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90后剪纸传承人高庆的一把剪刀,从呈贡工作室的桌前,剪到了柏林、新西兰的展台。
非遗策展人菜菜的行李箱里,大理甲马拓印和巴黎地铁票装在了一起,有一种奇妙的际遇。
他们与纪录片导演陈靖南镜头下的百位高龄非遗传承人、云南艺术学院课堂里孕育的“非遗经纪人”、社区微更新践行者花花手中变废为美的竹编,共同构成了当下云南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多元创新:那就是用各种方法,探索非遗从“被动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转型。
“开放麦”现场
活态传承,核心在“活”——活在人的指尖、活在社区的日常、活在跨界的对话,更活在跨越国界的价值认同里。策展人菜菜在国外教人用东方器型插自己的花,纪录片导演陈靖南在田野捕捉手艺人的文化坚守,“织微在地”创始人花花用旧塑料与钩针,编织社区与非遗技艺的纽带……他们并非简单的保护者,而是非遗“活态”的培育者。在云南1150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4.8岁平均年龄的沉重背景下,这是一场关于文化生命力的突围战。
日前,非遗策展人、非遗专业学者、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导演以及社区实践者的一场“开放麦”让更多人发现,非遗的真正生命力不能停留在“抢救式”的封存,而在于如何更“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当代社会。
“非遗出海”的新滋味
2025年春天的巴黎,塞纳河的风里飘着可丽饼的甜香。不同的是,这些可丽饼上,印满了云南甲马的样式。
策展人菜菜在这一场非遗技艺的快闪活动上,看着法国年轻人吃着印满云南甲马纹样的可丽饼,神奇又很真实。这是菜菜数十次“非遗出海”活动中鲜活的一幕。
“保持非遗的自身特点,又有一些本土化尝试。”相比简单地将非遗技艺搬运出海做展示,菜菜更愿意尝试“跨界创新”。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她带着云南扎染、彝绣、甲马以及湖北草把龙、广西壮锦、桂林团扇、青海盘绣、畲族刺绣、宁波竹编等其他数十项中国非遗技艺,辗转在各个世界文化“窗口”,在巴黎、米兰、柏林、法兰克福、戛纳、瑞士等几十个海外城市以及成都、武汉、杭州等国内城市做了50多场与非遗技艺有关的跨界活动。
“非遗出海不是把花瓶运到海外,而是教世界用东方的器型插他们自己的花。”菜菜明白,不同文化的碰撞可以说是“非遗出海”的“捷径”。巴黎偏好时尚生活,米兰很看重设计,柏林讲究实用。在巴黎,甲马图案印上了可丽饼和马卡龙;在米兰设计周上,彝族刺绣与设计师品牌碰撞出新的风格;在柏林,浴球承载着实用主义的东方美学。
每一次展示背后,都是文化价值的重新编织。
而这些编织,只为了让更多人“看见”非遗技艺,看见云南非遗的“跨界新生”。
但出海之路绝非坦途。当菜菜在米兰小型分享会上提及中国年轻人的非遗创新时,当地艺术家与她探讨:“我们的年轻人不再对非遗感兴趣了。”
非遗的断代之痛,不分国界。
“非遗经纪人”的破圈接力
云南艺术学院的非遗保护专业课堂上,李果霏老师正努力弥合这道代际裂痕。
全国首批17所开设非遗保护专业的高校中,云南艺术学院的非遗保护专业,正在尝试让56名本科毕业生成为“非遗经纪人”。学生需完成三重身份转换,即非遗项目的深度认知者、本土价值的转译者、国际传播的协作者。
人才培养的思维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非遗传承“保护者”到本土文化价值“传播者”。“以当下而言,传播更有意义。”李果霏口中的“传播”,是指让世界看见云南非遗技艺。非遗保护与传承要实现从0到1,“被看见,就是第一步”。
腾冲皮影戏
而弥合非遗保护与传承代际裂痕的方法,就是靠一群群“看见”非遗价值的年轻人。
这群年轻人被赋予了一个极具时代感的新身份,作为“非遗经纪人”,他们不是学院派学者,而是手握新媒体工具、懂国际传播的“文化摆渡人”。
他们深入田野,直面传承的艰难现实。
耿墨涵同学曾站在腾冲皮影戏台下,目睹着心酸一幕:演出开场仅10分钟,连爱热闹的孩子都坐不住溜走了,空荡场地上仅剩八十多岁的老艺人王定龙独自演完全场。在耿墨涵看来,真正的危险是失去技艺的本真性。“腾冲皮影戏《大救驾》若不用方言演唱,即便传下去也失了灵魂。”
那场为虚空而作的表演,成了刻在耿墨涵心头的烙印:“人,永远都是非遗技艺的核心。”听着老人字正腔圆的吐词,耿墨涵似乎明白了李果霏的“传播”意义,那就是传承人身上的文化价值,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底气。她也期冀着通过社交媒体运营、国际策展、纪录片创作等多种形式,来打破传承人与世界的认知次元壁。
传播,需要文化转译,这或许是最微小的传承。
非遗在“毛细血管”里新生
让非遗技艺“被看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纪录片导演陈靖南,是透过镜头来看见非遗技艺,他将镜头对准了一群与时间赛跑的人。
两年时间,他记录了101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平均年龄74.8岁,90岁以上有6人。云南省省级非遗数字化工程启动后,百余位传承人的技艺被拆解成“数据包”。但硬盘无法存储篾片划过掌心的温度,也记不下滇剧老艺人望着空座时眼里的星光。
他借纪录片呈现出非遗传承人的个人故事与传承方式,他的镜头里,凝固着另一种坚守。
高庆
这样的坚守,也在省级非遗传承人,90后高庆的剪刀里。但是,他在坚守下,不断让技艺新生。他突破“先画后剪”的古法,凭对生活的感知直接落剪。从校园课堂到柏林、新西兰等地的展览现场,这位年轻的传承人带着剪刀走向世界,在不同场景中为非遗技艺和现代生活架桥。
当老匠人抱怨“年轻人坐不住”不肯学时,高庆在小学课堂中看到了破局之光:孩子扯坏10张红纸后剪出的歪斜蝴蝶,比博物馆里的完美藏品更接近非遗本质。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社区的毛细血管。”“织微在地”创始人花花发现,当剪纸进入幼儿园,当皮影戏成为邻里节的主角,当草编菱角成为可持续生活的承载,非遗便完成了从“文化记忆”到“生活日常”的蜕变,其生命力也将延绵不绝。
非遗要在共生中新生
那么,被看见之后,非遗技艺如何存活下去?
“每100次握手才能换来1次合作。”菜菜这样形容“非遗出海”的艰辛。“叫好不叫座”“单打独斗难成势”“文化稀释”和“传承断代”等问题横亘眼前,商业化的困境如影随形。她促成年轻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组成“跨界CP”,用当下的文化语言转译老手艺,用“青年人才+乡村经济+公益平台+商业市场共创”的形式,一点一点试图平衡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
今年春节,大理非遗集市热闹非凡。一个月后,大理非遗市集上的手工作品便出现在威尼斯的文化共创空间里。无独有偶,当米兰时装周上出现楚雄彝绣,“织微在地”的组织者们借势推动本土青少年的彝族纹样认知教育。
非遗的“在地性”与“全球性”从未如此紧密。
菜菜仍在全球奔波。最近她构想出“共创3.0”的蓝图,从赚10块钱的小生意开始,寻找100位跨界传承人,最终搭建千人共创平台。这个计划的背后,是最朴素的初心:让深山绣娘和无数传统匠人,从“被帮扶对象”蜕变为“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皮影戏楼
文化延绵不绝,创造生生不息。当非遗技艺与人、社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达成共生,非遗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走向未来。云南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多元化叙事表明,保护不是静态的封存,而是动态的共生。当非遗成为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时,这是一场文明与文明的共振。非遗保护与传承这条路,很漫长,但正如高庆的剪刀一样,一定能在传统与当下,剪出新的可能。
开屏新闻记者 闵楠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耿墨涵提供
一审 朱婉琪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陈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开屏观察|云南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突围:从“被看见”到“共生新生”
花儿艺术旅行15周年暨云南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研讨会举行
破解非遗传承的价值难题
浅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南京非遗文化项目绒花为例
李子柒受邀担任“春晚体验官”:非遗传承人更值得被看见
开屏热搜放大镜|有亿点点帅!苍鹭+千年古树,请欣赏云南“野生大片”
“岭南非遗系列课程讲座”第一期《广东传统工艺的辉煌、挑战与希望——岭南非遗文化艺术概览》
【边疆讯息】韦仁忠:原生到再生:非遗保护语境下西北“花儿”的传承与创新
【美丽云南】巧手扎锦绣 靛蓝染春秋—— 云南非遗:白族扎染
非遗无价 保护有方
网址: 开屏观察|云南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突围:从“被看见”到“共生新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33160.html
上一篇: 点赞!“00后”女孩毕业回乡传承 |
下一篇: 杜牧《山行》深度解析:从诗句到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