牛女相会七夕诗
今天是七月初七,乞巧节。七月初七又称“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形成和一些完整的诗篇我们昨天的博文已详细讲述,这里只介绍与七月初七节日相关的诗词。
中国人对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特别有好感,所以七月初七当然不放过,就定为牛郎、织女的相会之日,这天又称为“双七”或“重七”。七月初七有两项活动,一首观看牛郎织女相会,二是女儿乞巧。古人历代歌咏七夕、乞巧的诗不计其数,仅以“七夕”为题或含“七夕”为题的诗词,历代就数不胜数。所以这里我们把它们分成两部分,本节我们先讲述七月初七观牛郎、织女相会的诗。
初七那天正是上弦月,淡淡的月光正好遮盖了银河的光辉,善良的人们便以为鹊桥搭好,牛郎织女可以相会了。不过这时的月亮像个电灯泡,一定不让牛郎织女喜欢。当然由于月光,人们既看不到银河,也看不到喜鹊,这就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美丽诗篇。
先看宋人胡铨的《菩萨蛮·辛未七夕戏答张庆符》:
银河牛女年年渡,相逢未款还忧去。珠斗欲阑干,盈盈一水间。
玉人偷拜月,苦恨匆匆别。此意愿天怜,今宵长似年。
词中说:牛郎织女每年渡过银河相会一次,每次都是不尽兴就分开。随着天明将近,银河已转成横向(珠斗,暗指银河好像珠斗撒出来的),二人又要被清澈的天河水隔开了。于是织女悄悄地向月亮祈祷,让老天怜惜一下我们吧,让今夜长似一年,我们就不至于这样匆匆分别了!
再看北宋欧阳修的《渔家傲·七夕》:
喜鹊填河仙浪浅,云軿早在星桥畔,街鼓黄昏霞尾暗。炎光敛,金钩侧倒天西面。
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
这首词的用意与上首词完全相同。开头一句词人就作出丰富的想象:喜鹊是肉身,怎么能搭桥呢?一定是投身到河中,把河填浅了,才让牛郎织女渡过的。搭载牛郎织女的车早在桥边等候了(云軿píng:神仙坐的车),这时正直黄昏时分,暮鼓敲响,阳光和晚霞都渐渐暗下去,一钩月亮挂在西天。在这一派美好景象的衬托下,下片说,牛女相别一年,今夜终于相见了,往日的思念之情,今夕的相见喜悦,真是诉说不尽啊!二人眷恋不已,只恨良宵短暂,人间的漏刻再慢点滴水吧,不要催得黑夜匆匆过去。
宋代金朋说的诗《七夕吟》:“银河东达鹊桥西,织女牛郎会晤时。才得欢娱又离别,相逢拟待隔年期。”写的也是主人公的这种感受。
唐人戴叔伦的《织女词》则是以织女的口气写出,主要写她的离愁:
凤梭停织鹊无音,梦忆仙郎夜夜心。
难得相逢容易别,银河争似妾愁深。
有的诗还把织女和奔月孤独的嫦娥作比,赞美织女对爱情的坚贞:
当学织女嫁牵牛,莫作姮娥叛夫婿。(【隋】贺若弼《豫章行》)
我言织女君莫叹,天地无穷会相见。
犹胜姮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宋】张耒《七夕歌》)
宋人马廷鸾的《七月八夜宿东平精舍》则借七夕写出对时令的感受:
昨夜双星会鹊桥,好风佳月度今宵。
天孙晓发银河落,帝昊秋成宝穑饶。
七夕之夜,好风佳月,良宵度过,天明后织女回到原位,银河也消失不见,正是金秋时节,五谷丰登。(帝昊:主管秋天的神;宝穑:谷物的美称)
欧阳修在词中设想是喜鹊填河渡过牛郎织女的,宋代词人晏殊想的则更进了一步,他在《七夕》诗中写道
云幕无多斗柄移,鹊慵乌慢得桥迟。
若教精卫填河汉,一水还应有尽时。
意思是:靠鸟们懒洋洋地想在一夜中搭桥要搭到什么时候?你们若拿出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一年中一条天河都该填平了!
宋人杨亿的《七夕》则设想造船比搭桥或填河更容易:
清浅银河暝霭收,汉宫还起曝衣楼。共瞻月树怜飞鹊,谁泛星槎见饮牛。
弄杼暂应停素手,穿针空待贶(赠)明眸。匆匆一夕填桥苦,不似人间有造舟。
曝衣楼,皇后每年七月七日要晒自己的衣服,晒衣服的楼称“曝衣楼”。泛星槎,出自蜀人乘星槎沿银河上天访牛郎的典故。
同是宋代的诗人魏了翁则换了个角度思考:
迢迢河汉冲秋旻,前有苍龙履玄武。牵牛正向西南来,左右两旗北河鼓。
鼓星之侧为天桴,鼓上三得为织女。何年人号天女孙,使把牛郎拟夫妇。
不知此是天关梁,河汉之津有常度。(《七夕南定楼饮同官》)
诗人说:北面天津就是关梁,牛郎织女绕几步就过去了,何必在一个位置傻等!
宋代张宋卿的《天汉桥》:
一派银河木杪飞,碧云飞处彩虹垂。
免教灵鹊长填石,来看天孙出嫁时。
这可能是他看到一处叫“天汉桥”的拱桥,有感而发,诗人把它想象成是“彩虹垂”。随后他说,既然有桥了,何必再让喜鹊去填河,我们直接来看织女过桥出嫁不就行了!“填石”,诗人可能是联想到“精卫填海”的故事,才这样写的,比欧阳修的喜鹊填河又人性化了一些。
宋代陈舜俞的《三峡桥》:
银河源源天上流,新秋织女望牵牛。洪波欲渡渡不得,以鹊为桥诚拙谋。
胡不见庐山三峡水,此源亦接明河底。
庐山三峡桥,一般称观音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诗人说,牛郎织女以鹊为桥实在是拙劣,难道你们不知道庐山三峡水,也是接通银河的,何不从这里过去?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有写牛郎织女的《七夕》:“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二神”即牛郎织女,“阁道”在天津的北边,也是一处重要关梁,诗人干脆认为这两人就是从现成的阁道关梁上过去的,根本没提鹊桥的事。
再看宋人吴龙翰的《笺徵余新作》:
君看天帝女,嫁与牵牛星。天河万里长,鹊桥岁一陈。安得河水干,夜夜长相亲。君能挽天河,一洗八极尘。
他设想得更彻底,干脆让银河水干了,牛郎织女就能天天跨过河床相会了,也不用什么七夕、鹊桥了,这是对牛郎织女的一种美好祝愿。
现代天文学家张钰哲说的更有趣:织女、牛郎二星相距十几光年,甭说过桥相会,就是织女向牛郎拨个电话,等牛郎接到织女的电话时,织女早徐娘半老了!
引线穿针乞巧节
由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深入人心,织女被人们当成天神中巧妇的代表,女孩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希望通过祭拜织女星,使自己手巧。若选一个节日,最合适的日子当然是七月初七了,所以在牛郎织女故事形成后不久,七月初七就成了“乞巧节”。到唐代,过乞巧节的风俗已经流传到了各地,盛极一时。这个日子简直成了中国传统的妇女节,因为乞巧者主要是年青女子,所以可称作“女儿节”。近年因为西方情人节盛行,因为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七月初七又被对应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宋人王炎的《七夕一绝句》写的就是七夕牛女相会时人间乞巧的风俗:
轻云卷箔月钩垂,正是青楼乞巧时。
牛女相望隔河汉,浪传天上有佳期。
最早的乞巧方法是在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姑娘媳妇们都把瓜果摆在院子里,第二天早起,如果发现有蜘蛛在上面结了网,说明乞巧成功,网织得越密,说明乞来的巧越多。
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七夕》写道:“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就是写的看蜘蛛丝乞巧的故事。柳宗元有《乞巧文》,也是写他深夜归家,见女仆在院里摆上瓜果,插竹垂穗,拜而祈祷,一问原来是这天是七夕,女仆在乞巧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有炖,世称周宪王,有《元宫词》:
鹿顶殿中逢七夕,遥瞻牛女列珍馐。
明朝看巧开金盒,喜得蛛丝笑未休。
写主人公七夕作了种种乞巧仪式后,第二天早晨看到有了蛛丝,说明得巧,高兴地笑个不止。
http://s1/mw690/001tkWeNzy7mTp96fcY60&690
再看宋人李石的《扇子诗》:
饤饾蛛丝织网罗,坐看牛女夜斜河。
只今颇怪人间巧,见说天孙巧更多。
饤饾,即饾饤,陈列的食品,也指堆砌辞藻,这里指摆放的瓜果。后两句说,人间的巧已经多得让人奇怪了,再求天孙织女,这巧就更多不过来了。
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
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窠。(【宋】梅尧臣《七夕》)
几家乞巧罗瓜果,是处开樽沸管箫。(【宋】廖行之《七夕》)
行云过尽星河烂,炉烟未断蛛丝满。(【宋】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七夕这天晚上躲在瓜果架下,可以偷听到牛郎织女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受摆放瓜果的启发,早在宋朝时,人们还发明了乞巧节吃的食品——巧果,巧果主要材料为油、面、糖、蜜,将放好配料的面加水和成面团,摊在案上擀薄,用刀切为长方块,手捏或用模具做成各种各样的巧果胚,再入油炸或焙烤即成。典型的巧果做成七个花瓣状。
在古代,女人的手巧不巧主要体现在针线活上,所以后来乞巧最普遍的活动是比赛穿针。有人还发明了专门乞巧用的七个针眼的“乞巧针”,女人们在初七朦胧的月光下,用彩线摸着来回穿过七个针眼,穿得过的,就是得巧了,特别受大家尊重。因为穿针活动的普及,有时乞巧节又被称作“穿针节”。南朝宋国孝武帝刘骏《七夕诗》有“迎风披彩缕,向月贯玄针”之句,是诗词中七夕穿针较早的描述。
等南朝大词赋家庾信的《七夕赋》就铺写的很壮观了,其中写道:
兔月先上,羊灯次安;睹牛星之睢景,视织女之阑干。于是秦娥丽妾,赵艳佳人,窈窕名燕,逶迤姓秦,嫌朝装之半故,怜晚拭之全新。此时并舍房栊,共往庭中。缕条紧而贯矩,针鼻细而穿空。
羊灯指用竹丝扎成的羊形灯。赋里写道,牛郎织女星已经出现,各方佳丽脱掉已嫌半旧的晨装,换上新衣,来到庭院,拿出丝线来经纬交错地(贯矩)编织,拿出乞巧针来比赛引线。
赋经常这样堆砌辞藻如饾饤,我们还是看看几首简洁明快的七绝诗吧:
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宋】林杰《七夕》)
乞巧节活动虽然不集中盛大,但诗中说,家家都乞巧,天下同时穿的针引的线应该不下几万条吧?
今日云軿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唐】权德舆《七夕》)
写牛女过桥相会,终于不是隔河遥遥相望了,人间各家里女眷都梳妆打扮,到月亮底下来穿针乞巧了。
河鼓天孙各老成,无愁可解任秋声。
痴儿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针斗眼明。(【宋】仇远《七夕》)
这诗写得很有情绪也很有情趣。前两句说牛郎织女经历的多了,知道此愁已不可解,尽付秋天的虫声、风声中吧!后两句说小儿不知月亮为什么会弯,还笑话月亮害羞了把眉都羞弯了呢,小女倒很懂事,在月下穿针比赛谁的眼睛好使呢!
再如宋人张先的词《菩萨蛮》:
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空闻乌鹊飞。
西南低片月。应恐云梳发。寄语问星津。谁为得巧人。
这也是写七夕乞巧穿针的事。《红楼梦》中贾宝玉作的《芙蓉女儿诔》中,有“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也用的是乞巧典故。
乞巧的花样还有很多呢!有地方的人们称织女为“七姐神”。七夕晚上年轻女子们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聚在一起对着织女星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这叫“拜七姐神”。人们还用稻草扎一个草人,穿上花衣,取名“巧姑”,用瓜果供上,每个姑娘媳妇都从家里端来一碗清水,把豆苗、青葱剪碎放入水中,据说通过这样看月亮在水中的投影,就知道主人的巧拙。有的地方则用脸盆接七夕夜的露水,说这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有的地方风俗在“七七”这天,用属阴的井水与属阳的河水掺一起放在盆里,叫“鸳鸯水”,然后姑娘轮流将绣花针投在水面上,观看月光映在水底的针影就可知是否得巧。清代诗人吴曼云有《江乡节物诗》:
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
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元人孙淑《七夕》写道:
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
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化生。
化生指蜡做的小人,放于水盆中,月下观看它漂浮的样子,可乞得早生贵子。
看女儿们都求织女,有的男人坐不住了,挺身而出,问道: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
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宋】无名氏《传针比巧》)
很多诗人喜欢逆向思维,织女真会在七夕给人间送巧吗?他们对此提出质疑,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银河耿耿露溥溥,彩缕金针玉佩环。
天媛贪忙为灵匹,几时留巧与人间。(【宋】薛映《戊申年七夕五绝》)
明代《三言二拍》中有个文人说的话正好可以为这首诗作注解:“织女盼与牛郎相会盼一年了,好不容易在七夕见面,短短的几个时辰正忙,那有闲功夫到人间送巧?”
唐代诗人罗隐《七夕》写的是同一意思:
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惟恐曙光催。
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
还有人认为,地上乞巧的人太多,织女想送巧恐怕也忙不过来:
乞巧筵开玉露秋,一钩凉月挂西楼。
人间百巧方无奈,寄语天孙好罢休。(【宋】胡仔《和人七夕诗》)
玉果金盘开九州,人间无处匿蛛蟊。
天孙今夜鹊桥畔,百亿化身难得周。(【宋】陈普《七夕》)
还有人认为,人间的巧已经够多的了,还年年送什么:
未会牵牛意若河,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宋】杨朴《七夕》)
还有人说,织女送来巧又管什么,只是给女人装点嫁衣裳的雕虫小技:
天孙今夕渡银潢,女伴纷纷乞巧忙。
乞得巧多成底事,只堪装点嫁衣裳。(【宋】刘宰《七夕》)
宋人吴芾《七夕戏成二绝》中干脆不把乞巧当回事,认为人拙一点更好:
寄语天河牛女星,人人乞巧望聪明。
老夫养拙生憎巧,只要冥心度此生。
清人许权的《七夕》诗,写的也是这个意思:
七月七之夕,家家望女牛。神仙不可见,凉风何飙飙。
我疑天孙之巧转近拙,东西断隔难飞越。一年一度一分离,千古银河响幽咽。
不须乞巧向天孙,若赐巧多愁欲绝。
君不见东家力田妇,耕耘常相随。旦暮共苦乐,白首不分离。
又不见西邻有才女,夫婿上玉堂。终年不相见,怅望悲河梁。
玉露无声夜清悄,盒中盼断蛛丝绕。不知巧思落谁家,只恐巧多人易老。
寄语人间痴儿女,宁为其拙毋为巧。
相关知识
牛郎织女相会的“乞巧节”
关于七夕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七夕牛郎织女相会
2020乞巧节是几月几日 2020乞巧节是几月初几
七夕家家乞巧忙——七夕节俗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七夕:中国传统“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王永平:七夕家家乞巧忙——七夕节俗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历史:中卫古代乞巧节的风俗
广西梧州乞巧节
乞巧七夕的习俗
网址: 牛女相会七夕诗引线穿针乞巧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32693.html
上一篇: 【智库声音】上观新闻 |
下一篇: 七夕节的别称 七夕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