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花椒
花椒又名大椒、秦椒、蜀椒等等。作为我国独有的香料资源已经有3000年的使用历史,在麻辣川味流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小小的一粒花椒背后的历史。
公元前 202 年,夺得天下的汉高祖刘邦,为彰显汉王朝的皇家气派,特命萧何在长安城的西南方位先后营造了两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宫殿,一座是长乐宫,另一座是未央宫。在这两座大型的宫殿里,他都特意给吕后建造有专属的居室,这个专属于皇后的居室就叫作椒房殿。后来班固在修《汉书》之余,还曾经以《西都赋》为题激情澎湃地写了一篇大赋,文中就提到了椒房殿 :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
椒房殿
之所以把皇后居住的宫殿命名为椒房殿,盖是因为这座宫殿的墙壁都刷着一层花椒泥的专用涂料。据《三辅黄图》卷三记载:“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
李善引《三辅黄图》注曰:“长乐宫有椒房殿。”以花椒和泥粉刷墙壁,就像我们今天的房屋装修,在刷一遍大白后,还要在外面抹上一层带有清新气息的环保漆。这样的墙壁,不但能给皇后以冬暖夏凉、怜香惜玉般的关爱感,还能使房中荡漾着一种迷离的花椒芬芳。 自从吕后住进椒房殿的那一天起,椒房就成了后宫至尊地位的象征,椒房从此也成了皇后的代称。
椒房殿
汉文帝时,椒房的主人是窦皇后,也就是那位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权倾一时的窦太后。再之后,住进椒房的则是少年刘彻金屋藏娇的陈阿娇,随着汉武帝的继位,她也以皇后之尊住进了椒房殿。在阿娇被打入冷宫后,住进来的则是新任皇后卫子夫,她就是汉代著名战将卫青的姐姐。
《汉武大帝》中窦太后是椒房殿的主人
以此观之,椒房不仅是皇后的代名词,更是一个后宫女人尊贵身份的标签,因此后宫的佳丽们从进入皇家的那一天起,无不把能住进椒房作为最高梦想。也由此,她们在这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内,为了能够获得帝王们的“椒房之宠”,从而上演了一幕幕攻心的大戏,一生的朝华也就此湮灭在宫阙之内缭绕的椒香中。正如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感叹的那样 :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汉家的帝王们为何会如此看重花椒?难道仅仅是因为花椒底层隐隐散发出来的暗香吗?在花椒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皇家心态和社会逻辑?
献给神的祭品
其实,早在汉代之前,花椒的身影就已经广泛出现在周王室和各地诸侯的宏大叙事中了。之所以说关于花椒的叙事宏大,因为它最先不是作为调料的概念而出现在厨房里,而是作为一种神圣的香料出现在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坛上。
在周王室的诸多祭品中,花椒是一个重要的祭物。《诗经·周颂》篇里有一首颂诗《载芟》,讲述的是秋收后周王室用新谷祭祀宗庙时的情景。在这首诗里,就特别提到了花椒: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就是:敬献给神灵的食物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整个国家都会荣光;花椒美酒的馨香溢满四方,家里的老人都会幸福安康。
之所以用花椒作为祭品,因为在古老的祭司认知体系中,他们认为花椒的香气可以通达上天,有降神、引神的作用。就像听到舜帝奏响韶乐时,凤凰也会飞来,美妙的馨香和韶乐的原理逻辑是一样的,都能使神灵愉悦,从而为人间降下祥瑞。
祭祀用品
在先秦的各类文献中,我们也没发现把花椒作为调味品用在厨房的记载。此时的花椒,更多的是一种祭物,它展现出来的是形而上的神圣性,而非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形而下的调料。 从字形上来说。椒字由木和叔两部分组成,木字无须赘言,重点说“叔”字。“尗”与“又”合起来的意思是:用手将散落在地上的豆粒拾取起来。故此,“叔”的本义为“拾”“拾取”的意思。叔的上面加上“艹”字头,就是代表草本的大豆;叔的左面加上木字,表示的就是花椒。古人之所以用“尗”字来表意豆子,它的寓意是多子多孙,花椒的椒字也是由此寓意演绎而来。 在《唐风·椒聊》篇中,此处用到的花椒,采用的就是繁衍子孙的这一意象: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它们的籽实是一嘟噜一嘟噜的,就像一座果实的房子。 王安石写的《元日》:
酒与香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那么,什么是屠苏酒?按民间的传说认为,屠苏酒是由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而创。按古的意思是:花椒和茱萸的果实一串串地挂在树上,繁衍不绝,装满一筐又一筐。那位丰腴的妇人儿女众多,高大无双。由此,花椒因其籽实的相貌特征,被人为地完成了第一次意义上的升华——寓意多子多福。
其次,从气味上考察,花椒的籽实又充满香气。在古代,花椒通常和兰连在一起,称之为椒兰之香。椒和兰,皆芳香之物,故以并称。《荀子·礼论》说:“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
花椒与屈原
作为史上花椒的第一迷恋者,屈原对花椒的喜爱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在《九歌·湘夫人》中,他说:“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在《九章·悲回风》中,他说:“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在《离骚》中,他说:“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屈原之所以多次提及花椒,一方面大抵是因为春秋时期,湘楚之地卑湿,多瘴气,流行巫术。人们除了需要借用花椒之香祭祀和迎神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广泛的生活中用花椒来驱虫、辟邪和祛除湿气。因此,花椒在楚地的价值功用和肃穆性就远比中原地区重要得多。
屈原与端午节粽子和花椒
花椒与调味
花椒是在何时从祭神的祭坛上走进灶台,被作为一种调味料被纳入到人间的烟火中的呢?
真正把花椒作为一种调味料进入食单,则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吴均在《饼说》中记载了一些用花椒调制美味的方法,据说用“洞庭负霜之橘,仇池连蒂之椒,调以济北之盐,锉以新丰之鸡”而调制出来的饼食,“既闻香而口闷,亦见色而心迷”。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也介绍了诸多关于美食烹调的方法,特别提到要用以姜椒等物作为调味料。唐宋时期,花椒作为调味品,已经被广泛使用。
花椒作为调味品越来越重要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记载了一道关于“拔霞供”的趣事:有一天,他去武夷山拜访一位故人,遇上大雪天,猎得一只兔子。因为没有厨师烹饪,他的这位朋友就给他介绍了一种新吃法: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料腌一下,把风炉安到桌上,用少半锅水,等水开了一滚后,每人拿一双筷子,自己夹肉放在开水里,来回摆动涮熟了吃。吃的时候,随个人的口味,蘸调味汁。同时还介绍说猪、羊肉都可以这么吃。这种吃法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火锅。而在那时,蘸着的调料就是花椒,类似今天贵州的蘸水。
到了元代,花椒更成了吃食肉类食物之必备调料。明清以降,随着辣椒的传入,四川人在菜肴中大量放入花椒和辣椒,麻辣味也随之成为新派川渝之美食的标签。普天之下,要说花椒之香,以四川汉源和甘肃陇南武都的花椒为佳。
麻辣火锅中麻味来源于花椒
除了拿花椒用来调制菜肴,也有用来品茗的。在唐代,人们还煎茶饮之。采嫩叶蒸过晒干,如炒茶之法做出一种花椒茶,消暑解渴而有余香。煎茶时,倘若根据自己的喜好,再添以花椒等香料,更是人生难得之体验。花椒之果实可以用来祭神和调味,殊不知,花椒之嫩叶也是一道美味。初春时节,将花椒之嫩叶采来,用水焯了,沥去水分,拌之以花椒油、香醋和酱油来吃,堪称人间凉拌菜至上品佳肴。另外,还可以把嫩叶裹以面糊,用油炸至焦黄,再蘸着椒盐来吃,一嘴下去,焦脆鲜香,令人沉迷。一如现在,它被铺陈在百姓厨房的油锅里,正散发着三千年来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