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茹仪 玹微 新志坊
二十四节气
每年6月20—22日,当斗指午,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节气到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日长至,一阴生
初见“夏至”一词,难免望文生义,理解成夏天到来之意,心想这岂不是跟“立夏”节气重复了?事实上,“至”在此处的解读至关重要。
“至”,本义是指一支箭从远处射来,落到地面,表示到达,引申为事物发展到极致,相当于“最”。此处便是取其引申义。如《恪遵宪度抄本》中解释:“日北至, 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夏至、冬至都可以简称为“至日”了。
夏至和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也最为重要的两个节气,“立竿见影”一词就描述了这两节气确立的方法。
相传,周公曾奉命营造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他在营造成周城时,建立了一套通过测量日影变化来确定时令节气的装置——土圭和木表。土圭是水平放置的尺子,木表是直立的标杆。周公将表影最长的日子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日子定为“夏至”。从此,观测冬至和夏至就成为历代王朝的一项大事。
后来在冬至、夏至的基础上,古人进一步细分节气,加入“两分”“四立”,形成“四时八节”的主干,秦汉时期又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对太阳黄道进行了24等分,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夏天影短,尤以夏至“立竿无影”,另一方面,“长”也是夏的关键词,尤以夏至为最——北回归线以北,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而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正如诗人陆游所描绘的:“湖边谁谓幽居陋,也爱迢迢夏日长。”
清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夏至
所谓“物极必反”,过了夏至,太阳直射点南移,日减一线,阳极转阴,阴气渐生,故谓之“一阴生”。
在与夏至相关的诗词中,“一阴生”作为典型意象反复被提及。如“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一阴从此长,万汇驯兹凝”“岁序一阴长,愁心两鬓知”“灰飞阳律一阴生,物候惊看木槿荣”……
古人讲究顺天时而动,夏至过后阴气生发,绚烂至极由盛而衰,因此表现在诗词中便是对天时历法的顺应与遵循,以及热烈冷却阳极落幕后丝丝淡淡的敏感小情绪。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古人以为鹿角朝前生,属性为阳。夏至阳气到了极致,阴气开始滋生,鹿角感受到阴气滋生便开始脱落。与之相对的麋虽然同属一科,但古人认为麋属阴,所以在冬至日它的角才会脱落。
二候·蜩始鸣。蜩即蝉,在盛阳之际感阴气生发而鸣。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便是它的写照。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中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西子馆前多半夏,越王台下有蘼芜”。半夏,居夏之半而生,以时间命名花草,可见古人的诗意心性。
由三候可见,仲夏虽炎热,但阳性的生物已开始衰退,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活跃。
三伏天,多雨季
夏至过后便入盛夏,同冬至之后开始数九一样,夏至也有数九的习俗,亦称数伏。
数伏的习俗,始于秦汉。所谓“伏”,并不是指人们热得懒洋洋地趴着,而是指阴气潜伏:“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数伏自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所以每年入伏日期并不固定。数伏歌谣版本也众多,但含义大同小异,如娄元礼《田家五行》中这一版: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湖北老河市禹王庙的《夏至九九歌》则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夏九九”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和冬九九的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一样,夏九九的三九、四九也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
与“冬九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夏九九”并不广为流传。为何夏九九歌谣远不及冬九九歌谣那般流传?
央视“气象先生”宋英杰经多方考证,给出了他的观点。其一,冬闲而夏忙,以致夏九九无暇仔细数;其二,严冬之苦甚于酷暑之苦,人们日思夜想地在苦熬;其三,夏季天气更为多元复杂,人们的关注点较分散,无法只聚焦在气温方面;其四,夏九九关注的只是温度的转变过程,而冬九九说的是生机的酝酿过程。那份希望的守候,当然更值得人们憧憬。
按理说,夏至之后进入盛夏,明明是“骄阳似火”,为何我们总感觉“阴雨纷纷”呢?
虽说“夏至一阴生”,阳盛转阴,但这种阴气的生长,人体是难以感受到的,而让我们体会到阴凉感觉的,更多的是天气的变化:首先便是台风季的开始;其次是雷暴气象的频发;然后是江南梅雨进入巅峰时段。
“芒种夏至是水节”,夏至时令,往往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各地雨季自南向北进行着轮换和交替。
按照苏轼的描述:“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一般要到夏至后的三时(即15天之后),才会出梅,于是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湿热的东南风盛行,代之以桑拿天。按照农事谚语的描述:“夏至东南第一风,不种潮田命里穷”“夏至水满塘,秋天谷满仓”。
这时的降水,往往是热对流,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明吕文英 《江村风雨图》
曾经的夏令时
在夏至翩然来到人们身边的时候,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实行“夏令时”的法定时。
夏令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和“夏令时间”,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其做法是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提前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目前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每年要实行夏令时,但各个采纳夏时制的国家具体规定不同。
我国在1986年至1991年曾在全国范围实行了六年夏令时,每年从4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2时整(北京时间)到9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除1986年因是实行夏令时的第一年,从5月4日开始到9月14日结束外,其它年份均按规定的时段施行。夏令时实施期间,将时间调快一小时。
由于夏季太阳升起时间明显比冬季早,夏令时确实起到节省照明时间的作用。除了节约了电,也让人们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但是也有人认为夏令时打乱我们的生物节律。我国在1992年4月5日后不再实行夏令时,不过人们的作息时间也作了相应调整。如很多地方早晨的上班时间提前到8点,中午的午休时间延长到下午3点。
夏至习俗
夏节:祭神祀祖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宋朝时,从夏至之日开始,百官放假三天。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夏至节祭神祀祖的习俗最早源于周代。夏至这天,皇帝要举行祭地仪式。《周礼·春官》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地示,又作地祇,即地神。鬽,通“魅”,意为百物之神;物鬽,即物之老而能变为精怪者。古人相信在夏至日祭祀地神及百物之神,可以为国家消除灾害,为人民祛除瘟疫。《史记·封禅书》也记载:“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直到清代皇家还保持着夏至日祭地的大典,明清时期祭地典礼在北京地坛举行。
此外,夏至时正是麦收之后,自古便有荐新祭祖之俗。《管子·轻重己》记载:“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入,殊族者处。皆齐(斋)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夏至日人们庆祝丰收,用新麦献祭祖先,以感谢神灵的护佑。
时至今日,不少地方仍留存着夏至祭祀活动。如浙江金华在夏至日祭田公、田婆,便是祭祀土地神以求丰收。广东阳江在夏至举办开镰节,备好面饼、茶水和美酒,在广场上跳起“禾楼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也是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此外,放河灯(又名“放荷灯”)也是夏至的汉族民间祭祀风俗。这个习俗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除了夏至节以外,也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古时候,每年的夏至节这天,千百盏河灯在夏至夜晚被人们释放到河中,闪闪烁烁就像散落到人间的点点星光。
广东云浮禾楼舞
掏井换水
古人有在夏至“掏井换水”的习俗。这与古代改火的习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古人眼中,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重新取火。夏至“一阴生”,因此要换掉旧水,使用新水,才有利于身体保健。在汉代月令简牍中,多见夏至换水的记载。
消夏避伏
夏至日,古代妇人有赠彩扇和香囊的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脂粉香囊,驱蚊抑臭,防生痱子。
古代还有夏至放假和夏至颁冰的习俗。夏至天气炎热,古代朝廷百官会得到一天的假期,皇帝还会将冰和酒赏赐给群臣消暑。从周代始,历朝沿用。家有储冰室更是古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山西省保有的明清时期的住宅群中,很多大户人家都有专门的储冰室,将前一年冬天的冰藏到第二年夏天使用。 唐代时出现了专业的“冰商”,他们冬天藏冰,夏天拿出来卖。杜甫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夏天的食物容易变质,普通百姓则没有财力建造储冰室,但是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井藏法”的储存食物方法。即在井里放一个大瓮用来放置食物,或者用绳索吊着装有食物的篮子悬于井中。
古代人如何消夏呢?竹夫人,玉枕、蒲扇、团扇、折扇、羽毛扇……无论王孙贵族,还是平头百姓,都离不开这些纳凉神器。
夏至尝新
因为“芒种”刚过,人们欢庆丰收,在夏至时节品尝用新麦制作的食品便成为一种节俗。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很多地区,夏至吃面仍是重要习俗。夏至面也叫入伏面,南方多见阳春面、三鲜面,北方则以打卤面和炸酱面为主。
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作“入伏面”。
夏至这天,江苏常州、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而在西南、两广一带,夏至有吃荔枝和狗肉习俗。另外,夏至节通常与端午节相邻,各式粽子也是夏至的节令食品之一。其实粽子最早本就是夏至节的食物,夏至吃的粽子是“灰粽”。把草木灰熬煮成汤,用过滤后的水浸泡糯米,泡过的糯米就呈现出一种灰色,中间放一个枣,再用箸叶包扎成粽子。人们之所以有夏至吃灰粽的习俗,也是因为灰粽的“非黑非白”与夏至的“天地混沌”之态相合。
古人认为五月毒气最盛,又将之称为“毒月”,因此农历五月的端午节和夏至节的很多习俗都是围绕“排毒养生”而展开。中医上把草木灰叫作“百草霜”(又名锅底灰)能止血凉血,消积人们体内的火邪热毒。
夏至诗选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唐·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夏至时节,处处鸣蝉,似在告知人们一年已到五月中。飞龙畏热,潜入深潭;地若流火,助力光热。风起雨至,电闪雷鸣;雨过天晴,彩虹横空。一曲终了,岁月如梭,阴阳二气又开始了转换。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宋·杨万里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夏天最让人喜悦的,就是来一场及时雨了。驱散了炎热,带来凉爽,滋润了禾苗,带来希望。
微凉
宋·寇准
高桐深密间幽篁,乳燕声稀夏日长。
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
夏日昼永,烈日蒸人,在如此焦灼中,一朵桐荫,一片竹林,如同沙漠之中的绿洲,沁人心脾。山外虽炎热,山间水亭边却是清风拂面,感受着丝丝凉意,好不快活。
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洪咨夔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秧苗插完,恰好雨过天晴,忙活完了这阵子,牧童骑坐牛背,悠然穿草而行。微风吹来,秋收的稻香似乎已蕴在风里。
图源:网 络
原标题:《【节气志·夏至】影短日长愁昼热,三伏多雨一阴生》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节气志·夏至:影短日长愁昼热,三伏多雨一阴生
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来了,哪天入伏?哪天出伏?今年三伏有多热?
夏至 | 花开半夏,夏至已至
夏至 蝉鸣声声响 忽觉夏日长
关于夏至节气的温柔高赞文案
端午节前后的节气 端午节前后的两个节气是什么
6月21日夏至!你知道夏至有哪七大事情不能做吗?
“夏至连端午”有什么说法?一文看懂夏至节气习俗
夏至是立夏的意思吗 立夏热还是夏至热
2023立夏和夏至的区别介绍
网址: 节气志·夏至:影短日长愁昼热,三伏多雨一阴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6547.html
上一篇: 中国农历中的“冬至”是一年中白昼 |
下一篇: 一年中最短的一个白天是哪天 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