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子叶植物纲—露兜树目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露兜树目
露兜树目(学名:Pandanales)是根据1998年APG 分类法和2003年APG II 分类法新充实的一个目,属于单子叶植物,包含有5个科:环花草科、露兜树科、百部科、霉草科、翡若翠科。
APG 分类法在1998年只包括四个科,其中霉草科尚不清楚属于哪个目,在APG II 分类法中经过新的研究结果将其分入露兜树目。
以前的分类法将这个目所属的百部科和翡若翠科列入百合目,其他各科都单独分为目。
1.形态特征
沼生草本,具匍匐根茎,或为陆生灌木或乔木。叶狭长无柄,基部具鞘。花单性,同株或异株,无被或被以简单而不明显的鳞片状物或刚毛状物;雄花具1至多枚雄蕊,花粉粒单孔;雌花具1至多枚心皮,稀具退化雄蕊;花排成头状花序或穗状花序,有时成一复花序。果实或多或少呈核果状;胚珠为双珠被,厚珠心。种子富含胚乳,具或无薄层外胚乳。
2.主要价值
有的品种叶子可以用于编制品。露兜树属的植物在澳大利亚经常被用来苫屋顶、编筐和制造衣物。著名的巴拿马草帽也是用本目植物的叶子编制的。
3.下属科
环花草科(Cyclanthaceae)
露兜树科(Pandanaceae)
百部科(Stemonaceae)
霉草科(Triuridaceae)
翡若翠科(Velloziaceae)
4.环花草科
环花草科(学名:Cyclanthaceae),也被翻译为巴拿马草科,共有11-12属约180余种,全部产于美洲热带地区。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单独设立一个单科的环花草目,属于槟榔亚纲,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分类法认为应该分在露兜树目中,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分类法维持原分类。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无茎或具短茎,稀为藤本或附生植物;叶螺旋排列或2列,具明显的叶柄和扇形的叶片,具2裂或掌状裂片,状如棕榈;花单性,雌雄同株,排成稠密的穗状花序,有苞片状的佛焰苞数枚,状如天南星科的花序,雌雄花螺旋排列,每一心皮周围生有雄蕊或一轮雄的间一轮雌的;雄花具多数雄蕊,或无花被或具杯状花被;雌花心皮离生或陷入花序轴中,具4枚退化雄蕊;无花被或具4片分离或连合的花被片;无花柱,柱头1-4,胚珠倒生,多数;果为合心皮果。
(2)巴拿马草属
巴拿马草属(学名:Carludovica)是环花草科下的一个属,为低矮、坚韧草本植物。该属共有3种,全部产自热带美洲。我国台湾引入栽培有巴拿马草1种,为制巴拿马草帽的主要原料。
①形态特征
低矮、坚韧草本,具短茎或无茎;叶螺旋排列,叶柄长,基部具鞘,叶片掌状分裂,具3脉;佛焰苞3或4,舟状;肉穗花序柱形或长圆形;雌花螺旋排列,围以4枚雄蕊;雌雄花均具花被片;2子房下位,无花柱。
②巴拿马草
巴拿马草(学名:Carludovica palmata)为环花草科巴拿马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热带美洲。
巴拿马草叶子是编制著名的巴拿马草帽的原料。有的品种也作为观赏植物被其他地区引种。
5.百部科
百部科(学名:Stemonaceae)包括4属约25-35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北部,北美洲有1种,中国有2属9种,分布在南方各地。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百合目中,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划入露兜树目。有的分类法将鳞百部属单独划为鳞百部科(Pentastemonaceae)。
(1)形态特性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攀援或直立,全体无毛,通常具肉质块根,较少具横走根状茎。叶互生、对生或轮生,具柄或无柄。花序腋生或贴生于叶片中脉;花两性,整齐,通常花叶同期,罕有先花后叶者;花被片4枚,2轮,上位或半上位;雄蕊4枚,生于花被片基部,短于或几等长于花被片;花丝极短,离生或基部多少合生成环;花药线形,背着或底着,2室,内向,纵裂,顶端具附属物或无;药隔通常伸长,突出于药室之外,呈钻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子房上位或近半下位,1室;花柱不明显;柱头小,不裂或2-3浅裂;胚珠2至多数,直立于室底或悬垂于室顶,珠柄长或短。蒴果卵圆形,稍扁,熟时裂为2爿。种子卵形或长圆形,具丰富胚乳,种皮厚,具多数纵槽纹;胚细长,坚硬。
(2)金刚大属(黄精叶钩吻属)
金刚大属(学名:Croomia)又名黄精叶钩吻属,是百部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该属共有3种,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和东亚。中国仅产1种。
①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状茎和肉质根。茎直立,不分枝,上部稍俯垂,基部被膜质鞘,具数枚叶。叶互生,膜质;主脉5条,弧形,侧脉不甚明显,网状或近于平行。花小,单朵或2-4朵排成总状花序,腋生;花柄丝状,中部具关节;苞片丝状;花被片4枚,2轮,大小近相等或最外1枚较大;雄蕊4枚,生于花被片基部,比花被片短;花丝粗短;花药长圆状拱形,斜向内;子房上位,卵形而扁,1室,具数个室顶悬垂的胚珠;柱头无柄,头状,极小。蒴果卵圆形,稍扁,顶端具钝喙,2爿裂开。种子近球形,表面具纵皱纹,一端丛生增厚的流苏状附属物。
②黄精叶钩吻
黄精叶钩吻(学名:Croomia japonica)为百部科黄精叶钩吻属下的一个种。生于山谷林中,分布于山西、浙江、安徽。
具有清散风热,解毒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银环蛇咬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
(3)百部属
百部属(学名:Stemona)是百部科下的一个属,为攀援或缠绕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7种。从印度东北部往南到澳大利亚,东至我国、日本都有分布。我国产5种。
属名Stemona源于希腊语stemon,意为“雄蕊”,指药隔延长成细长的附属体。
①形态特征
块根肉质、纺锤状,成簇。茎攀援或直立。叶通常每3-4(-5)枚轮生,较少对生或互生,主脉基出,横脉细密而平行。花两性,辐射对称,单朵或数朵排成总状、聚伞状花序;花柄或花序柄常贴生于叶柄和叶片中脉上;花被片4枚,近相等,披针形;雄蕊4枚,生于花被片基部,花丝短;花药线形,直立,底着,顶端具附属物;花柱不明显,柱头极小,不裂或2-3裂;胚珠2至多数。果顶端具短喙。种子长圆形或卵形,表面具多数纵纹,一端丛生有膜质附属物。
②百部
百部(学名:Stemona japonica)是百部科百部属植物。
a.产地生境
百部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等省;日本曾引入栽培,有变为野生者。生长于海拔300-400米的山坡草丛、路旁和林下。喜荫蔽和湿润环境,怕旱、耐寒。土壤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壤土、沙壤土、夹沙土为好。
b.主要价值
百部根可以入药,外用于杀虫、止痒、灭虱;内服有润肺、止咳、祛痰之效。
6.霉草科
霉草科(学名:Triuridaceae)共包括8属约48种,广泛分布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包括东南亚、中南美洲、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北部和澳大利亚东北,中国只有喜荫草属(Sciaphila)1属3种,分布在海南和南方沿海岛屿。喜荫草属的种类最多。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单独设立一个霉草目,将本科和无叶莲科一起放入该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无法将本科放入任何一目,直接列在单子叶植物分支之下,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将本科列入露兜树目。
(1)形态特征
以菌根为营养的腐生草本。植物体呈淡红色、紫色或黄色,高常为3-18厘米。根茎生1至数条直立茎。叶退化,鳞片状,有时甚少,无叶绿素;互生。花小,单性,少为完全花(如喜荫草属中的某些种);雌雄同株或异株(少数为杂株),整齐,下位,形成-顶生总状花序或近聚伞花序,花梗向下弯曲,每花下有一小苞;花被片为3-10枚(最常见者为6枚)镊合状排列的被片组成一单轮,此类被片常在基部合生,且常在先端延长为髯毛或其他形态,并于花后反折;雄蕊 (2-) 4枚或6枚,着生在花托上或花被基部;花药2-4室,外向,2药室常于尖端会合而融合为1,横裂或纵裂,药隔常延伸为纤细的顶端附属物;雌蕊具6-50枚分离心皮,每心皮具一顶生、侧生或基侧生的花柱,且具单生胚珠,基底胎座,直立,倒生。果实为小而厚壁的蓇葖果;种子具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质胚乳;胚小,无分化。
(2)霉草属(喜荫草属)
霉草属(学名:Sciaphila)又名喜荫草属,是霉草科下的一个属,为腐生小草。该属共有5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台湾产2种,海南产1种。
①形态特征
根具疏柔毛。茎短小,纤细,直立,常左右弯曲。花序总状;花单性或两性,少有杂性;单性花雌雄同株或异株;花具梗;花被片3-8(-10),顶端具髯毛或无;雄蕊2-3或6枚,无花丝或花丝极短,陷入花托内,花药3-4室,药隔不延伸;心皮多数,离生,花柱侧生或基生,柱头形态多样;无退化雄蕊和退化雌蕊。蓇葖果纵裂。种子梨形或椭圆形。
②霉草(喜荫草)
霉草(学名:Sciaphila tenella),即喜荫草,为霉草科霉草属的植物。主要生长于林下。产海南(崖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7.翡若翠科
翡若翠科(学名:Velloziaceae)共有9属约240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少数在阿拉伯半岛和中国。中国只有1属几种。
(1)形态特征
多年生无茎草本,或为灌木状,茎单生或分枝,常木质,外皮纤维状;叶螺旋状着生,基部具鞘,叶片条形;花序顶生;花两性,辐射对称,花具各种颜色,花被裂片6,2轮,有或无副花冠;雄蕊6-多数;子房下位,胚珠多数;蒴果室背开裂。
(2)芒苞草属
芒苞草属(学名:Acanthochlamys)是翡若翠科下的一个属。该属仅有芒苞草(Acanthochlamys bracteata)一种,分布于中国四川省。
①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具成簇的根。叶基生,成簇,半圆柱状,腹背各具一纵沟,近基部具鞘;稍披针形,膜质,多少透明,中腹下部贴生于叶。花茎不分枝,直立,无叶,通常单个发自基生叶丛间,略短于叶;聚伞花序缩短成头状,通常具2-5朵花,较少减退而成单花;苞片叶状,均具鞘,在花序基部的2枚略大,其余的稍小,每朵花有8-18 枚苞片;花两性,辐射对称,无副花冠,具很短的花梗;花被上位,花冠状,具花被管;裂片6,明显排成2轮,相似,花后扭转,内轮略小于外轮;雄蕊6,与花被裂片对生,外轮3枚略大,生于花被下部1/3 处,内轮3枚生于内轮裂片的基部,具短的花丝;花药长圆形,近基部的背着;药室2,并行,邻接,内向纵裂,药隔略伸出药室之上;子房下位,假3室?胚珠多数;花柱圆柱状;柱头顶生,(2-)3 裂;裂片短,初时直立,后来外弯。果实为蒴果,斜歪的披针状卵形,多少带三棱形,平滑,顶端渐狭成喙;果梗很短;种子椭圆形,约15-20个。
②芒苞草
芒苞草(学名:Acanthochlamys bracteata),为翡若翠科芒苞草属下的一个植物种。
a.植物学史
芒苞草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高宝莼研究员首次建立的第一个新科,是中国的特有科植物,是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Ⅱ级),是一个十分古老而狐立的类群,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该项成果代表了植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现已被分子生物学所证实。得到了国内外植物学家们的承认,其文献广泛被引证。芒苞草科已写入国际植物分类学高水平专著《维管植物科属》中。芒苞草科是在编写《四川植物志》过程中,在横断山发现的新植物物种。这是一种形态特殊的单子叶小型草本植物,以它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新的单属单种亚科——芒苞草亚科。其分布也局限于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的狭小地区。
b.生长环境
生于草地上或开旷灌丛中,海拔2700-3500米。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马尔康、乾宁、稻城、乡城)。模式标本采自乾宁。
c.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相关知识
【植物界全系列】露兜树目—露兜树科
【植物界全系列】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
【植物界全系列】单子叶植物纲—薯蓣目
单子叶植物纲
【植物界全系列】单子叶植物纲—菖蒲目
【植物界全系列】单子叶植物纲—鸭跖草目
露兜树
【植物界全系列】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
【植物界全系列】单子叶植物纲—姜目
【植物界全系列】双子叶植物纲—伞形目
网址: 【植物界全系列】单子叶植物纲—露兜树目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8262.html
上一篇: 喜欢单子叶立体的花,... |
下一篇: 姜水红糖加鸡蛋花、喝了起到什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