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历代画竹名家(一)| 北宋:文与可、苏轼

历代画竹名家(一)| 北宋:文与可、苏轼

竹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历史悠久。在中国画中,竹画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一为墨竹画,以墨竹为主,四君子画中的竹画为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对于中国墨竹画的起源,一直没有定论。唐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由此可见,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画了。由于那时的竹画没有流传下来,故不知是设色还是墨竹。但不管之前是否有墨竹画的存在,其对后世都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历代墨竹画者,大都视北宋时的文同为鼻祖。正如元代画竹名家李衎所评:“文湖州最后出,不异杲日升空,爝火俱息;黄钟一振,瓦釜失声。”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

文与可:胸有成竹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文同以善画竹著称,独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写竹叶,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传派即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文与可是苏东坡的表哥,也是他的挚友,还是苏东坡画竹的老师。文与可曾经送给苏轼一幅《筼筜谷偃竹图》,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这幅图,见物生情,就写了一篇题画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中写道: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意思就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这里苏轼也首次提出“胸有成竹”的观点,而文与可正是这样画竹子的,可见其水平之高。

文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

▼北宋 文同 墨竹图 立轴 绢本 墨笔 纵131.6厘米 横105.4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同尤其善于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文同的一些墨竹画,所画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不仅如此,文同还把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画竹节是勾描渲染而成,由于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中国画坛由此形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师。

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谈到文同,还得提一下他的画竹知己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苏轼的一生,历尽坎坷,大半是在贬官和流放中度过的。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一次坐在公堂上,一时兴起,随手拿起毛笔蘸着朱墨,画了一幅朱竹。有人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朱竹?他便反问:人家都用黑墨画竹,世间哪有墨竹?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

苏轼画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不像常人一节节地画竹竿。米芾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道:"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他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

苏轼《潇湘竹石图》,绢本,水墨,纵28厘米,横105.6厘米,中国美术馆收藏

苏轼善画竹,更擅长画石。苏轼把自己的作品与文同的比较后指出:"吾竹虽不及,而石过之。"他送给米芾的《枯木竹石图》,是文人墨戏的代表作,充分发挥了中国笔墨的功能,使诗画相结合,富于神韵和艺术趣味。该作品"古木拙而劲,疏竹老而活",笔墨不多,很有生趣,像是他一生的自我写照,不落常套,很别致,耐人寻味。

苏轼《枯木竹石图》

相关知识

首开先河还是推波助澜?苏轼与文同所创湖州竹派的强大影响力
不仅是文同倪瓒,看宋元名家写竹与逸格
历代名家画竹
历代写意花鸟画名家与源流
历代名家画兰花
“墨竹”题材作品为何至北宋起被历代文人墨客倾心
李长龙: 君子比德于竹——中国文人画竹漫谈
美术报:文人的竹派:文同与“湖州竹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北宋“湖州竹派”打开中国文人画的大门

网址: 历代画竹名家(一)| 北宋:文与可、苏轼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3168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赶花会 我们的一生与竹子息息相关
下一篇: 竹柏的花语和传说(传承千年的竹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