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环节得以有效地推广和应用。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类作物,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的科学贡献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管理领域和科技领域的双重发展,高产玉米种植理念深入人心,在这一背景之下就需要引导种植户掌握更加先进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并将关注重点落实到大田常见病虫害的科学防范方面,有效规范病虫害的防治行为,更好地促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发展和现代化技术的顺利应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防范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确保玉米栽培安全有一定借鉴和帮助。
一、玉米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1、玉米种植地的选择
朝阳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类型多样,有利于玉米生长,无霜期在150~180d。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应该选择地貌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适宜、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无霜期较长、有效积温在2500~3000℃的地区。
2、秸秆还田与种植地处理
玉米收获后,使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至长度3~5cm,以便于土壤混合和微生物分解。在大田秸秆还田过程中,常用的还田方式主要包括了翻压还田和碎混还田,第1种适用于耕层大于30cm的地区,在秸秆粉碎后,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进行深翻(深度30cm以上),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第2种适用于耕层较浅的地区,在秸秆粉碎后,使用松耙联合整地机将秸秆与土壤充分混拌,深松深度达到30cm以上,还田处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追施3~5kg/667m2的尿素,以加快秸秆的腐熟分解速度。玉米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检测,了解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以便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春季可以使用大型拖拉机或旋耕机进行深翻,深度一般在15~20cm,以打破土壤板结,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翻耕后使用平整机将土地整平,确保土壤表面平整,有利于播种和灌溉。结合整地做好施肥工作,通常使用完全腐熟的堆肥、鸡粪3000~5000kg/667m2,45%高氮高钾型复合肥(15-15-15)约50kg,或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调整氮、磷、钾比例,将肥料混合均匀之后撒到地表,翻入到土层以下。
二、玉米种子的选择与处理
1、玉米种子的选择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适中,这样的气候条件对玉米的生长非常有利,但同时也要求种植的玉米品种能够适应这种气候特点。选择抗玉米大斑病、玉米黑穗病、玉米灰斑病、耐旱或抗倒伏能力强、高产、稳产、籽粒饱满、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品种。当前在当地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质玉米品种主要有辽单565、辽单33号、良玉99、辽单575、辽单1211、沈农T100、宏硕899、东单1331、东单1501、宏硕1798等几种。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还需要关注品种的更新换代,引进新的优良品种,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2、玉米种子处理
不管选择哪种玉米品种,都应该确保玉米种子的纯度达到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控制在13.0%以内,种子包装上应有品种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质量等级等完整的标签信息。将玉米种子中的小粒、秕粒、碎粒及病虫粒剔除,选择大小均匀、色泽一致、具备良种特点的丰满籽粒作为种子。播种前一周在晴天将种子摊在干燥向阳的地上或席上,连续晾晒2~3d,以增强种子的发芽势,降低含水量,提高发芽率。结合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情况,要及时进行药剂拌种,对于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可以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g/kg,与种子混合均匀,对于玉米蚜虫,玉米螟,可以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kg,与种子混合均匀,对于地下害虫推荐用50%的辛硫磷乳油50mL/kg,或者用90%的敌百虫晶体10g/kg与种子混合均匀。拌种前应使用50~100mL的清水先将药剂充分溶解,确保将药剂均匀地喷洒在种子上,确保种子表面均匀覆盖药剂。拌种后应将种子放置在阴凉处,进行阴干处理,避免药剂残留过多。
三、玉米的科学播种
玉米播种的最佳时期通常是在春季,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土壤温度达到适宜播种的3~5℃时。根据辽宁各地的气候特点,朝阳县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在播种处理过程中要确保土壤5~10cm的温度能够维持在3~5℃,土壤墒情保持在25%以上。在播种操作过程中选择使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方案,播种前检查播种机具,确保播种机、种子箱、肥料箱等设备正常工作;检查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是否齐全。调整播种机的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工作参数,启动播种机,按照预定的播种路线进行播种,观察播种过程,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停机处理。机械化播种模式之下播种行距一般控制在50~60cm,播种株距控制在20~25cm,种子使用量控制在3~5kg/667m2,对于窄叶类玉米品种,播种密度控制在4000~4500株/667m2,宽叶类玉米品种播种量控制在3000~3500株/667m2,播种深度3~5cm,在播种处理过程中还可以选择带有施肥装置的播种机械设备进行种肥施入,使用磷酸二铵20~25kg/667m2,将种肥吸入种子侧下方5~8cm处,避免种子和肥料接触,播种结束之后进行有效的粘压处理,保障种子和土壤能够充分接触,对于播种前没有进行灌溉的大田,应该在播种后及时灌溉一次透水,这样能够充实土壤,保证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
四、玉米的田间管理
1、玉米大田封闭除草
玉米播种出苗前,可以进行大田封闭除草,有效预防苗期杂草生长,在大田封闭除草过程中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25%的噻吩磺隆、55%的莠去津·乙草胺悬浮剂,使用剂量分别为40g/667m2和220mL/667m2,兑水30kg进行田间喷洒,在喷药处理过程中应该做到倒退喷药,这样能够使田间形成药膜。
2、玉米出苗后的查苗、补苗、间苗、定苗
在玉米出苗后7~10d,对玉米地进行全面检查,查看幼苗的生长情况,发现缺苗、病苗、弱苗等及时记录,查苗结果,对缺苗地块进行补苗。补苗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播。直播主要选择晴天下午进行,先在缺苗地块上浇水,待水渗透后,将种子均匀撒在地面上,然后用细土覆盖,厚度约1~2cm,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种子发芽。②移栽。移栽主要是在缺苗地块附近选择生长良好的玉米苗,用铲子挖起,尽量带土移栽,移栽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移栽苗成活。在玉米幼苗长到2~4片叶时,进行间苗,原则是“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将过密、生长不良的幼苗拔除,保留生长良好的幼苗,防止幼苗互相挤压,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玉米产量。在玉米幼苗长到5~6片叶时,进行定苗,按照“留匀、留壮、留优”进行,根据种植密度和幼苗生长情况,确定合适的留苗数量。
3、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中耕松土
中耕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用农机具对土壤进行破碎和松动的作业,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提高土壤肥力。中耕的深度和频率应根据土壤状况、玉米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进行调整。在玉米幼苗生长到3~5叶期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约为10~15cm,以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降低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玉米生长到大约1m高封垄前时进行第2次中耕,深度约为20~25cm,以促进玉米根系向深处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结合中耕松土要及时进行培土作业,玉米幼苗生长到3~5叶期时进行第1次培土,厚度约为5~10cm,以保持土壤湿度,促进幼苗生长,玉米生长到大约1m高时进行第2次培土,厚度约为10~15cm,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
4、玉米生长阶段的施肥灌溉
玉米生长阶段应该结合植株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追肥灌溉,分别选择在玉米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进行追肥处理。拔节前后结合植株生长情况确定最佳的施肥时间,如果是植株生长较为旺盛,可以在拔节中后期进行追肥,如果玉米生长发育不良,叶子发黄,应该在拔节初期进行施肥,通常追施尿素8~10kg/667m2,促进穗分化,确保果穗大小和穗粒数。玉米进入孕穗期之后,会由营养生长向着生殖生长过渡,这个阶段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个时期要及时追施尿素,使用10~15kg/667m2,当进入开花灌浆期之后,可以追施尿素5~8kg/667m2,促进籽粒饱满。结合上述几个施肥阶段,要根据田间墒情及时进行灌溉,确保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大田的持水量能够达到65%左右,每次灌溉量一般控制在20~30m3/667m2,以湿润土壤深度达到20~30cm为宜。
五、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1、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有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籽粒。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春季随着气温升高,病菌开始活动,通过风雨、昆虫等传播,感染玉米植株。病害发生与玉米品种、气候条件、栽培和耕作措施有关,品种间对大斑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气候条件方面,发病适温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湿度条件方面,易发病的湿度为90%以上,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栽培与耕作技术方面,玉米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单作发病重,间套作发病轻。合理的轮作和间套作,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危害初期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上,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籽粒,发病部位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然后沿叶脉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一般长5~20cm、宽1~3cm,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连片,植株枯死。枯死株根部腐烂,雌穗倒挂,籽粒干瘪。防控该种病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
2、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一种名为黍轴黑粉菌的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玉米的雄穗和果穗。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系统性传染病害,只能在玉米上越冬。病菌以厚垣孢子(黑粉)在种子、土壤、病残体及粪肥中越冬,春季玉米播种发芽后,越冬的厚垣孢子也随之萌发,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进入生长点,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病菌会系统扩展,并进入花芽和穗部,最后在雌、雄穗上表现症状。雄穗受害后病菌主要侵染小花,导致花器变形。小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形成雄蕊。小花基部形成包状白色膜状物,果穗受到病原入侵之后穗粗短,基部膨大,多数不抽花丝,全部果穗转变为黑色粉状物,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防止该种变化可在玉米播种前用30%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者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药物使用间隔为7~14d,连续使用2~3次。
3、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主要通过风雨、昆虫等途径传播,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从植株的下部向上部传播,并在株间传播,分生孢子在病斑上产生,进行重复侵染,导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高温多雨、相对湿度大、雾日较多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北部春玉米区在7~8月多雨的年份易发病,同玉米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感病品种易发病。玉米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灰褐色长斑,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大小为0.5~2mm×0.5~2mm,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致使叶片枯死,田间湿度较大时叶片两面,尤其是叶背面可产生灰色霉层,这是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表现。发病严重时,植株叶片枯死早衰,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或者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者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药物使用间隔为7~14d,连续使用2~3次。玉米螟防治主要选择,在玉米心叶末期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药物使用间隔为7~10d,连续使用1~2次。
4、玉米螟的发生特征
玉米螟的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卵孵化成幼虫后,会钻入玉米植株内部,主要取食玉米叶片和茎部,造成叶片出现孔洞,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随着幼虫的成长,它们会逐渐向玉米穗部转移,取食花丝、嫩苞叶和穗轴,影响玉米的正常授粉和籽粒发育,从而导致减产。玉米螟成虫在玉米植株上产卵,卵孵化出的幼虫继续危害玉米,形成恶性循环。部分幼虫会由茎秆和叶鞘间钻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折断。
5、玉米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红蜘蛛喜欢在高温低湿的环境中生活,干旱少雨的年份或季节发生较重,以雌成螨在作物、杂草根际或土缝里越冬,春季气温达到7~12℃时,开始产卵孵化,发育至若螨和成螨时,转移到杂草和玉米上为害。7-8月是它们为害盛期。玉米红蜘蛛主要吸食玉米叶背组织的汁液,导致被害处呈失绿斑点,影响光合作用。危害严重时,叶片变白、干枯,籽粒秕瘦,造成减产,大量红蜘蛛繁殖还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抗病能力降低,甚至引发其他病虫害的发生。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红蜘蛛要砸多种钱深翻土地、早春或秋后灌水、清除田间杂草,化学防治则可以使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15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一次,连续喷2~3次。
综上所述,玉米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十分系统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种植管理人员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大田管理手段,要从种植地的科学选择,大田精细化处理,玉米品种的有效选取,种子处理,科学播种,大田管理等几方面入手,同时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做好常见病虫害的有效识别,在判定常见病虫害发生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化学药物进行针对性的防范,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有效推动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省朝阳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相关知识
玉米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中综合运用的管理技术手段探讨
智能化技术在玉米栽培高产技术中的应用.pdf
韭黄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粘玉米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管理分析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
玉米高产育种及栽培策略研究
玉米种植如何防治病虫害?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网址: 玉米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中综合运用的管理技术手段探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99689.html
上一篇: 如何用适当的灌溉管理来防止花卉上 |
下一篇: 高温天玉米苗期田间管理要注重轻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