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中农业大学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周鑫军
正文4635字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采用未经鉴定的分离菌株
完成药敏试验结果是否可靠?
摘要: 本文内容是简要地回答了水产养殖业同仁们提出的关于采用未经鉴定的分离菌株完成药敏试验的结果是否可靠的疑问。从患病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的分离、纯化、种属鉴定以及利用“科赫法则”完成致病菌的确认过程,联系到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存在的发病急、病程短的特点,说明了等待完成分离菌株的种属鉴定后,再进行对患病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的做法,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过程中应用是不现实的。
而且我们利用大量药物敏感性检测数据,完成指导水产养殖业者用药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实践结果已经证明,采用从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病灶处获得的分离菌株,完成对水产用兽药敏感性检测,采用检测结果能实现指导水产养殖业者科学、精准地使用水产用兽药,不仅能够实现避免滥用药物的现象发生,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品质与养殖环境的安全的。
关键词:水产养殖动物;分离菌株;致病菌;药敏试验;最小抑菌浓度
长期以来,对于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我国提出的指导方针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之所以要强调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对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治疗过程与效果,与治疗陆生养殖动物的疾病相比,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困难与问题。
譬如,
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初期,往往是难以被水产养殖业者及时地发现的;
水产养殖动物中常见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均存在着发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当水产养殖业者一旦发现饲养的水产养殖动物有疾病发生时,可能尚来不及采取治疗其疾病的措施时,患病水产养殖动物就已经开始出现大量地死亡了;
水产养殖业者面对成千上万的实施群体养殖的患病水产养殖动物,也是难以做到实施逐尾给药治疗其疾病的。
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只能将治疗疾病的药物添加在饵料中投喂患病的水产养殖动物,而患病后的水产养殖动物可能会因为食欲下降或者已经丧失了食欲,不能摄食到足量的添加有治疗疾病药物的药物饵料,最终就造成了药物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时的给药困难。
当前,因为我国的广大水产养殖业者遭遇到了如下的一些问题,导致成功地预防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难度,正在迅速地增加。
首先,由于我国水产养殖业正在朝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向迅速地推进过程中,由水产养殖动物产生的大量排泄物,以及未被水产养殖动物摄食的残余饲料,造成的养殖水体有机物污染养殖环境的问题正在日益加剧。
其次,由于我国水产饲料原料资源匮乏,迫使饲料生产企业不得不寻找替代原料,而采用替代原料生产的水产养殖动物饲料,是需要不断地试制、应用与不断地改进与提高的过程的,而在这个也许是漫长的过程中,即在寻找到真正合适的替代原料之前,水产养殖业者为饲料替代原料寻找的过程,是一定会付出或多或少代价的。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会因为采用替代原料生产的水产用饲料中营养物质水平失衡,难以满足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致使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缓慢或者抗病力下降等各种问题。
其三,因为水产养殖业成本增加,水产养殖产品市场价格低迷,水产养殖业者经济收益下降,直接导致水产养殖业者实施有效预防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各种措施,失去了能正常实施的经济基础,而难以落实各种预防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有效措施。
正是由于水产养殖业者在水产养殖管理、保障优质饲料供应以及预防疾病措施的正常实施等方面,均未得到保障或者是遇到了障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大量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发生后,对于依靠水产养殖业产生的经济收益,维持家人日常生活的广大水产养殖业者而言,如果要让他们放弃对患病水产养殖动物采取治疗措施,显然是不可能的。面对患病的水产养殖动物,水产养殖业者一定会尽力采取各种治疗疾病的措施与方法,期望将患病水产养殖动物因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这也应该是绝大多数水产养殖业者的必然选择与期盼。
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后,如何帮助水产养殖业者尽快地采取正确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措施,让患病水产养殖动物得到有效地救治,就是我国水生动物执业兽医的职责。针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存在的发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快速地完成对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准确地诊断、选择适宜的水产用兽药并科学地确定用药剂量,做到精准地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是对水生动物执业兽医专业素质的要求,也是合格的水生动物执业兽医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治疗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当然是离不开水产用兽药的。要实现及时地控制住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蔓延与发展,准确而快速地对患病水产养殖动物使用水产用兽药,对于及时控制住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能准确地筛选到适宜的水产用兽药,并能精准地确定水产用兽药的用药剂量,从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病灶处获得分离菌株,了解分离菌株对适宜水产用兽药的药物敏感性,就是水生动物执业兽医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水生动物执业兽医能在诊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时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最近数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通过建设简易的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治实验室,坚持常年监测危害水产养殖动物的各种致病性生物对水产用兽药耐药性的变化,及时地公开各种致病性生物对水产用兽药耐药性变化状态的监测数据,真正地帮助广大水产养殖业者解决三大问题:
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正确诊断问题;
解决对患病水产养殖动物治疗的适宜药物筛选问题;
解决能精准确定治疗患病水产养殖动物药物用量的问题 。
在推动药物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过程中,我们提倡在监测水产养殖动物致病性生物对水产用兽药敏感性检测的基础上,根据病原生物对水产用兽药敏感程度,选择和确定适宜的水产用兽药并确定其用要剂量时,经常会接到一些同仁的相关疑问。这里回答的问题是,采用未经鉴定的分离菌株完成的药物敏感性检测试验结果,对于药物治疗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是否有效?这篇小文章内容就是回复同仁的这个问题。
1.从水产养殖动物的“条件致病菌”的概念说起
所谓“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也称为机会致病菌,是指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导致宿主致病的细菌。譬如,能引起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大多数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等,都是在养殖水体中的常见的细菌,当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感染而致病的。但是,当水产养殖动物体表、肠道等器官或者组织受到损伤后,或者在恶劣的水产养殖环境中遭受各种应激因子的刺激下,导致水产养殖动物自身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时,这些细菌就有可能侵入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并且在其靶器官中大量增值而引起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发生。水产养殖动物机体受到损伤或者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低下,就是这些条件致病菌感染成功并引起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条件。
从另一个方向看待“条件致病菌”的问题时,可见研究人员在证明这些“条件致病菌”就是某种疾病的致病菌时,所采用的实验验证方法就是世界上公认能证明某种细菌是致病菌的所谓“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即:
(1)是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的相同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2)要从宿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后,同样的疾病症状会在供试动物体内外重复发生;
(4)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到这种微生物。
虽然“科赫法则”已经被证明了在实践过程中是存在一些缺陷的,目前对致病菌的确定已经不要求必须完全符合四条法则了。但是,对于符合“科赫法则”的细菌被鉴定为致病菌则是没有问题的。
2.已经患病的水产养殖动物不能等待将分离菌株确定其种类后再完成药物敏感性检测
利用微生物学的方法,从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病灶处获得分离菌株的纯培养后,进行细菌种类的鉴定,无疑是正确诊断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方法。而通过检测分离菌株的各种生理生化特征,对分离菌株完成所属种类的鉴定的过程,是微生物学中鉴定致病细菌的经典方法。
但是,对分离菌株完成这些理化特性的实验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对于为了筛选适宜治疗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药物的实验内容而言,对分离菌株是否属于致病菌的种类鉴定时间,毫无疑问是患病水产养殖动物难以等待的。
这是因为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存在发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可能还没有等待到分离菌株鉴定出所属种类的结果,患病水产养殖动物就已经大量死亡了。当完成了对分离菌株种属鉴定后,还需要按照“科赫法则”完成是否致病菌的实验,可能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显然,已经患病的水产养殖动物是不能等待这个结果的。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对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完成药物敏感性检测实验方法是:水产养殖业者在每天例行巡塘时,一旦发现所饲养的水产养殖动物出现行动异常、或者体表呈现出某种疾病症状时,就要尽快地将患病水产养殖动物捞起来,送到附近的实验室进行致病病原的分离、纯化、鉴定与药物敏感性检测实验。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完成对养殖水体中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监测实验过程,并且将其监测结果记录在案,一旦这个水体中的水产养殖动物出现相关疾病时,就可以利用这个药物敏感性监测结果,选择和使用适宜的水产用兽药了。
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水产养殖区域,水产养殖业者还没有条件实现常年监测致病性细菌对水产用兽药敏感性变化的监测。而大多是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后,凭自己的经验在市场上自行采购药物,即使加大用药剂量量也控制不了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时,不得已的情况下将患病水产养殖动物送来实验室,委托实验室技术操作人员完成对分离菌株的药敏实验。此时实验室技术操作人员,如果一定要坚持完成致病菌的菌株分离、种类鉴定和病原菌确认实验后,再完成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实验检测的话,送检的水产养殖业者也是不会允许的。
3.用分离菌株完成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指导水产养殖业者治疗疾病显实效
多年来,我们在利用在全国各地建设的一些简易的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治实验室,接受各地水产养殖业者的委托,从送检的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病灶处获得分离菌株后,在来不及完成对分离菌株种属鉴定的情况下,完成了对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的大量检测。
根据对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实验获得的数据,指导水产养殖业者选择适宜的水产用兽药和确定用药剂量,治疗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实践结果证明,这些试验结果是可以指导水生动物执业兽医实现科学、精准使用水产用兽药,对于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品质以及水产养殖环境的安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南方农村报 、农财宝典 大国渔业,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周鑫军。
编辑:郑燕云
水产人为“大国渔业”加油!
相关知识
桂花鱼
黄颡鱼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
能治鱼病的五种植物
自然发酵酸鱼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理化性质分析
平远石正探索“稻花鱼”生态种养新模式
鱼蛋白肥料有什么用?鱼蛋白肥料的功效和作用
大叶醉鱼草
鱼患细菌性肠炎怎么办
陈定山 简历
鱼病诊断程序与常见病源的鉴别方法
网址: 鱼病大爆发!用药要等一周菌株鉴定结果吗?陈昌福:救鱼要紧,变通则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9649.html
上一篇: 定植 or 感染?教授总结了3大 |
下一篇: 【公益教程】河南师范大学朱墨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