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牡丹纹铜镜在花朵与枝蔓的结构上有两种形式:一是缠枝,二是折枝。这两种花卉结构沿袭唐代铜镜,但是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唐时期的受佛教忍冬纹的影响,在花卉上出现以藤蔓勾连花卉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装饰领域中常说的“缠枝”,一种以花枝呈S型婉转的花枝结构,形成于北宋时期。
另外,折枝花从缠枝花中独立出来,不再是无藤蔓勾连的单一花朵,而形成了单独的折枝花。S型缠枝花和单枝折枝花,这两种花卉结构对明清花卉纹饰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牡丹纹铜镜上,花与叶的组合不论是缠枝花还是单枝折枝花都围绕镜钮延展,形成S形的蜿蜒动态,这种S形动态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韵味。花卉朝向随着S形的枝蔓方向产生变动,使整个镜面具有柔美的灵动感。
一、缠枝花式结构
缠枝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云气纹,云气纹发展至汉代形成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纹样,多用于丝织品或漆器的装饰,结合汉时植物的纹样,己形成缠枝的纹样形式。还有一种来源说是源自于佛教进入中国,佛教艺术的传播。缠枝花卉纹亦称“卷草纹”、“串枝花纹”或“穿枝纹”,因为它是唐代纺织物、金银器或建筑装饰上常见的纹饰图案之一,日本人称之为“唐草”。
日本学者林良一将藤解释为蔓藤,即以忍冬叶纹为主的蔓草。唐初蔓藤纹从佛教艺术而普见于丝织品,金银器以及铜镜,连墓室石棺撑的周缘也刻满了蜿蜒攀折的花草纹。藤蔓与葡萄都是唐代铜镜上常用的缠枝纹饰,田自秉先生从工艺美术发展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唐代大量采用这类花草植物纹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从唐代海兽葡萄镜上观察这类藤蔓,多是以一根藤蔓为主,分支藤蔓发出花叶,主藤蔓串联花卉与动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唐代中晚期的一面唐勾莲纹铜镜镜,以一根藤枝围绕镜钮一周,分枝上生出八朵花。这与宋代铜镜上的缠枝形式并不相同。收录于《中国铜镜图典》一书中的北宋缠枝四花镜,可见宋代初期缠枝花的基本形式。
此镜为亚字形,小圆钮,钮周围以缠枝相连四朵尖叶形的花卉,花头向外,其蔓藤线明显缠绕在花朵间,连贯形成一种S型缠枝状。此镜是少数带有“咸平三年”纪年,为公元1000年,是铜镜经历晚唐五代时期,开始于北宋初期复兴的时间。这面铜镜上具有明显的S型缠枝方式,与故宫所藏的唐勾莲纹铜镜相比,其花卉的旋转、蜿蜒更加具有规律性,呈现S型缠枝花的程式化发展趋势。
再有,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崇宁三年己前旧有官(押)”刻铭,崇宁三年即为公元1104年,亚字形缠枝花卉镜。圆钮。内区饰花瓣及连珠圈带,外区饰缠枝莲及随“亚”字形的连珠纹带。四朵缠枝花,花朵对象亚字形内凹四角,缠枝布局准确清晰。
稍晚一些的金代泰和五年折枝花纹镜,桥钮,花瓣钮座,菱花形内缘。环钮座装饰四束折枝牡丹花,其外为一圈连珠纹和缠枝纹。镜缘有两处检验刻记,一侧刻:“泰和五年录事官(押)”,另一侧为:“徐州录事司验记官(押)”。泰和五年为金章宗完颜憬的年号。
这两件铜镜都有明确的纪年,一件为北宋时期,一件为金代。从缠枝的形式上看,延续北宋初期的S型缠枝形式,于北宋中晚期,完成了缠枝花卉的结构的发展,南宋与金沿用。宋代S型缠枝纹延续唐时的卷草式,但对卷曲更加规范,每弯卷一次便有一朵花卉,这样便形成了花卉的S形连接结构。形成四方连续或两方连续纹样,北宋时期缠枝牡丹花镜上多以四朵、两朵或六朵的为主。但,还有五朵或三朵花出现,这类多在北方辽金地区,是工匠对中原纹样的模仿,但在花朵数量排列上,未根据对称结构排列,因此北方地区亦见有单数的缠枝花卉纹。
宋代是缠枝花结构程式化的定型时期,具有花叶交织、主花突出、叶脉清晰、S形回转的特点。这与宋徽宗初年修撰完成的《营造法式》一书也有一定的关系,咸平三年镜虽结构己成S型缠枝,但花叶表现手法上还是较为粗糙,仅有线条,未见有线与面结合表现花卉。而徽宗年间著录《营造法式》使纹饰形成一种固定的范本,对牡丹花纹饰的定型起到重要影响。
梁思成在其《<营造法式>注释》一书中提到:“北宋初期百余年间,统治阶级为营建宫殿、衙署、军营、庙宇、园林等建筑,需要制定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的定额、指标”。《营造法式》书中的众多花卉纹,常用于砖雕、木雕各门类装饰中,成为当时建筑、墓葬建筑以及佛窟寺庙重要的纹饰依据,从而影响到宋代手工业中的各个领域。
《营造法式》一书可以说将花卉纹饰固定下来,作为缠枝花卉最兴盛的时期,使纹样真正完全地从自然界走向了装饰领域,彻底地从晋唐时期宗教花卉走向宋代民众市井生活,纹样构成更加丰富多样。
二、折枝花式结构
折枝,源于花鸟画中一种取材技法。只画花枝的树枝“‘部分,又或折下花枝,故名“折枝”,绘画中又称为“折枝画法”。在工艺美术史领域中,借用中国画的名称,将枝蔓无连接、有明显折枝处的一类花卉称之为折枝花,一种折枝花卉的装饰。中国绘画史在中唐至晚唐之际折枝花鸟画己形成,至宋代己成为院体花鸟画中常见的构图形式之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晚唐时期画家边鸳开始使用“折枝构图”,五代蜀国黄荃一派画家多采用折枝构图法,折枝这种构图形式主要表花卉生长姿态的婀娜,花叶的自然之态,宋人绘画中较为推崇这种表现自然的风格。
在工艺美术的装饰领域中将折枝花定义为纹饰组成可以是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但每一枝花都是单独一根花枝,不相连即为折枝花,这与《芥子园画传》中所说的折枝花略有不同,与中国画中的折枝花还有所差距。宋代铜镜上这两种折枝花都有,以宋代铜镜上的折枝花的发展来阐述作为装饰中的折枝花,在装饰领域的发展变化。
首先,折枝花是作为配饰出现在唐代铜镜上。如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郭家滩唐代任氏墓中的唐代鸳鸟瑞兽纹菱花镜,两只瑞兽和两只鸳鸟两两以钮对称,之间用一枝花叶相间隔,花叶刻画的较为纤弱,不如瑞兽与鸳鸟刻画的较为突出,着重展现瑞兽和凤鸟,可以明确表示出折枝花仅作为配饰出现。
这种装饰形式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M217墓中也有,此墓后室后壁绘有一幅六屏式花鸟画,可见屏风中部各有鸳鸯、野鸡、野鸭等六只凤鸟,鸟身后有呈簇枝状的百合、兰花、玉兰花、百合花等花卉,似凤鸟立在花丛边为或嬉戏玩耍、或梳洗羽毛。屏风顶部还有作为远景的山峦、流云、飞燕等。铜镜上的瑞兽鸳鸟折枝花和壁画上的鸳鸟花丛画,都将折枝花作为装饰,并未单独使用。
至唐代中晚期,出现大量以花卉为装饰铜镜,折枝花成为单独的装饰出现在铜镜表面。如唐代折枝花卉葵花形镜和唐代八簇花卉纹葵花形镜,这两面铜镜一面是以单独的一枝花,另一面是以成簇的多枝花装饰,是折枝花的两种展现。花枝构图以花茎朝向镜钮,花朵朝外,似围绕镜钮呈放射状,多以上下左右对称为主。这类折枝花镜代表了折枝花己在铜镜上成为单独的装饰纹样出现。至五代和辽代常见有这种铜镜形式,多以四朵丛花构图,花朵较大,不见花枝茎,突出花朵开放时的绽放。
这两面北宋时期折枝花镜与上文提到的唐代、五代折枝花卉镜排列构图方式不一样,其发展变化似来自于缠枝花中,受到同时期的缠枝花影响,一改唐代铜镜上的折枝花装饰方式。但这种折枝花的装饰方法,影响到了明清的瓷器上。
至迟在北宋晚期,到南宋时期受到折枝花鸟画的影响,在铜镜上出现单独一枝花的折枝花装饰,题材上也更加多样化,出现合欢花、莲荷或梅花。如宋代合欢花镜,这种装饰方法完全脱离了以钮为中心的对称排列方式,完全将铜镜的背面作为一个画面,花枝从镜的底部边缘伸长出来,枝茎弯曲绕过镜钮,在铜镜的上部勾画出一朵绽放的花卉。花叶均以柔软的线条弯曲排列而成,使整个画面简洁而摇曳生姿。
从对于折枝花卉镜的梳理,可以看出折枝花卉镜源于唐代,主要以对称排列构图,五代和辽代的花卉镜多沿用此种形式,至北宋缠枝花卉的流行,折枝花有围绕镜钮交缠环绕,之后又受到折枝花鸟画的影响,镜面单独刻画出一枝花卉。至此,在铜镜上的折枝花卉基本完成其形式的演变。花卉的种类也从北宋时期以牡丹花为主,慢慢转向梅花、荷花等写实的花卉。使铜镜装饰更加丰富。
三、“小品”式结构
借鉴“小品”的名称,将镜面上以花卉和凤鸟,以绘画形式构图的铜镜纹饰,称为小品画式镜。“小品”一词源于佛经之中最早见于六朝。刘认为:详细者为大品,简略者为小品,“小品”则指简化短篇的佛经,“大品”指整部佛经。之后小而精的作品泛称为“小品”。
清代在绘画研究著录中,如《石渠宝岌》等画录中就将小尺幅的绘画称作“小品画”。此类花卉小品画形式的铜镜,宋代以前出现较少,宋时在绘画甚为流行。而铜镜上的小品式莲花,应是受到宋代小品花鸟画的影响出现的,在冯文华先生《小品画的世俗与典雅》一文中认为:“五代至北宋时期,小品到南宋则达到顶峰并成为一种时代性的绘画创作风尚”。小品画盛行的时间,恰与铜镜上流行的时间相吻合。
从目前笔者搜集的材料来看,此类小品画式宋镜,绘有两类主题:一类为“莲池”类题材,另一类为“月影梅花”题材。“莲池”为主题的铜镜,有两种:一种是镜面底部为水塘,上绘画有莲花、荷叶或芦苇草,构成一幅莲池画;另一种与前一种构图基本相似,在池塘水面处有一对鸳鸯在水中嬉戏,左侧有一只凤鸟在水边观望。画面构图较为简单,着重刻画莲花和莲叶生长的姿态,三面铜镜风格差异也较大,推测应不是同一生产者生产。
宋仁宗皇裕元年,欧阳修于颖州作《答通判吕太博》一首,诗中云:“千顷芙菜盖水平,扬州太守旧多情”。用莲花和鸳鸯表达爱情的寓意恰与用铜镜表现思君之情相一致。
除描绘莲池外,也有以单只莲花、或莲花与莲叶构图形成的莲花纹饰。如九江市出土的两件荷花纹‘的方镜,荷花的根茎部从方镜右下角伸出,斜贯与整个镜面,在左上角的位置上绘出荷花与荷叶的主题纹样。这种南宋时期流行的绘画莲花的形式,应是受到宋画的影响。如南宋吴炳《出水芙蓉图》,画面单独绘画一朵荷花,荷花花瓣花开饱满绽放之姿,绿色荷叶在荷花之下为衬托,精湛的刻画出夏日炎炎荷花盛开的景象。铜镜上的莲纹是对花卉作品的模仿与借鉴。
从铜镜上可以看出,南方多喜采用一枝莲花装饰,这可能与文人喜好有关。南方文人多喜表达温婉细腻的情感,常有以花比喻自己的文学意象。以花拟人,以花鉴人。而北方莲花镜多喜描画莲池的繁茂景象,富有自然的生命力。从而形成了铜镜装饰图案上南北方的差异。
相关知识
宋代时,铜镜花卉纹的图式结构有几种形式?
基于《园冶》图式的现代花坛图案设计
南宋女性服饰的花卉纹装饰时尚探析
科右前旗白辛屯墓出土花卉纹铜镜图片素材下载
朱漆戗金人物花卉纹奁
从宋代折枝花鸟画中学习构图程式
宋代丝织花卉纹样在现代家纺的作用
华服时课|唐代服饰织物中的花卉纹样
宋代丝织花卉纹样及其在现代家纺中的应用
花的形态与结构课件.ppt
网址: 宋代时,铜镜花卉纹的图式结构有几种形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4698.html
上一篇: 花卉图案变化精选.ppt |
下一篇: 从致幻到装饰——唐代“凹凸花”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