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始建于1995年。2010年开始筹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013年4月26日获得批准(科发计字〔2013〕48 号),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首个专门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的部门级重点实验室。2025年更名为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实验室位于北京,依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超过3000万元。
实验室总体目标是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实验室围绕环境污染的生物检测与评价、环境污染的生物过程与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控制原理与技术,开展理论、技术和应用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发展生物方法学和生物技术,为中科院环境生物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研究基地,带动我国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培养、引进和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形成一支年龄与学科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高层次研究群体。力争通过5-10年发展,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提升我国在本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围绕着环境污染的生物检测与评价、环境污染的生物过程与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控制原理与技术,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三个稳定的学术方向,构建了“方法-过程-效应-技术”为主线的完整研究链条与体系。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 环境污染的生物检测与评价。建立和完善评价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的模式生物;发展高通量环境生物检测技术方法及分子操作平台;发展快速诊断生物原位代谢和相互作用规律的检测技术;发展以生物信息学为基础的“大数据”挖掘方法和环境生物信息分析系统;发展以生物统计学为手段的环境检测与环境生物关联分析方法;发展基于指示微生物的环境污染效应评价方法等。
2. 环境污染的生物过程与效应。研究典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机制及生物学响应,包括构建环境污染的早期监测与生物预警体系;解析环境微生物之间的信号传递过程及相关效应;研究污染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与调控机制,特别是参与氮、磷等物质循环过程微生物多样性、功能和生物调控过程,以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网络等。
3. 环境污染的生物控制原理与技术。研究碳/氮/磷/硫等污染物高效生物转化耦合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原理、新技术与新方法,包括污染物定向生物降解转化机制;新型生物工艺的优化、放大与调控;多目标耦合/组合工艺系统的构建方法与优化策略;微生物协同降解转化污染物耦合资源/能源回收的新型技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等。
相关知识
中药民族药材道地性研究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遗传育种研究室
农业昆虫研究室
生物防治与外来入侵生物研究室
玉米与杂粮作物病害研究室
蘑菇花园研究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植物保护研究室
超级稻育种研究室
蘑菇花园研究室下载
大豆研究室简介
网址: 研究室简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47244.html
上一篇: 2023年秋江苏开放大学环境工程 |
下一篇: 苏泳娴等在Nature Ec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