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折桂令·中秋(元·张养浩)赏析

折桂令·中秋(元·张养浩)赏析

折桂令·中秋〔元·张养浩〕赏析-古诗-赏析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注释: ①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②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③银汉:天河。 号云庄。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心古?等。 赏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气氛。“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亮堂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详细描写,但作者没有进展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亮堂。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阻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展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明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衬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气氛。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妙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那么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气氛。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根底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交融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相关知识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
【双调】百字折桂令(元 白贲)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古诗词】
赵禹圭《折桂令·题金山寺》翻译赏析
元代《【双调】百字折桂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相思王维翻译 赏析]相思的古诗《折桂令》赏析
折桂令
《折桂令·寄远》原文及意思全解
折桂令·想人生最苦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
乞巧原文
折桂互赠 以花自许 情感代言——盘点古代诗人笔下的中秋“花语”

网址: 折桂令·中秋(元·张养浩)赏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7141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双调】折桂令 桃花马问刘》原
下一篇: 《【双调】折桂令 西湖问六桥》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