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953:关于徐有功的“守死善道” 思考几点

学习内容:
【原文】万岁通天元年(丙申、696)腊月,甲戌,太后发神都。甲申,封神岳,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天下百姓无出今年租税,大酺九日。丁亥,禅于少室。己丑,御朝觐坛受贺。癸巳,还宫。甲午,谒太庙。右千牛卫将军安平王武攸绪,少有志行,恬澹寡欲,扈从封中岳还,即求弃官,隐于嵩山之阳。太后疑其诈,许之,以观其所为。攸绪遂优游岩壑,冬居茅椒,夏居石室,一如山林之士。太后所赐及王公所遗野服器玩,攸绪一皆置之不用,尘埃凝积。买田使奴耕种,与民无异。春,一月,甲寅,以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击吐蕃。己巳,以师德为左肃政大夫,知政事如故。改长安崇尊庙为太庙。二月,辛巳,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黄帝,灵妃为天中黄后;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神为玉京太后。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孝杰坐免为庶人,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师德因署移牒,惊曰:“官爵尽无邪?”既而曰:“亦善,亦善。”不复介意。丁巳,新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规模率小于旧。上施金涂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号曰通天宫。赦天下,改元万岁通天。大食请献师子。姚上疏,以为:“师子专食肉,远道传致,肉既难得,极为劳费。陛下鹰犬不蓄,渔猎悉停,岂容菲薄于身而厚给于兽!”乃却之。以检校夏官侍郎孙元亨同平章事。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乙丑,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副之,以备契丹。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尽忠寻自称无上可汗,据营州,以万荣为前锋,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数万,进围檀州,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却之。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唐兵大败。先是,契丹破营州,获唐俘数百,囚之地牢,闻唐兵将至,使守牢霫绐之曰:“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耳。”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饲以糠粥,慰劳之曰:“吾养汝则无食,杀汝又不忍,今纵汝去。”遂释之。俘至幽州,具言其状,诸军闻之,争欲先入。至黄麞谷,虏又遣老弱迎降,故遗老牛瘦马于道侧。仁师等三军弃步卒,将骑兵轻进。契丹设伏横击之,飞索以玄遇、仁节,生获之,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契丹得军印,诈为牒,令玄遇等署之,牒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云:“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匪石等得牒,昼夜兼行,不遑寝食以赴之,士马疲弊,契丹伏兵于中道邀之,全军皆没。九月,制:“天下系囚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初令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契丹。右拾遗陈子昂为攸宜府参谋,上疏曰:“恩制免天下罪人及募诸色奴充兵讨击契丹,此乃捷急之计,非天子之兵。且比来刑狱久清,罪人全少,奴多怯弱,不惯征行,纵其募集,未足可用。况当今天下忠臣勇士,万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孽,假命待诛,何劳免罪赎奴,损国大体!臣恐此策不可威示天下。”丁巳,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钦明,绍之曾孙也,时出按部,突厥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为所虏。钦明兄钦寂,时为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虏将围安东,令钦寂说其属城未下者。安东都护裴玄珪在城中,钦寂谓曰:“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励兵谨守,以全忠节。”虏杀之。吐蕃复遣使请和亲,太后遣右武卫冑曹参军贵乡郭元振往察其宜。吐蕃将论钦陵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元振曰:“四镇、十姓与吐蕃种类本殊,今请罢唐兵,岂非有兼并之志乎?”钦陵曰:“吐蕃苟贪土地,欲为边患,则东侵甘、凉,岂肯规利于万里之外邪!”乃遣使者随元振入请之。朝廷疑未决,元振上疏,以为:“钦陵求罢兵割地,此乃利害之机,诚不可轻举措也。今若直拒其善意,则为边患必深。四镇之利远,甘、凉之害近,不可不深图也。宜以计缓之,使其和望未绝则善矣。彼四镇、十姓,吐蕃之所甚欲也,而青海、吐谷浑,亦国家之要地也,今报之宜曰:'四镇、十姓之地,本无用于中国,所以遣兵戍之,欲以镇抚西域,分吐蕃之势,使不得并力东侵也。今若果无东侵之志,当归我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则五俟斤部亦当以归吐蕃。’如此则足以塞钦陵之口,而亦未与之绝也。若钦陵小有乖违,则曲在彼矣。且四镇、十姓款附岁久,今未察其情之向背,事之利害,遥割而弃之,恐伤诸国之心,非所以御四夷也。”太后从之。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款。若国家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命,则彼国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设欲大举其徒,固亦难矣。斯亦离间之渐,可使其上下猜阻,祸乱内兴矣。”太后深然之。元振名震,以字行。庚申,以并州长史王方庆为鸾台侍郎,与殿中监万年李道广并同平章事。突厥默啜请为太后子,并为其女求昏,悉归河西降户,帅其部众为国讨契丹。太后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郎将摄司宾卿田归道册授默啜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知微,立德之孙;归道,仁会之子也。冬,十月,辛卯,契丹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突厥默啜乘间袭松漠,虏尽忠、万荣妻子而去。太后进拜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孙万荣收合余众,军势复振,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民数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动。制起彭泽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畏契丹猝至,悉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备。仁杰至,悉遣还农,曰:“贼犹在远,何烦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百姓大悦。时契丹入寇,军书填委,夏官郎中硖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条理,太后奇之,擢为夏官侍郎。太后思徐有功用法平,擢拜左台殿中侍御史,远近闻者无不相贺。鹿城主簿宗城潘好礼著论,称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不以贵贱死生易其操履。设客问曰:“徐公于今谁与为比?”主人曰:“四海至广,人物至多,或匿迹韬光,仆不敢诬,若所闻见,则一人而已,当于古人中求之。”客曰:“何如张释之?”主人曰:“释之所行者甚易,徐公所行者甚难,难易之间,优劣见矣。张公逢汉文之时,天下无事,至如盗高庙玉环及渭桥惊马,守法而已,岂不易哉!徐公逢革命之秋,属惟新之运,唐朝遗老,或包藏祸心,使人主有疑。如周兴、来俊臣,乃尧年之四凶也,崇饰恶言以诬盛德,而徐公守死善道,深相明白,几陷囹圄,数挂网罗,此吾子所闻,岂不难哉!”客曰:“使为司刑卿,乃得展其才矣。”主人曰:“吾子徒见徐公用法平允,谓可置司刑,仆睹其人,方寸之地,何所不容,若其用之,何事不可,岂直司刑而已哉!”【原文华译】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73岁)1 十二月六日,太后从洛阳出发。十二月十六日,封神岳嵩山;赦天下,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天下百姓免除本年租税;大宴九日。十二月十九日,在少室山祭地。十二月二十一日,登临朝觐坛,接受百官朝贺。十二月二十五日,还宫。十二月二十六日,拜谒太庙。2 右千牛卫将军安平王武攸绪,少年时就有品行,恬淡寡欲;扈从封中岳还京,即求弃官,隐居于嵩山之南。太后怀疑有诈,虽批准,但暗中观察他的作为。武攸绪遂优游于岩壑之间,冬天住在茅草泥坯房,夏天住在石洞,一如山林之士。太后所赐和王公所赠送的平民服装及器玩,武攸绪一概放置不用,尘埃凝积。武攸绪还买田让奴仆耕种,与百姓无异。3 春,一月十一日,任命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攻击吐蕃。一月二十六日,任命娄师德为左肃政大夫,知政事如故。4 改长安崇尊庙(武士彟庙)为太庙。5 二月九日,尊神岳天中王(嵩山神)为神岳天中黄帝,灵妃为天中黄后;启(夏朝第二任天子)为齐圣皇帝,封启的母亲为玉京太后。6 三月一日,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大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王孝杰被贬为庶人,娄师德贬为原州员外司马。娄师德在签署送来的公文时,惊道:“官爵全没了?”既而说:“也好,也好!”不再介意。7 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规模比之前的小。上有鎏金铁凤,高二丈,后来被大风吹坏,改为铜火珠,群龙捧珠,号称通天宫。赦天下,改年号为万岁通天。8 大食国请献狮子。姚璹上疏,认为:“狮子专吃肉,远道运送,肉既难得,极为劳费。陛下从不蓄养鹰犬,又禁止渔猎,怎能对自己菲薄,而厚养野兽?”于是不接受贡献。9 任命检校夏官侍郎孙元亨为同平章事。10 夏,五月十二日,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造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李尽忠,是孙万荣的妹夫,两人都住在营州城附近。赵文翙刚愎自用,契丹饥荒,他不加赈济,视酋长如奴仆;所以李、孙二人怨恨而反。五月二十五日,朝廷派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伐。秋,七月十一日,任命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为副,以防备契丹。将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李尽忠不久自称无上可汗,占据营州;以孙万荣为前锋,攻城略地,所向皆下。十天时间,其兵力发展到数万;进围檀州,被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退。八月二十八日,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唐兵大败。之前,契丹攻破营州,俘虏唐兵数百人,囚于地牢;听闻唐军将至,让看守的霫人骗他们说:“我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就等官军一到,马上投降。”既而契丹人释放俘虏,给他们糠粥吃,慰劳说:“我们养着你们,又没有食物;杀你们,又于心不忍,现在释放你们。”于是将唐军俘虏全部释放。俘虏到了幽州,详细说了前后经过;诸军听闻,抢着要当前锋。到了黄獐谷,契丹人又派老弱兵迎降,故意把老牛瘦马散落在路侧。曹仁师等三军抛弃步卒,率骑兵轻进。契丹设埋伏横击,抛出套马索,生擒张玄遇、麻仁节;将卒战死者填满山谷,很少有逃脱的。契丹缴获军印,伪造军令,令张玄遇等签署,送给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说:“官军已破贼,如果才到营州,将领全部斩首,士兵不计战功。”燕匪石等接到命令,昼夜兼行,不敢停下来饮食休息,士马疲弊。契丹伏兵于中道邀击,唐军全军覆没。九月,太后下诏:“全国监狱中的囚犯及官民家奴骁勇的,囚犯释放,奴仆由官府出钱赎身,征发以出击契丹。”开始下令山东近边各州设置地方自卫骑兵团,任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兼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伐契丹。右拾遗陈子昂为武攸宜府参谋,上疏说:“恩制免天下罪人及招募各种奴仆充兵讨击契丹,这只是救急之计,不是天子之兵。而且最近刑狱久清,监狱里囚犯很少,奴仆们多怯弱,不惯征行,就算募集他们,也没有什么用。何况当今天下忠臣勇士,朝廷录用的不到万分之一,契丹不过是一个小丑,在那里苟延残喘,何劳免罪赎奴,有损国家大体!臣恐怕此策不可威示天下。”11 九月十八日,突厥入寇凉州,生擒都督许钦明。许钦明,是许绍的曾孙。当时他出城视察,突厥兵数万人突然杀到城下;许钦明拒战,被俘。许钦明的哥哥许钦寂,当时任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契丹军准备包围安东,令许钦寂游说他属下各城投降。安东都护裴玄珪在城中,许钦寂对他说:“狂贼天殃,灭在朝夕;您只需要励兵谨守,以全忠节。”契丹人杀了他。12 吐蕃再次遣使请求和亲,太后派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人郭元振前往观察是否合适。吐蕃大将论钦陵请求撤销安西四镇戍兵,并要求分割十姓突厥土地。郭元振说:“四镇、十姓与吐蕃本来不是一个种族,如今要求我国撤兵,岂不是你有兼并之意?”论钦陵说:“吐蕃如果贪图土地,要在边境挑起战争,那就向东入侵甘州、凉州,怎么会求利于万里之外呢?”于是派使者跟随郭元振入京朝见。朝廷犹疑未决;郭元振上疏,认为:“论钦陵要求撤兵割地,这是利害关键,不可轻率做出决定。今天如果直接拒绝他的善意,则成为严重的边患。四镇之利远,甘、凉之害近,不能不深谋远虑。应该设计拖延,让他对和亲保持希望。四镇、十姓,是吐蕃想要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也是国家之要地。可以这样回复他:'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就无用于中国;之所以遣兵戍卫,是为了镇抚西域,分割吐蕃之兵势,让你们不能并力东侵。现在如果你们真的没有东侵的意图,那就应该归还我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那么,五俟斤部也应当归吐蕃。’如此则足以塞论钦陵之口,而又不至于和他绝交。如果论钦陵稍有违背,那责任在他。况且四镇、十姓归附中国已经多年,如今没有考察他们的人心向背和利害关系,只因为他们遥远,就割弃他们,恐怕伤了西域诸国之心,这不是驾御四夷的办法。”太后听从。郭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于不断服役出征,早就希望和亲。论钦陵则利在统兵专制,因此不愿意和平。如果国家每年都发出和亲使者,而论钦陵每次都不接受,则彼国之人怨恨论钦陵越来越深,盼望国恩之心越来越强烈,即令他想大规模动员兵力,也很难了。这样慢慢地离间他们,让他们上下猜疑,内部就起祸乱了。”太后深以为然。郭元振名郭震,以字行世。13 九月二十一日,任命并州长史王方庆为鸾台侍郎,与殿中监、万年人李道广一起担任同平章事。14 突厥默啜请求做太后的义子,并为他的女儿求婚,表示愿意归还河西降户,并率其部众为国家讨伐契丹。太后派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郎将、摄司宾卿田归道册授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阎知微,是阎立德的孙子;田归道,是田仁会之子。冬,十月二十二日,契丹无上可汗李尽忠去世,孙万荣代领其众。突厥默啜乘间袭击松漠,俘虏李尽忠、孙万荣妻子儿女而去。太后进拜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孙万荣收合余众,军势复振;派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戮吏民数千人。又攻打瀛州,河北震动。太后下诏,擢升彭泽县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害怕契丹人突然杀到,把百姓全部驱赶入城,缮修守备。狄仁杰到了之后,全部遣返百姓回家务农,说:“贼兵还远,何必如此?万一贼来,我自有办法抵挡。”百姓大悦。当时契丹入寇,军事文书堆积如山,夏官郎中、硖石人姚元崇剖析如流,都有条理;太后惊叹,擢升他为夏官侍郎。15 太后想起徐有功用法公平,将其擢拜为左台殿中侍御史;远近闻者,无不相贺。鹿城主簿、宗城人潘好礼撰写评论,称赞徐有功践行正道仁义,固守忠诚节操,不以贵贱死生而改变他的操守。如果有来客问他:“徐公可以与今天谁人相比?”潘好礼就说:“四海至广,人物至多,有人隐姓埋名,韬光养晦,以至我不知道的,我不敢说。如果仅论我听到的、看见的,则徐有功一人而已。要问谁能和他相比,要在古人里找。”客人问:“与张释之比如何?”潘好礼回答说:“张释之所做的事情很容易,而徐有功做的事很难。难易之间,也就比较出优劣了。张释之生逢汉文帝之时,天下无事,至于有人偷盗高庙玉环及渭桥上惊了御马那样的事,守法而已,岂不容易吗?徐有功生逢革命之秋,属惟新之运;唐朝遗老,本来就有人包藏祸心,让太后心中生疑。如周兴、来俊臣之辈,就是尧帝时期'四凶’那样的人物,崇饰恶言以诬盛德。而徐公守死善道,深知原委,几次身陷囹圄,不断受到网罗,这都是我们亲眼看到的,岂不难哉!”客人说:“如果让徐有功做司刑卿,就得以施展他的才干了。”潘好礼说:“你只看见徐公用法平允,就认为他可以担任司刑;而在我看来,他这个人,一片丹心,没有什么不能包容。如果用他,没有什么事他不能胜任,岂只是司刑而已!”
【学以致用】这一篇,思考三点
01,关于武攸绪的隐居如果此时的武则天不是七十三岁高龄,而是五十三岁,他还会隐居吗?他是很聪明的那一类人,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并且能够提前做出裁决。他或许看出了,整个武氏繁荣的核心在于武则天,但武则天也没办法把李唐公司的合法继承权转移到武氏这一方来,只能传给她的儿子(还是李家),那时候武氏就得被清算了(历史常见的轮回)。所以他能在高峰时可以做到果断舍弃一切,这确实很厉害。
02,关于郭元振的上书体会他这段内容,让我想到了教员的矛盾论,以及论持久战里面的思维。敌人的力量也是分层分界的,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找到那个对冲的点,就能够分化他们的力量。
03,关于徐有功的“守死善道” 思考几点1,这个善,我还是理解为“中庸”的中字2,看这段对徐有功的点评,我想到了《中庸》里的一段话: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也。至诚如神。当一个人处于“诚”的心境时,他会不由自主的感觉得到“中”在哪个位置,当他摸到“中”的节奏时,他就会坚定不移,此时,他也不在乎外在的环境是否恶劣,是否有危险,他会从容中道,生死看淡,只管随心行动。中道的最高级表象是什么呢,就是《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以,上到武则天,下到黎民百姓都觉得他公平公正,而且潘好礼觉得他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能做得好,因为从容中道嘛。那么,跳出来思考徐有功在变革之年(武则天的时期),能够安然无恙,事业能够有所绽放那么,我们呢,己巳年的值年卦也是革卦, 我们如何在变革,改革,革自己命的过程中,从容中道呢。祝我们都好运。
相关知识
关于春节文化活动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关于我院教学保障的几点思考
关于《花卉栽培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以病毒病为主的烤烟病虫害监测防控技术体系的几点思考
传统文化产品烟花爆竹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自然博物馆标本在陈列环境中的几点保护思考
养花新手徐谨记的几点,室内绿植花卉四季养护技巧如下
关于“架构”与花境关系的几点思考
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几点思考.doc
关于城市园林病虫害综合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网址: 《资治通鉴》953:关于徐有功的“守死善道” 思考几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86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