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作者: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小路两旁,只有几点残红;郊外田边界,芳草绿遍,绿色浓郁成荫。春风也不知道禁止柳絮,吹拂得漫天飘舞,蒙上路人的脸。翠叶掩映,看不见黄莺,只能听到婉转的叫声,朱帘低垂,隔开了燕子的身影。炉中的香烟袅袅上升,像追逐空中的游丝,盘绕升腾。实在无聊烦闷,我只好饮酒,让自己以梦消愁。可是当从梦境醒来时,斜阳照在院子里,我心中一片愁思。
①红稀:红花凋落稀疏。
②阴阴:暗暗。
③角:知道、懂得。
④濛濛:形容细雨濛濛,此外形容柳絮纷纷如细雨。
⑤游丝:蜘蛛、青虫所吐之细丝飘游于空中。
⑥却:正。
这首词是晚春愁思之作。上片写出游时郊外之景,下片写归来后字落之景。恋春惜春之情充满字里行间。空灵而有韵致。这首词的前三句,看似“无我”,实是“有我”。接下去两句,人物形象便逐渐鲜明起来。实际上是说杨花的无情,不懂事。看似写景,实是言情,一种幽怨的离情却借春风传出。下片的境界、人物都不同了。“翠叶藏莺,朱帘隔燕”,这是一幅似“动”而实“静”的画面。“炉香静逐游丝转”,进一步写“高台”里人的无聊生活情状。本词借暮春之美景,抒发韶光易逝之闲愁。全词意象深婉自然,以淡笔写浓愁,隐有所指而不著痕迹,耐人寻味。最后两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写酒醒后已至黄昏,以景语作结,含蓄而有深味,于惜时之中又有淡淡的忧伤。“酒醒”之时,唯见一抹西下的夕阳正斜照着幽深、寂静的庭院,其孤独、落寞竟与梦中无别,真是醒也愁,梦也愁,酒醉也丧失了驱散春愁的作用。以隐约缠绵,婉转含蓄的笔角写出了深蕴心灵的淡淡春愁。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猜您喜欢
游
[宋代]辛弃疾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仿佛吹箫月夜闻。
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狯插遗樵。
神仙万里乘风去,更度槎丫个样桥。
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瞥向苍崖高处见,三三两两看游人。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自有山来几许年,千奇万怪只依然。
试从精舍先生问,定在包牺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新凉
[宋代]徐矶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咸阳城东楼
[唐代]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西台哭所思
[宋代]谢翱
残年哭知已,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
相关知识
《踏莎行 雪似梅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
踏莎行·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踏莎行·雪似梅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淑《踏莎行梅》咏梅花诗赏析”的出处、翻译、注释及赏析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赏析
踏莎行原文、全文翻译 赏析
踏莎行·雪似梅花原文、翻译、朗诵及赏析
《踏莎行》宋词精选赏析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网址: 《踏莎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66201.html
上一篇: 古诗词《踏莎行》原文、赏析和意境 |
下一篇: 广西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紫荆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