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我离不开那片山林。”谈及9年前的那场手术,董京山眯起了眼睛,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那是动完手术第八天,早上拆完线,董京山就又回到了山上。
2025年6月26日,董京山被授予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提名奖。7月15日,记者来到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的薄板台林场,凉爽的山风拂过层层叠叠的绿意,在一座简陋的护林房前,倾听董京山讲述一段长达二十余年的守护故事。

说起看护山林的故事,董京山面露微笑。
出院第二天,他就上山了
“基本上一天就是得走一万多步。”坐在简陋的看护小屋前,董京山57岁的面庞上刻满风霜,身上防火队员的橘红色马甲,异常醒目。令人想不到的是,2016年11月,他查出胃癌,几乎切除了整个胃。
“那个时候就是防火最关键的时候,我的心思就在这片山里。”早在2014年,他就时不时胃痛,但家人劝他下山时,他总说,山上离不开自己。手术后,医生叮嘱卧床静养,但第八天刚拆线,针口还流着血,他就出院回到山上。
“我第二天就因为刀口挣开又回到了医院。”董京山笑着说,为了看好山林,他还请来了自己的姨夫、妹夫帮忙看山,他心里只有山上的树林。
董京山出生于1968年,是清华台村一名最普通不过的村民。2004年起,他接手西里镇薄板台林场的护林工作,在位于清华台村、周家上庄村和黎明新村交界处的这片林地,建起了第一间石头房子,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是当地重要的生态防线。

半山腰上的石头小屋。
林场远离居民区,管理起来异常艰辛。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片山林,董京山夫妇干脆把家搬上了山,吃住都在简易小屋里。
冬春火险高发的季节,董京山每天清晨6点就会出发巡山,晚上9点才会回家,在崎岖山路上阻断每一个危险的萌芽。饿了,就啃一口干粮;渴了,就喝一口自带的白开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种下了胃癌的病根。
采访中,他坐在小屋前,看着脚上的鞋子说:“这些路不好走,我平均一个月就走坏一双鞋子。有时候去远处,我会骑摩托车,摩托车的车轮也得一年一换。”
过去,护林不止于巡查,董京山还将种树视为己任。二十多年来,董京山和妻子累计种植了近200亩、上万棵树苗,将荒山绿化得郁郁葱葱。
董京山感慨道:“20多年来,我亲眼看着这里每一棵树慢慢地成长。”
“这些侧柏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种的,老一辈的汗水不能白流,我得把山林看好了。”站在林间,董京山抚摸着一棵粗壮的松树,似乎是喃喃自语。实际上,董京山刚来的时候,这里的很多地方还光秃秃的。现在,覆盖率超90%了,看着树木逐渐长大,董京山露出满意的表情。
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而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混合着绿色植被的新鲜气息。日复一日的巡查,日复一日的忙碌,董京山的一生已经与这片山林融为一体。
“但是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儿子,从一年级跟着我到山上住,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自己跑很远……” 董京山低头用脚搓着沙土,轻声说道。

为建造第二个蓄水池,董京山花了自己将近半年的收入。
守山20多年,没有烧毁一棵树
火灾是森林的最大敌人,董京山对此体会尤深。经过多年实践,他深知预防的重要性。除了每日巡查,他还自掏腰包,先后投入3万余元,在陡峭山坡上修筑了一条1.5公里长的防火路,并先后建成两个消防水池。这些设施,确保了火情可控,避免了潜在的重大损失。
“修第一个水池最难,我是一包砂子一包砂子背上来的。”董京山说,第一个水池花钱不多,但是费的功夫最大,可以这么理解,他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这片山林中的第一个“生命之泉”。
“这第二个水池修得很轻松,没有第一个水池那么费劲,我请来挖掘机,一共花了5000元就把这个水池修成了。”记者了解到,董京山目前的月收入也就1000来块钱。
董京山执着地守护着这片山林,他认为山林防火重在预防,这是他最大的经验。基本上附近的村民都有他的电话,只要有陌生人上山,他就会接到村民的通知。例如,从什么地方,上来几个人,这些情况,他总会第一时间收到。“一个人看不过来,就得大家一起。”
董京山清楚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一个路过的醉汉吸烟不慎引燃山林,大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董京山从远处望见火光,立即打电话召集附近村民上山救火,他自己第一时间冲向火场。经过大家全力以赴扑救,林区树木几乎没受影响。

董京山在山顶巡查。
“那天,我一直在山上待到了第二天凌晨2点,确保所有火种都熄灭了,我才下山回家。”董京山说,他看护山林二十余年,出现的几次火险,都很快就扑灭了。
平凡消瘦的董京山,用二十多年的坚持,守护着这片绿色屏障。
2010年,董京山被评为护林防火先进工作者、富民兴源先进个人;2022年,被评为感动淄博年度人物;2023年9月被评为敬业奉献类“山东好人”;2024年1月,登上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名单;2025年6月26日,被授予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提名奖……
二十余年,董京山将自己的命运和这片山林绑在了一起。他的故事,也成为一个普通人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天气晴朗的时候,我站在这里能看到半个西里。”站在薄板台林场南大山顶最高处,董京山目光慢慢掠过远方的林海,“看着这片山,我心里就是踏实。”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