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复杂性递增导致收益递减?破局之道其实很简单

复杂性递增导致收益递减?破局之道其实很简单

全文阅读时长约11分钟 

冗长的报告无人问津,周末被琐事缠身,绩效目标高得离谱——企业核心人才正陷入精力透支、士气低迷的困境。如何重燃斗志、提升效能?以下七个方法值得借鉴。

一位管理培训生向我倾诉了他的困惑:"我参与的都是优质项目,"他说,"但项目扎堆反而成了负担。所有事务都找我参与,结果精力过度分散,最终哪个都做不好。"  

我将这种矛盾现象称为“高绩效困境”:企业本想最大化年轻高潜人才的贡献,却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他们的实际影响力。试想,若这些人才能专注少数核心任务,本可创造怎样卓越的深度与绩效?然而现实是,组织复杂度持续攀升:冗余流程消耗精力、跨部门协调牵扯资源、模糊制度制造内耗、无效会议吞噬时间。最终导致生产效率下滑、员工参与度骤降,团队绩效在系统性损耗中不断衰减。  

如果企业想保持活力、员工保持投入,变革势在必行。作为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资深合伙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IMD战略学教授, Knut Haanaes在三十余年咨 询实践与学术研究中,深度追踪了大量"初衷良善却滋生组织内耗"的管理范式。通过以下七个真实案例分享经验:复杂性的根源往往源自“出于好意”,但若不及时纠偏,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亚马逊的“两个披萨”原则适用:如果一个团队午餐需要超过两个披萨,说明团队规模过大 

案例一:人越多 ≠ 效果越好 

某跨国工业品企业CEO总在不断索要资源支持。"这实在令人沮丧,"他坦言,"项目一延期就盲目增派人手,可成效微乎其微。有时我甚至觉得,情况反而更糟了。" 他的直觉精准切中要害——问题不在团队规模,而在团队适配性:小而专精、目标聚焦、技能过硬的团队,才是破局关键。  

弗雷德·布鲁克斯在《人月神话》一书中提到过一个经久不衰的洞见:软件项目一旦延期,增加人手不但不能加快进度,反而可能拖慢进展。听上去违反直觉——人多不是应该干得更快,效率更高吗?但实际上,每多一个人,就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培训成本、协调工作,以及在决策中加入更多“声音”。  

这绝非科技行业独有。从市场营销到财务运营——但凡涉及团队协作的领域,盲目扩容往往适得其反:人员越多,混乱越多、进度越慢、目标越模糊,员工也越深陷于低效会议的泥潭。正如亚马逊的“两个披萨”原则适用:如果一个团队午餐需要超过两个披萨,说明团队规模过大。  

核心建议 

聚焦任务边界,而非团队规模。一支技能适配、精力专注、时间投入饱和的小型团队,其效能常数倍于资源分散的大型团队。与其盲目增兵,不如精准界定任务范围,赋能核心团队——真正的突破性成果,往往诞生于此。  

案例二:汇报过载——“少即是多” 

我曾与一家大型公用事业公司的财务总监共事。我们发现,他的团队将 95% 的时间花在撰写报告上,真正用于阅读和使用这些报告的时间却不足 5%。造成汇报过载的初衷可以理解——为了提升透明度、获得洞察、进行追踪和监测进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反而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令员工感到挫败与失落。一位财务团队成员就曾抱怨:“我整个周末都在写这份报告。结果到了周一,没人看,更别说给反馈了。那我图什么呢?”  

当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无人关注时,士气会迅速下滑。一位看清问题本质的CEO果断采取了直接干预:她要求各级经理只索取真正有用的报告。她的原则也很明确:“如果我连一分钟都不愿意花在反馈或讨论这份报告上,那我们可能根本不需要它。”她鼓励团队聚焦于真正有价值的洞察,从而腾出更多时间,去做战略思考和有价值的分析工作。  

一条高质量的反馈不仅能明确报告是否发挥了作用,还能说明它支撑了哪些决策,以及哪些方面尚可改进。这种认可感正是驱动员工积极性、参与度和绩效提升的关键所在。  

核心建议 

汇报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份报告真的有必要吗?你是否愿意投入时间去阅读、使用并给予反馈?如果你并未打算回应或采取任何行动,那就需要重新评估这份报告的价值。  

很多时候,事情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明晰的方向 

案例三:敏捷≠万能,规划才是关键 

“敏捷”之风席卷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想反应更快、更灵活、随时准备好调整方向。这个理念极具吸引力:拥抱变化、快速试错、动态调整。但我们常常在不需要灵活的地方强行制造弹性,而很多时候,事情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明晰的方向。  

在这种场景下,精准的前期规划——而非敏捷——才是实现高质量结果的核心。一位年轻领导者曾对她团队项目质量的持续下滑感到苦恼不已。她说:“我们努力践行敏捷,却像在优先级迷宫中打转,始终抓不住重点。”这个团队过度追求敏捷。“你是否从项目初期就为团队划定了清晰边界?”我追问,“还是让他们永远在猜测‘现在该优先做什么’?”  

事实上,她的团队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扎实、明确的执行框架。当她承诺在项目初期提供清晰指导、并仅在必要阶段保持灵活性后,团队专注度与执行力均显著提升。  

当然,在项目目标尚不明确时,敏捷方法的价值便凸显出来。比如,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开发一款创新产品时,敏捷方法可以让你边做边试、收集客户反馈、调整方案,避免过早投入大量资源。但若项目目标清晰且稳定时,前期规划反而更带来更优成果。像医疗、制造等高度监管的行业,其容错空间极低,基本没有“边走边改”的空间。  

明确的计划能减少反复返工,使团队全情投入执行。在此场景下,“敏捷”可能沦为混乱之源——诱导团队进行非必要甚至错误的变更。  

核心建议

不要让“敏捷”取代扎实的规划。敏捷在应对不确定性时很有用,但它无法替代清晰明确的方向感。真正需要拷问的不是“我们如何更敏捷”,而是:“这个项目需要灵活调整,还是需要边界清晰的规划?”在目标清楚的项目中,初期规划的“精准制导”将碾压敏捷方法的“盲目试错”。  

案例四:计划偏差——比你想的更严重 

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曾指出一个常见问题,即“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我们往往会对项目所需时间和预算过于乐观。以 2013 年挪威议会批准的一项地下车库项目为例,原计划耗资 3.5 亿挪威克朗(约合 3300 万美元),工期为四年。  

然而,该项目最初在 2011 年的预算仅为 7000 万克朗(约合 670 万美元)。到最终完工时,项目不仅延迟了一年,总成本也飙升至 23 亿克朗(约合 2.2 亿美元)。这期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从表面看,这是一个看似常规的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现实中的复杂因素接踵而至:交通改道、安全等级提升、审批认证流程、供应商延误,以及项目规格的频繁变更等。  

规划团队既未设计缓冲机制,也未系统评估潜在风险,反而沉溺于理想化的进度预期。若能借鉴奥斯陆歌剧院、峡湾隧道或国家银行大楼等标杆项目的经验——这些工程均曾遭遇同类挑战,却仍实现预算与工期的双重达标——多数问题本可在萌芽阶段即被化解。  

核心建议 

项目规划必须直面“规划谬误”陷阱。在推进大型工程时,需复盘同类案例,预判潜在风险节点,并构建动态缓冲机制——这既是风险管控的基石,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保障。乐观情绪能激发团队动能,但唯有经验沉淀的现实洞察力,才能筑牢决策的理性根基。  

案例五:好意的“诅咒” 

我的前同事、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 Yves Morieux 曾提出“智慧简化(smart simplicity)”这一理论,其中一个核心洞见是:为了提升绩效而不断增设规则、架构和流程,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随着时间推移,公司反而会被这些框架缠住手脚,员工也因此倍感束缚,导致组织陷入“框架困境”。  

看看如今不少企业在设立可持续发展部门时的做法就能看出端倪。某大型制造企业曾推出一项雄心勃勃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承诺将彻底革新其运营模式。他们为此成立了专项工作组,设定了大量激进目标,并新增一系列衡量“成功”的指标。  

一开始,员工对这一方向规划感到振奋。然而项目推进后,问题也开始显现。专项小组开始大范围调取数据,任务接踵而至,但员工逐渐感到自己不是在被激励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是被额外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很多人发出疑问:“我们已经这么忙了,为什么又要增加这么多新任务?”  

核心建议 

新增目标、举措或组织架构所带来的隐性成本不容忽视。虽然设定更多目标看似理性,实则容易引发混乱。企业应回归核心,简化流程与目标,提升组织聚焦力与执行效能。  

案例六:别把项目看成“孤岛” 

哈佛商学院的 Kim Clarke 和 Steven Wheelwright 曾强调:项目管理应从整体出发,而非单点决策。一位前 CEO 曾将项目管理比作创作艺术:“若画布堆砌过多元素,作品将沦为杂乱的拼贴,失去视觉焦点。项目也是如此——如果彼此之间缺乏战略协同,就很难产生整体效能。”  

这种思维方式在评估新项目时尤为重要。在立项之前,必须评估企业是否拥有充足的资源和管理能力。一个项目单看或许很吸引人,但并不意味着它“值得被立项”。  

一家科技公司曾同时启动多个软件开发项目。每一个看起来都极具创新性,部门响应强烈。但不久后,资源冲突问题浮出水面:多个团队争抢同一批工程师、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  

这样的问题导致关键节点一再延期,内部焦虑与不满情绪迅速累积。最终,公司领导层调整策略,采取“项目组合视角”进行管理,把所有项目放进同一个全局框架中重新评估。果断叫停或缩减了若干优先级较低的项目,集中资源投入真正具战略价值的方向。  

核心建议 

项目管理应坚持“组合思维”:不是所有看起来不错的项目都值得推进,只有契合组织整体战略的新项目,才配得上资源投入。局部优秀不如整体协调。  

团队成员确实极度重视工作,但当期望模糊、边界缺失时,这种责任感反而会导致过度付出和额外压力 

案例7:人们比你想象的更在意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咨询团队正为一位大客户推进一个重要项目。周五傍晚,项目合伙人发来一封邮件,分享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汇报的初步想法。虽然语气并无明确要求,但措辞中透露出某种“紧迫感”。一位渴望表现的初级顾问误将其解读为加班信号。  

她随即召集团队,在整个周末展开头脑风暴并反复修改方案,只为在周一早上呈现出完美的方案——甚至因此错过了儿子的足球比赛。  

周一见面时,合伙人却轻描淡写地说:"没想到你们周末还专门加班",这让整个团队愕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气已经触发了团队的“自我加压”机制。类似情形我见过太多次——这揭示了一个深刻事实: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往往超出想象。  

团队成员确实极度重视工作,但当期望模糊、边界缺失时,这种责任感反而会导致过度付出和额外压力。  

核心建议 

明确沟通,尊重边界。在非工作时间发出消息时,领导者要明确区分任务的轻重缓急:哪些是真正紧急,哪些可以缓办。清晰的预期设置,不仅体现尊重,也有助于保护士气与健康。  

越简单,越高效 

想真正化解组织中的复杂性,首先要看清本质。以下五点值得深思:  

警惕“成功陷阱”:成功往往让企业更关注内部流程,忽略外部变化。一旦自我封闭,效率就会下降,复杂度随之上升。  

善用“反方思维”:初衷再好,也要审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提升效率的动作,结果反而加重了员工负担。  

别让优秀人才“越用越差”:当顶尖人才被分配到太多项目中时,他们的影响力往往被稀释,反而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  

识别“隐性成本”:看似合理的决策,可能暗藏时间浪费、流程臃肿、产出下降等副作用。忽略这些代价,往往会带来长期隐患。  

拉高视野,看全局:组织若缺乏项目与流程的整体观,复杂性将迅速累积,最终导致协作断裂、效率下滑。 

领导者若能意识到这些根源性问题,就能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简化流程,推动组织更加协同、高效并保持员工的积极参与。请记住:真正的关键在于简约清晰。在组织内部持续追求清晰感与协同性,不仅能提升整体绩效,也能显著增强员工士气。  

本文翻译自I by IMD,中文版本仅供参考。 

关于作者

关于瑞士IMD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瑞士IMD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已有75年以上历史,始终致力于培养能够推动世界更加繁荣、可持续与包容的领导者与组织。IMD由一支专业且多元化的教师队伍领导,在瑞士洛桑和新加坡设有校区,并在中国深圳设有管理发展中心,致力于成为全球有志个人和组织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IMD的高管教育和学位项目长期位居全球领先地位。这一持续领先源于IMD独特的“真实学习,真实影响(Real Learning, Real Impact)”教育理念。通过高管教育课程、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项目及专业咨询服务,我们助力商业领袖找到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挑战现状,启迪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瑞士IMD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深圳”,作者:IbyIMD,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知识

其实很简单,富贵竹生根之道,快速生根,10年都不黄叶烂根!!
金牛座女生为什么难恋爱?揭秘爱情困境与破局之道
百亿芳疗市场,谁来破局?
黄金,震荡局如何破
越秀商管零售品牌沙龙广州站顺利举办,洞见“她”力量引领商业创新破局之道
逆境中!看传统肉企的破局之道
家庭自制香滑花生酱(其实很简单)
社交媒体流量采购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以KOL投放策略为例
多项问题致柚子产业深陷寒冬 主产区种植收益下降 深加工产品或成行业破局重因
柚子产业现状: 主产区种植收益下降 深加工产品或成行业破局重因

网址: 复杂性递增导致收益递减?破局之道其实很简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7541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我市民办高校教法改革“凤凰花”团
下一篇: 计算机研究生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