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珍
据说全球大约有1200多种竹,在我国就有250余种。对我而言,一想到竹,首先浮现眼前的便是慈竹。打小在农村长大,房前院后便是丛生的慈竹林,蓊郁繁茂,一丛几十根,高低相倚,簇拥成片。主干高至五到十米,顶端细长,弧形,弯曲下垂如钓丝状,好像母亲慈爱地照拂着孩子,我猜测,或许“慈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吧。
在川西平原,竹子极为普遍,可以说,有多少林盘就有多少竹林。儿时的记忆里,逢赶场天,父亲常砍一捆慈竹,绳子捆好,扛到集市上去卖,可以换些油盐钱,或者扯上几尺花布,给我做件新衣裳。竹子,是彼时乡村人家的福祉。父亲告诉我,慈竹节间长、竹材薄、抗拉力强,易于加工。在篾刀下,慈竹被一剖为二,再变成篾片、篾条、篾丝……原本坚硬的身体逐渐变得柔韧,获得了各种可能性:竹席、竹椅、背篓、竹篮、竹筐、米筛、背篼、箩篼、筲箕……林林总总,在篾匠手下,变魔术一样呈现出来。
而竹林,曾经带给我们多少欢乐。直到今天,我一想到竹林,眼前便浮现出一片翠绿竹海,汪洋的绿,简直要将人融化。走在竹林里,整个人顷刻间轻盈起来,浊气顿消,内心空净透明,像被一条流淌在空中的清冽之泉洗濯过。青青翠竹,潺潺河流,菜花金黄麦花白,鸡犬之声相闻,构成农村生活的画面。玩耍,乘凉,藏猫猫,逮笋子虫,有时候还要负责用竹耙捞笋壳,背回去烧火做饭。笋壳有毛,一不小心惹上,粘在身上特别痒,还不容易洗掉。不过,笋壳比竹叶耐烧。几片笋壳扔进柴灶,可以做一碗蛋炒饭了。
春天的竹林里经常会听到“啪啪”声,在一片寂静中显得格外惊心。四顾无人,也无鸟兽出没的踪影,只见地上多了几片黄色笋壳——那啪啪声就是笋壳落地时发出的。笋用急迫的速度生长着,每长一截就要挣脱一层壳,等笋壳蜕尽,竹便长成。此时再看竹林,已是一汪碧潭,间或有蝉声从里面溢出。不是所有的笋都能长成竹的,长成竹的笋是少数的幸运儿,更多的笋,在它们刚冒出地面时就被农夫采挖走了。对农夫来说,笋是山野赐予人间的美味,采挖它们是天经地义的事。
不同种类的竹笋吃法不同。慈竹笋肉质肥厚,适于素炒,入嘴,略有几丝涩苦,但清香满口。斑竹笋细嫩,适于凉拌。滚水里捞过,用手撕成细丝,淋上红油辣椒、味精、盐巴,撒上葱花,拌匀即食,食之脆嫩新鲜。楠竹笋粗大肉厚,剥一根足够全家吃了。好吃不过笋烧肉。每年春笋上市,这道菜便频频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五花肉切成方块,焯水,加入豆瓣辣椒、生抽等煸炒至黄色,倒入高汤,沸开后加入切成滚刀的楠竹笋,小火慢烧,竹笋融进了肉味,香得丰腴,肉块融入了笋的清香,肥美而不腻,彼此相得益彰,可谓绝配。肉与笋联袂上演的这道菜,既营养又好吃,年年吃不厌。
说了这么多,都是竹子对于人类的实用性。其实,人们热爱的,更多的是竹子的人文气质——它的细叶疏节,它的清气硬骨。陆游赋诗云:“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苏东坡更是直抒胸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葱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繁茂于文人墨客的笔下,与中国文化同生共长。纵观历代文人墨客,谁不爱竹子呢?他们种竹、赏竹、画竹、咏竹,以竹的清雅、隽秀、高洁自勉——人格,永远比功名更高贵。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爱竹,所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其一枝一叶,或枯竹新篁,或丛竹单枝,或风雨萧萧竹斜影,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自从读了板桥的这首诗,他的形象就被我定格为一杆瘦竹,坚劲挺秀,风骨峻峭。
中国人的一生,注定与竹子息息相关。睡的竹席,坐的竹椅,食的竹笋,洗脸的竹纤维毛巾,甚至连吃饭的筷子,是拜竹子所赐。竹子,它同时喂养着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多年以后,当我住进城市的高楼,十指不沾泥,对竹子的喜爱却有增无减。我在阳台上种观音竹、龟背竹、富贵竹,在书房里养文竹,客厅里还有一大盆枝繁叶茂的棕竹。它们是喜阴耐干的植物,一栽几年,繁衍生息,撑起一片片葳蕤绿荫。我偶尔操起剪刀,修剪多余的枝叶,也是替竹做了好事,这就像给菜地删苗——删去一些、留下一些,那些留下的才能更好地生长。更多的时候,我与竹子相对而坐,静默或发呆,或梳理、修剪内心的杂草,——对人来说,删繁就简亦是必须的,时时做减法,断、舍、离,放下过往,让心归零,空心如竹。
相关知识
竹子的神奇一生:只开一次花,为何与爱情如此契合?
动:小小音乐剧(赶花会) 我的编创(对鲜花)歌表演(编花篮)
你见过竹子开花吗?在大熊猫的栖息地,大片竹子开花会危及大熊猫的生存,这是为什么呢?很少开花的竹是如何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的呢?
竹子一生开几次花
为什么竹子开花会死
《动:小小音乐剧(赶花会) 我的编创(对鲜花)歌表演(编花篮)》优质课视频
开花就死的神秘植物——竹子
一生只开一次花的竹子,竟还有这么多优秀品质!
虎丘花会
揭开生活中和我们息息相关花旗松的神秘面纱
网址: 赶花会 我们的一生与竹子息息相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31687.html
上一篇: 中国古代文人的嗜竹情结 |
下一篇: 历代画竹名家(一)| 北宋:文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