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周伟奇课题组在森林景观格局的生态影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Pervasive but biome-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gmentation and resilience in forests”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
21世纪以来,森林破碎化作为全球土地覆盖变化的核心特征,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这一过程对生态系统恢复力产生双重效应:破碎化既可能通过边缘效应加剧环境胁迫敏感性,导致生态恢复力衰减,也可能因景观异质性缓解物种间对光温水资源的竞争,从而提升系统恢复潜力。这种矛盾的机制使得破碎化对全球森林恢复力的净效应亟待系统解析。
为厘清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揭示了森林破碎化对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影响格局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约77%的破碎化森林中,破碎化指数与恢复力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关联(P < 0.05),但其影响方向与强度在不同生物群落间差异显著。这种分异主要受生物物理过程的调控:在热带和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破碎化通过加剧局地增温与大气干旱化,导致恢复力下降;而在北方森林中,破碎化反而会有利于增加大气湿度和优化光照资源,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研究不仅揭示了景观格局调控生态系统功能的普适规律,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关键见解:全球森林恢复力评估必须纳入破碎化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这或将成为气候变化下增强全球森林韧性的重要突破口。
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山大学、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等多家单位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苏泳娴研究员为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研究员、张超群博士后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朝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支持。
论文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5-02776-7
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年7月8日
相关知识
苏泳娴等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文揭示景观格局通过生物物理效应调控森林恢复力的重要机制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廖金宝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发表关于生物多样性-生境破碎化关系的重要成果
【前沿报道】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再认识
中国学者领衔发表最新Nature文章:二代,三代测序技术揭示兰花基因关键机制
中科院植物所副研究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子刊(IF=13.9)发表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和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食性昆虫与寄主的互作机制、假说与证据
科研人员揭示养分平衡调控土壤激发效应的微生物机制
昆虫所冯启理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研
喀斯特土壤碳固定微生物调控机制获揭示—论文—科学网
网址: 苏泳娴等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文揭示景观格局通过生物物理效应调控森林恢复力的重要机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47243.html
上一篇: 研究室简介 |
下一篇: 环境生物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