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简介:郭丽(1975-),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与服饰创新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与策划.
基金项目:“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BKJGLX406);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科重点项目(21D049);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课题项目(HXJD2022A08).
引文格式:郭丽,卓冬冬,李亚倩. 传统缠花云肩艺术表达与造物功能探析[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24,37(1):33-41.
GUO Li, ZHUO Dongdong, LI Yaqian. Research on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Creation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loud-like Shawl of Chanhua[J]. 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2024,37(1):33-41.
摘 要:传统缠花云肩艺术表达与造物功能的探析对丰富云肩艺术研究和传承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39件清代、民国缠花云肩为研究样本,借助文献、图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传统缠花云肩的结构、纹样、色彩、工艺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与总结,并从历史渊源和民间藏品进行考证,探究其艺术表达和造物功能。研究认为:第一,缠花源于簪花习俗,盛行的宋代,而传统缠花云肩作为缠花诸多品类的一种,与缠花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第二,传统缠花云肩艺术特色鲜明,其结构形制种类多样、设计巧妙灵动;纹样以单个和多个组合形式较为常见,寓意吉祥;置色多而大胆,视觉语言丰富,具有雅俗互鉴的特点;工艺制作为“以缠代缘”和“缠作绣、布为底”两种方式进行。第三,受传统造物思想影响,此类云肩具有“增视”“调和”“添彩”和“掩暇”的造物功能。
关键词:缠花工艺;缠花云肩;缘饰;艺术表达;造物功能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4X(2024)01-0033-09
0" 引言
云肩是我国古代女子重要的服饰品,而传统缠花云肩是指具有缠花工艺制作的云肩。其中缠花源于簪花习俗鼎盛的北宋,于明清得到发展,清末民国得以兴盛。其起源虽无明确记载,但经过考证,目前最早见于北宋诗人宋祁的《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暖树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清代、民国缠花较为盛行,连横在《台湾通史》道:“台南妇女尤善造花,或以通草,或以杂彩。一花一叶,鲜艳如生。五都之市,则有售者。”[1]《台北市志》载:“花簪,有使用造花者,亦有使用生花者。造花系用红绸或绣线织制,称春仔花、绣线花、绸春花。”[2]此外,据《湖北通志·英山》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又曰:“小儿以五色丝缠钱或作小囊盛米盐。”[3]可见当时人们承袭旧俗,丝彩造花已经较为普及。
笔者经田野调查与实物佐证发现,缠花制品至少于清代在大部分汉民族地区留下踪迹,如晋、豫、冀、鄂、鲁、闽、台等地区都有相关实物遗存。缠花制品因其造型独特,形式风格多变,经过实物梳理发现,其在诸多场合都有相关品类应用而生。而传统缠花云肩作为缠花生存场域的一种服饰品类,随云肩的广泛应用而得以发展。明清时期,云肩在民间得以普及,其工艺装饰愈发繁复,制作更加精巧,云肩的装饰意义也逐渐超过实用功能。而传统缠花云肩以缠花为主要装饰,日常穿着容易破损、不能清洗,此类云肩的发展使用,更加有力地说明该时期人们注重其装饰性这一审美风尚。清末民国虽然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服饰日益凋敝,但在特定礼仪场合仍有穿着,如婚嫁习俗中新娘佩戴云肩已约定成俗。据《洛阳市志·民俗卷》中记载:“旧时,新娘上轿时不论春夏秋冬,须头戴凤冠,身穿新郎送来的大红吉服,取荣华富贵之意。吉服外罩霞帔,洛宁、伊川等地多是云肩。”[4]因此,传统缠花云肩虽现今少为人知,但作为承袭缠花特色的传统服饰品,其历史渊源可溯,装饰特色鲜明,是云肩众多种类中的一朵奇葩。
目前,学术界对传统缠花云肩的认知和研究,因其制作多以纸为“胎”、丝为“皮”,容易破损、难以保存,导致相关图文记载和实物资料缺少,还处于初始阶段,仅有少量图像资料留存,如王金华所著《中国传统服饰·云肩肚兜》中有数件传统缠花云肩的图像展现,但并无过多描述[5]。而对于云肩这个大范畴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为广阔,大多集中在云肩的历史演变 [6]、传承发展[7]、习俗文化[8]、艺术特色[9-11]以及现代设计应用[12]等方面。由此可见,传统缠花云肩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缺和未解之谜,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所以,笔者以郑州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家等收藏的39件清代、民国缠花云肩为研究对象,从传统缠花云肩的结构形制、纹样题材、色彩特征、制作工艺等角度入手,探究其鲜明的艺术表达形式,进而分析和总结其别具特色的造物功能,为后续传统缠花云肩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以期更好地探寻、传承和保护传统缠花云肩艺术。
1" 传统缠花云肩的艺达表征
传统缠花云肩曾活跃在我国汉民族地区,其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缠花工艺的融入。
1.1" 巧妙灵动的结构形制
通过对39件清代、民国的缠花云肩实物图像分析发现,此类云肩种类多样,依据参照标准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从表1可知,以其层次结构划分有:1)一片式。它是传统缠花云肩中最为简洁的形式,一般采用单色为地,装饰刺绣或缘饰工艺。该结构在传统缠花云肩中比较少见,一般为孩童所穿着。如表1中01所示,该云肩将一块蓝色质地的面料裁成圆形,中间挖洞为领,上面装饰缠花与绒花制作的凤鸟、花卉、蝴蝶等吉祥纹样,边缘饰以珠绣并缀有流苏。2)连缀式。它是传统缠花云肩中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从结构上来看,是用解构的手法将完整的形状分解成若干小片,并留出空隙以填充其他造型,空隙处用线或珠子连接。如表1中02将如意云头上下分解,中间穿插花卉形态,并结合不同装饰纹样和飘带垂穗,使这件缠花云肩整体更加饱满、均衡、灵动与飘逸。其装饰效果也更好地体现出变化与统一相转换的形式美法则,展现出连缀式缠花云肩的灵巧与律动之美。3)混搭式。它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云肩结构或形态搭配组合而成的一种混合形制,从整体上来看其装饰效果更加丰富,给人视觉上以协调和节奏之感。如表1中03的缠花云肩是柳叶形和连缀式如意花瓣形的两层混搭结构,其由大大小小48片绣片组合而成。每片绣片或饰花鸟虫鱼,或饰戏文典故,造型华美铺张,玲珑剔透,极具喜庆热烈的气氛。
同时,依据平面轮廓形态划分的圆形、如意形、柳叶形、花卉动物形等云肩形制一般与一片式、连缀式、混搭式几种结构相互渗透结合,共同构成了传统缠花云肩结构艺术纷繁多样的面貌。
此外,根据视觉效果划分:1)平面式。此类云肩的缠花皆为平面装饰,贴附于云肩面料表面,微微凸起,这种形式在传统缠花云肩也最为常见,如表1中的缠花云肩均为平面式缠花云肩。2)半立体。这种形式是指云肩中缠花为半立体或立体装饰,固定在云肩上,与云肩表面的装饰形成一定空间上的呼应(图1)。因此,传统缠花云肩经过制作者的精心设计与组合,其结构形制无不形成一种均衡统一的构图。同时,传统缠花云肩的结构艺术不仅体现在平面上的结构与装饰,还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纵向延伸,其造型形态、层次结构、构图规律等要素都有一定的讲究,无不显示出其丰富的艺术底蕴。
1.2" 寓意丰富的纹样题材
在传统服饰中,人们极其讲究装饰之美和意寓之美。通过纹样的精心绘制,贴、补、绣、缠等工艺的润色点缀,使简单的平面结构变得绚丽多彩。传统缠花云肩的装饰则是以缠花为主、刺绣为辅,其中缠花是此类云肩的基本特色,也是区分与其他云肩的首要因素。缠花纹样受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将自然界的动植物、生活中的物品器物根据事物的外在形态、典型形象、发音与谐音等特征,通过联想与想象,赋予其特定的文化象征、关联内涵或隐喻表达[13]。从所收集的实物样本来看,云肩中缠花纹样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吉祥,在满足观赏性的同时,也带有制作者对生活的美好企盼与精神寄寓。这些缠花纹样的常见组织形式如表2和表3所示(见下页),分为常见单个缠花纹样题材和常见组合缠花纹样题材两种。
第一种,常见单个缠花纹样题材中植物纹样最为常见。在传统文化范畴下,花卉瓜果纹样具有吉祥如意、物丰人和的意象。尤其是明清以来,“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一特定装饰意识的强调,花卉瓜果纹样得到广泛应用,在传统缠花云肩中也很难找到没有植物纹样装饰的云肩。单个缠花植物类纹样多以牡丹、莲花、桃子、佛手、石榴等花果为代表,其中牡丹富贵、莲花高洁、桃子长寿、佛手多福、石榴多子,这些常见的单个缠花植物纹样在中国传统意识和民俗观念中,无不具有吉祥寓意。在传统吉祥纹样的宝库中,动物纹样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表2所示,蝴蝶纹和蝙蝠纹是常见且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缠花动物纹样,也是民间百姓喜爱和常用的装饰形象。
第二种,常见组合缠花纹样题材中,其组合形式以制作者的意念进行组合变化,正如表3中的题材纹样多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纹样组合运用,将单个纹样所具备的象征属性互相叠加,以实现更为全面、完整、丰富的精神寄予和美好祝愿。这类组合形式以植物纹样与动物纹样的组合最为常见,如凤鸟和牡丹组合意为“富贵祥和”;莲花与鹭鸶组合意为“一路连科”;蝴蝶与金瓜组合意为“多子多福”。此外,还有植物与人物或器物等其他题材组合,这些纹样组合形式体现在传统缠花云肩上,虽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但无不是通过象征、谐音、表象、借喻等表现手法构成吉祥的语境,以寄托人们对富贵吉祥、平安喜乐、功名利禄、福寿双全、子孙绵延等美好生活的祈望。缠花纹样也不同于直接写实,而是经过简化、夸张,变形等艺术处理后再进行应用,其所展现的形态简单、线条或圆或方且转折处多有夹角,以露“金银”(即金、银色缠花纸胎),这显然是传统缠花云肩鲜明特色之一。
1.3" 雅俗互鉴的色彩特征
“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由五行学说衍变而生的五色贯穿古今,是中国传统色彩最基本的表达形式。清时,五色不仅在传统缠花云肩中得以延存,而且该时期五色已超越早期礼制中的五行正色,“备五色为五彩,一匝为一就”的传统演化为更加庞大繁杂的色谱体系。清代、民国的缠花云肩多以五色为主、间色为辅,其配色讲究色多而大胆,主要用互补色、对比色对比,邻近色点缀过渡。如表4所示,01的配色追求整体色调明快统一,以其周围黑色绣片为基调,中间缠花装饰用高纯度的互补色形成强烈对比,用低纯度低明度的邻近色过渡,使整件缠花云肩不仅五色俱全,还具有庄重肃穆、典雅灵巧的视觉效果;03运用了典型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同时用淡青、玫红等色过渡纯度较高、对比强烈的色彩。这件缠花云肩五色意为万物皆由五行而生,结合诸多纹样和繁重工艺,奠定了其臻丽华美、热闹祥和的视觉氛围。
色彩是展现传统民族服饰视觉特征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因素,传统缠花云肩的配色观念在五行五色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规律与程式要求。同时,传统缠花云肩配色的多样性不仅成就其或臻丽华美、或庄重肃穆、或素净淡雅、或浓墨重彩、或清新可掬等视觉语言的多样性,还赋予其“俗”与“雅”色彩特征。1)在单个传统缠花云肩中,不同色相、较高纯度色彩的强烈对比,可谓“俗”。为缓和这种对比,用色彩明度和纯度的调整过渡,以达到统一又富有变化美感的效果,可谓“雅”。如表4中02所示,绿色和红色为互补色对比,为缓和这种对比,又以较低纯度的色彩和邻近色进行搭配,结合黑色的绣片底布,使整件缠花云肩在浓墨重彩的氛围中不失灵动之气。2)在不同传统缠花云肩中,由于每件缠花云肩的置色不同,其所呈现的视觉感受不同,也会有“雅”与“俗”之分。如表4中02和04所示,02的色彩是高纯度互补色为主,对比色点缀,营造出浓墨重彩、活泼有力的视觉效果,可为“俗”;04的色彩为中纯度邻近色对比,对比色点缀,具有素净淡雅、柔和恬静的视觉氛围,可为“雅”。正所谓“有秀巧之美、无粗拙之态,此亦民性之自然流露也。”传统缠花云肩所体现的视觉特征,正是制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总体而言,传统缠花云肩色彩对比强烈、各具风韵,整体上呈现出五彩斑斓且繁而不乱的色彩视觉表现,具有雅俗互鉴的艺术特点。
1.4" 细腻精巧的工艺制作
根据现有39件传统缠花云肩样本的工艺分析来看,其制作流程和工艺技巧与其他云肩相比略有不同,如图2两种传统云肩制作流程所示。首先,传统缠花云肩的制作在“剪阙子”之后,要根据云肩花样剪下所需的缠花版型。其版型可分为两种,
一是“以缠代缘”作为云肩绣片的缘饰,这种版型随缠花云肩绣片的轮廓线条变化而变化,如云钩纹、如意形等;一是以“缠作绣、布为地”的方式作为云肩装饰图案,其题材大多为传统古典纹样。这两种缠花版型在传统缠花云肩中,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组合使用。
或对比色、或同一色相不同纯度和明度地“配线料”以便缠花制作。
其三,传统缠花云肩缝制过程较为简易,这是与其他云肩有所区别的。如图3所示,其缝制过程省去云肩绣片边缘的贴缝、滚边、镶边等工艺,而是在“扎花”之后,直接进行云肩“贴里”。“贴里”的里子也是用浆糊粘贴在云肩绣片的背面,然后把多余0.3cm~0.5cm的缝头贴在云肩绣片的正面,不做缝纫。最后,在传统缠花云肩的整合过程中“以缠代缘”,把缠好的缠花花样用浆糊粘贴在云肩的各个绣片上,并进行“连片”和“绱领”的整合。此外,部分传统缠花云肩的制作不仅含有缠花和刺绣,还有融汇了其他云肩的多种工艺。如图4所示,这件缠花云肩还具有其他云肩中贴缝、滚边、镶边等技艺,这些也更加充分地说明传统缠花云肩制作工艺的细腻精巧。
当然,传统缠花云肩中最具其特色还当属“缠花”,其制作泛指用多色线材以缠绕的手法,均匀排列地包覆在以纸板和铜丝为骨架的人造胚架或实物胚架之上,制作出花果虫鱼、祥禽瑞兽等诸多题材的饰物。因其工艺较为细腻、制作周期长,在传统缠花云肩中,常与布贴工艺结合运用,以“缠作绣、布为底”的方式构成诸多题材的吉祥饰物。这种方式不仅体现在以缠花为装饰图案的云肩上,还体现在以缠花作为绣片轮廓缘饰的云肩上(图5)。通过对传统缠花云肩制作工艺的分析,可见每件传统缠花云肩于工艺的巧妙细腻、于细节的精湛意趣。虽然其制作工序相对其他云肩较为简易,但在缠花装饰上无不体现出古代妇女勤俭聪慧的天性与独具特色的艺术修养。
2" 传统缠花云肩的造物功能
传统缠花云肩相较其它云肩而言,因缠花而更具特色。其特色不仅体现在结构形制、题材纹样、色彩特征和工艺制作的艺术表达上,更是受到传统造物思想的熏陶,体现出有所不同的造物功能。
2.1" 增加立体、凸显效果的“增视”功能
缠花工艺别称“立体刺绣”,有平面、立体和半立体三种结构形态,空间上呈现出“线性雕塑”的视觉效果。传统缠花云肩在视觉效果上有着平面和半立体之分,这点无疑承袭了缠花的结构特点。从平面来看,由于传统缠花云肩中的缠花多以较为厚实硬挺的纸为“胎”,缠制的云肩缘饰或主体图案,粘贴在云肩绣片表面上会稍微凸起叠摞。这种凸起呈现的效果相对其他云肩平面的刺绣、滚边、镶边等装饰工艺具有一定的立体空间感,同时也起到突出纹样轮廓的效果。如图6(a)所示,云肩绣片边缘粘贴平面式缠花装饰,使绣片边缘相对中间部位微微凸起,而各个缠片直接的垒摞粘贴使其立体感更加凸显。从半立体来看,缠制的花鸟虫鱼、祥禽瑞兽等各种题材造型,把其固定在云肩上,不仅与云肩表面的平面缠花、刺绣等装饰两相呼应,还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空间感。如图6(b)中缠花花卉与云肩绣片表面装饰的空间呼应,所增添的视觉效果已达到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效果纵向的延伸,这也正是其他云肩所缺少的特点。
此外,传统缠花云肩作为传统服饰,因其独特的形态、精美的装饰披戴在肩时,会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在肩部,而缠花在传统缠花云肩中所体现的立体效果,则更加强了云肩的装饰效果。在因注重“蔽体”而服装宽大的古代,女子肩部的装饰则更加凸显面容、集中视觉,烘托出穿戴者的容颜或气质之美。所以,缠花的应用是制作者在平面的基础上增添云肩立体效果,使云肩的视觉感受更加丰富,以致穿戴时增强视觉中心美,这种做法无不体现出古人精湛巧妙的造物能力和古代女子强烈的爱美之心。
2.2" 协调色彩、统一整体的“调和”功能
中国古人注重器物“和谐”思想的体现,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整体。遵循这一规律,在创作中也致力于“以整体为美”,强调主客统一的整体美学意识,传统缠花云肩的设色同样具有整体和谐而统一的特性。正所谓“远看颜色近看花”,从其局部来看,每个缠花装饰纹样是由多个互为邻近色或对比色的小缠片组成。其中缠片遵循“缠作绣,布为底”的方式,缠花和底布的色彩大多为邻近色或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和纯度(图7)。这些缠片组成的缠花纹样既能在同一个色彩基调中实现整体的统一,又能在统一中表现出色彩深与浅、轻与重、明与暗等变化。
从传统缠花云肩整体来看,此类云肩多为连缀式结构,由多层不同造型的缠花云肩绣片组成。绣片的底布配色大胆且多为纯色,与其他层次的云肩绣片形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而由缠花缠制的线条状缘饰,其色彩根据所要粘贴绣片的色彩而变化,或同色相不同明度和亮度,或相缀连的云肩绣片色彩(图8)。这种缘饰色彩的选择,可以调和缠花云肩绣片之间色彩上的对比冲突,使不同层次缠花云肩绣片色彩的过渡有了媒介,从而使整件缠花云肩色彩更加协调统一。因此,传统缠花云肩中缠花“调和”功能运用之巧妙,使得整件缠花云肩色彩更加和谐而自然,达到了传统缠花云肩色彩上动静相结合、虚实相对比、拙巧互相见的视觉效果。
2.3" 着重装饰、营造氛围的“添彩”功能
我国传统服饰以平面结构为主要特征,为了增加服装的装饰性,自唐代以来就有“衣做绣,锦为缘”的说法,后经历史的变迁,逐渐发展为一种有理、有序的装饰形式。尤其清代女装以“重装饰,轻人体”为特色,运用不同花纹面料或工艺将装饰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达到堆砌的效果。这种注重装饰的特点,在传统缠花云肩的制作中也有所体现。从制作工艺来讲,传统缠花云肩的工艺与其他传统服饰相似,装饰工艺除主要缠花工艺以外,还有平针、掺针、盘金等基本刺绣工艺,以及常见的贴缝、滚边、镶边等缘饰工艺和绒花、点翠、挑花、布贴等特色装饰工艺。如图9所示,这件传统缠花云肩的装饰工艺除缠花和常规刺绣外,还有堆绫、画绣等特色工艺,结合绣片边缘的结网流苏更加突显此件缠花云肩的精美装饰效果。
从纹样题材来看,传统缠花云肩中的缠花纹样题材受古代传统吉祥文化的影响,题材丰富、寓意吉祥。缠花纹样形态受传统民间传统观念“天圆地方”的影响,其线条或圆或方,圆润而饱满、方正而挺立,极具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此外,其纹样组合形式也受传统习俗所讲究的“全”“满”文化,把诸多寓意吉祥的图案集中到一件云肩上,以此营造热闹呈祥、圆满如意的喜庆氛围。如图10这件传统缠花云肩所示,柳叶形的每片叶子上缀有寓意有各不相同喜鹊登梅、连生贵子、凤穿牡丹、福寿如意等纹样题材,以此营造热闹祥和的吉祥氛围。由此可见,人们把独具立体效果的缠花工艺结合布贴工艺融入云肩的制作中,不仅丰富了云肩制作的装饰工艺,满足了该时期女子着重装饰的爱美之心,同时还承载了浓厚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美好精神寄寓。
2.4" 遮掩毛边、优化造型的“掩瑕”功能
缘饰是我国传统服装必备的装饰工艺,其不仅具有防止服装纱线脱落的作用,还起到美化服装的作用。随着人们对服饰装饰美的极致追求,缘饰也被广泛运用在云肩的制作中,成了云肩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装饰手法之一。如前文所述,传统缠花云肩的缘饰大多是“以缠代缘”,运用缠花工艺根据云肩绣片的形态轮廓进行缠制,然后粘贴在云肩绣片的边缘以作缘。经过对传统缠花云肩的实物观察分析发现,这种缠花缘饰不仅可以很好地遮掩绣片底布和云肩里子外翻的毛边,还可以简化云肩制作工序。
此外,组成云肩各个小的云肩绣片,因云肩花样设计的需要其形态轮廓各式各样,边缘形态或弯转曲折、或流畅顺滑、或转折陡峭,所以云肩缘饰的线条塑造成为一种品鉴云肩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除去云肩绣片的刺绣纹样以外,质量上乘的云肩,其边缘缘饰线条流畅并始终于云肩绣片的边缘线等距平行;质量稍差的云肩,其缘饰的线条因制作者工艺不够精湛或经验不够丰富,不能很好地做到与云肩绣片边缘等距平行(图11),而传统缠花云肩中的缠花缘饰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问题(图12)。因为缠花缘饰的制作的胚架是较为硬挺厚实的纸,在剪阙子之后,根据缠花云肩花样描绘等距缘饰形态,在缠制后粘贴在云肩绣片上,就能够更好地保证缠花云肩绣片缘饰线条的流畅性。同时,又因纸胎较为厚实硬挺,一定程度上可使缠花云肩绣片平滑悬垂,更好地保持缠花云肩形态的挺括性。
3" 结语
缠花是源于簪花习俗的传统工艺,云肩是古代女子重要的服饰品,而缠花的融入使云肩更具特色。通过对清代民国时期缠花云肩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可知:首先,传统缠花云肩是缠花生存场域的载体之一,随缠花的发展而产生。其次,此类云肩承袭了缠花艺术特色和形式美感,具体变现在其结构形制种类多样,形态巧妙灵动;装饰纹样题材丰富、寓意吉祥,以单个和多个组合形式较为常见;色彩置色多而大胆、视觉语言丰富,具有雅俗互鉴的特点;制作工艺细腻精巧,分“以缠代缘”和“缠作绣、布为底”两种方式进行。最后,传统缠花云肩具有增加立体、凸显效果的“增视”功能;协调色彩、统一整体的“调和”功能;着重装饰、营造氛围的“添彩”功能以及遮掩毛边、优化造型的“掩瑕”功能。值得强调的是,传统缠花云肩作为传统服饰的一种,不仅展现出古代劳动妇女敏锐的洞察力及造物智慧,还深深地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寄寓。本文对传统缠花云肩艺术表达与造物功能的探析,有助于人们认识了解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对拓展传统缠花云肩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支持,对现代中式礼服的设计提供素材与灵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类云肩的设计应用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今后可从设计应用角度进一步提升研究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连雅堂. 台湾通史(工艺志)卷26[M]. 台北: 1920.
[2]陈正祥. 台北市志(社会志·风俗篇)[M]. 台北:敷明产业地理研究所,1959.
[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北通志·英山(民俗卷)[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4]洛阳史志办. 洛阳市志(民俗卷)[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5]王金华. 中国传统服饰:云肩肚兜[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
[6]邓翔鹏. 从神坛之上到女儿红妆——云肩的演变[J].艺术设计研究, 2016(1): 39-43.
[7]崔荣荣, 牛犁, 王闪闪. 鲁南地区云肩技艺的考察及思考[J]. 民俗研究, 2013(4): 132-136.
[8]梁惠娥, 邢乐. 中国最美云肩: 情思回味之文化[M].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3.
[9]崔荣荣, 王闪闪. 中国最美云肩: 卓尔多姿之形制[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2.
[10]孟磊, 梁惠娥, 律睿慜. 云肩色彩特征分析及其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J]. 丝绸, 2015, 52(5): 42-46.
[11]薛再年, 王闪闪, 崔荣荣. 鲁南民间云肩及其制作技艺探究[J]. 纺织学报, 2013, 34(3): 109-115.
[12]桑婉霞. 云肩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22.
[13]王忆雯, 许悦. 近代民间眉勒纹样的构成形式及其意向性研究[J]. 丝绸, 2021, 58(3): 84-89.
Research on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Creation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loud-like Shawl of Chanhua
GUO Li, ZHUO Dongdong, LI Yaqian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Creation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loud-like Shawl of Chanhu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riching the research and inheritanc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loud-like Shawl art. In this paper, 39 pieces of Traditional Chanhua Cloud-like Shawls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taken as research samples, to be classifie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of their structure, patterns, colors, techniqu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loud-like Shawl of Chanhua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image analysis method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focuses it research on its historical origins and folk collections to exploring its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and creation func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at: Firstly, the Chanhua craft originated from the Song Dynasty, when the custom of wearing flowers was prevalent. As one of the many categories of Chanhua, the Traditional Cloud-like Shawl of Chanhu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anhua craftsmanship. Secondly,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re distinctive, with diverse structural forms and clever and dynamic designs; the patterns are common in single and multiple combinations, symbolizing auspiciousness; the combination of colors is diverse and bold, with rich visual language and a characteristic of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carried out in two ways,"using Chanhua instead of edge decoration" and "using Chanhua as embroidery and fabric as the base". Final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reative ideas, this type of Cloud-like Shawl of Chanhua also has the creation functions of increasing visual effects, harmonizing and unifying colors, adding decorative atmosphere and covering raw edges and optimizing the shape.
Key words: Chanhua craftsmanship; Traditional Cloud-like Shawl of Chanhua; trimming; artistic expression; creation function
(责任编辑:李强)
猜你喜欢
相关知识
传统缠花云肩艺术表达与造物功能探析
传统插花艺术造物审美浅议
非遗“缠花”的艺术特质与创意转化研究
【书讯】练春海主编:《制器尚象:中国古代造物观念与传统研究》
缠花,绽放在指尖的传统艺术
岭南传统门窗装饰艺术探析
红木家具源头工厂旭东红木讲传统家具的造物美学
古典园林铺装艺术探析
《中国瓷器缠枝纹装饰(元.明.清)》中传统缠枝纹样研究的两种路径
手作之美(清华校内专场)| 秋高气爽——缠花清华藏珍“花卉纹云肩”
网址: 传统缠花云肩艺术表达与造物功能探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55959.html
上一篇: 柳工:预计下半年国内土方机械的市 |
下一篇: P7984 [USACO21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