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制作教案:温度计(精选8篇)
科学小制作四:温度计
一、课时:2课时(一次课,每次2小时)
二、科学原理:物体的热胀冷缩。
三、制作过程:
1、准备材料:葡萄糖酸钙用的小玻璃瓶及吸管各一;橡皮一块;红色或蓝色的水约50ml(可在自来水中加一小滴红色或蓝色墨水制作)。
2、把喝完葡萄糖酸钙的小玻璃瓶去掉铝封口,在瓶中装满红色(或蓝色)的水。
3、用小刀把橡皮切成一圆柱状,使之能紧紧塞住瓶口,不让瓶子中的水流出来。
4、用粗细与吸管相同的铁钉在切好的橡皮上钻一个孔,把吸管插入这个孔,伸进瓶子的一端留出约1~2厘米。
5、用带有吸管的橡皮塞子紧紧塞住装满水的瓶子,注意瓶子中的水要满,最好不要留空气在瓶子里。
6、用笔在吸管现在的水位上画一条线作为参考,再把做好的温度计分别放在热的地方和凉的地方观察吸管中水位的变化。
一、课时:2课时(一次课,每次2小时)
二、科学原理:反作用力。
三、制作过程:
1、准备材料:风动力小车套件(小车、直流电机、螺旋桨、电池夹、开关、导线、5号电池)
2、按说明书装配好小车。
3、在小车一端安装卡扣,卡紧直流电机后,将螺旋桨安装在直流电机的轴上。
4、用双面胶把电池夹固定在小车上,导线连接开关再连接直流电机。
5、装好电池,打开开关,螺旋桨转动吹风,小车沿风的反方向前进。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明确科学目的, 激发科学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 科学小课题研究, 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使之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同时教师采取各种手段, 千方百计地去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 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研究的质量。
1. 目标的双重性
小课题研究既然是一项探究活动, 那么依据科学探究的本质, 它的目标应当是双重性的: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比如《绿豆、赤豆、黄豆制作豆芽菜的比较》 (以下简称《豆芽菜》) 小课题研究目标, 首先具体的问题是能够把这3种豆子制作成豆芽菜;其次未知的问题是这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后的结论。如果离开了这两个目标, 接下来的研究过程就如盲人摸象漫无目的了。二是指向科学的本质,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 从而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比如在《豆芽菜》研究中, 要探索的具体问题是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的比较, 从而得出这3种豆子最后制成豆芽菜时哪种时间最短、哪种产出率最高、哪种制作最为简单。这个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2. 内容的趣味性
可以说,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原始的科学兴趣, 而小学生更是如此, 在他们的日常中, 一些内隐或者外显的带有科学性的活动的频度大大超过了普通成人。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小课题研究中, 学生对于研究内容的兴趣是首要的, 否则枯燥的研究活动, 学生研究的过程必然是被动的, 获得也可能是低效的。例如《豆芽菜》研究的缘起, 就是科学课中“食物”课外的延伸。在这个研究中, 其中有一项内容, 就是3种豆芽菜制成后, 还要制作成菜肴, 进行品尝, 从而鉴别这3种豆芽菜哪种豆子制成的味道最好。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们始终在一种盎然的情趣中进行。
3. 准备的充分性
这里所说的“准备”, 具体是指小课题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工具的使用、资料的查询等一系列研究前的工作。只有这样, 接下来的研究活动, 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从而避免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是, 小课题研究, 最终结果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与科学精神, 所以准备工作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 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二、研究过程与细节: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科学能力
小课题研究过程, 应当以学生为主, 使他们能够真正投身到实践中去,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直接接触和动手操作, 掌握研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关联程序以及各个步骤, 发展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技能。而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 就是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 形成科学能力, 提高科学素养。
1. 方法的针对性
小课题研究内容广泛性的特点, 决定了它必然有着多样的研究方法, 这也是决定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 采取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讲, 就小学阶段科学小课题研究而言,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它的基本过程如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例如《豆芽菜》中, 学生发现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芽菜是用绿豆做的, 但是也有用赤豆、黄豆做的豆芽菜, 所以作出的假设为“绿豆最适合”做豆芽菜, 然后制订计划进行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黄豆其实更适合做豆芽菜”。
实验研究法还可以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 加入特定的人工控制, 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情况, 比较精确地分析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 “实验研究法”可以重复验证, 从而证明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2. 工具的有效性
一项科学实验活动, 不仅仅是使用感官所能解决的, 要涉及多种研究工具的使用。实验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工具, 就能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 从而提升研究的实效性。在《豆芽菜》实验中, 首先使用的三种工具分别是金属筛子、金属饭盆、透明塑料袋。但是在实验过程中, 出现了豆芽菜到处乱长的情况。于是, 塑料袋不能用了, 需要使用一种四周不见光, 只有上面能见光的工具。一开始考虑的是小的塑料桶, 但是使用了几天之后, 发现桶不是透明的不方便观察。于是找来了一种透明的塑料桶, 终于解决了边实验边观察的难题。所以,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 工具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 它的恰当与否, 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方方面面, 比如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数据、实验的结论等。
3. 证据的重要性
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以及对提出课题的验证, 主要是表现在科学研究的证据上。所以,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收集课题研究活动的证据要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在《豆芽菜》实验中是对3种豆子制作豆芽菜的比较研究, 从而得出“黄豆最适合做豆芽菜”这个结论。那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 关于3种豆芽菜的萌芽时间、长短比较、生长速度等方面, 要记录相当多的数据, 还要拍摄一些照片进行对比。这对于最后的结论, 就有了直观的比较, 也能合理、有力地去验证这个小课题研究的正确性了。
三、研究结果与获得:领会科学本质, 培养科学精神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固然重要,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 形成了科学能力。但是研究结果同样是终极目的, 通过这个过程得出结论, 学生在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科学本质的领会上会更加深刻, 从而培养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一种深层次的精神。
1. 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应当是严谨的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虽然可以是形式活泼充满趣味的, 但是其终极目的却是通过研究过程得出科学结论, 应该有其严肃性。实验前, 应该向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任务, 这样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 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这个“严谨性”的特点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关键所在。《豆芽菜》实验中, 首先明确了本次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对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的比较, 任务是实验操作、过程记录、证据保存等一系列工作。所以, 过程要求是细致的、客观的, 因为它影响着最后实验的结论。
2.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必然是合作的
小课题研究是一项严格而紧密的科学研究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 学生围绕提出的有关研究专题, 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 相互学习, 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 然后得出实验结论, 达成研究目的。《豆芽菜》实验中, 研究小组内学生每天对研究所得进行细致的交流, 在对比中进行问题的发现、变量的控制、条件的改变等一系列合作性学习。同时, 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 获得了锻炼与提高, 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合作这个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3. 小课题研究的结论不妨是开放的
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结论来自对探究结果的归纳整理和逻辑推理, 代表了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段的研究水平。但是,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可以是开放的, 不是一成不变得出单一化的结论。因此, 在研究过程中, 可以根据某一些现象的出现, 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从而去提高研究的效率, 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豆芽菜》实验中, 实验最后的结论是从萌芽、生长等因素去考虑, 黄豆最适合做豆芽菜。但是在一些后续研究中却发现, 豆芽菜的制作原料, 受地域性的影响相当大。学生经过在网上查询得知, 北方地区普遍使用黄豆制作豆芽菜, 而南方地区的人们却偏爱绿豆做的豆芽菜。
白纸、彩色手工纸、牛皮纸、报纸、铅笔、直尺、剪刀等。
制作方法:
1.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角折成三角形。
2.将三角形对折,得到一个中心点,用笔做好标记。
3.把纸打开,向刚刚得到的那个中点处折,落点则是此边的三分之一处。
4.再把右边的部分对折一下。(如图两边是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如果不一样,要调整至一样。)
5.最后把左边部分向右折,得到一个像喇叭花模样的形状。用笔和尺在上面画一条斜线,沿斜线剪开。
6.展开成一个五角星,再把每个角朝中心折成花苞状。
游戏玩法:
1.静待花开。
游戏前,让幼儿猜测一下:把纸花苞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游戏时,把一个纸花苞放到水里,轻数“1、2、3……”看看数到几花苞会开放。游戏结束后,让孩子想一想花苞为什么会开放。
2.谁开得快。
A.把4种纸质不同的纸花苞,两个一组同时放到水中,用数数的方法比较哪一个开得快。一轮结束后再把开得快的进行比较,最终得出不同纸质的花苞开放的先后顺序。游戏结束后,让孩子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不同的纸张,想想为什么有的花苞开得快,有的开得慢。
B.把同种纸质、大小不同的花苞同时放入水中,用数数的方法比较花苞开放速度是否一致。
一、课时:2课时(一次课,每次2小时)
二、教学目的:初步了解电压、电流及电路的概念,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及二者之间的异同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掌握安全用电知识。
三、制作过程:
1、准备材料:干电池两节(1号或5号)、导线若干、3V小电珠两个、铁钉、小木棍、塑料棒、胶带
2、制作电源:将两节电池正负对接,用一张纸卷紧并用胶带粘牢,两头接上导线并用胶带固定。
3、给两个电珠分别焊接导线(请老师帮助)
4、将两个电珠首尾相接并与电源连接形成一个回路,即串联电路。摘掉一个电珠,另一个也灭了。
并联电路
5、将两个电珠并起来与电源连接形成一个回路,即并联电路。两个电珠互不影响。
6、在电路中分别连接铁钉、小木棍和塑料棒,观察电珠的亮或灭,认识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一、课时:2课时(一次课,每次2小时)
二、科学原理: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
三、制作过程:
1、准备材料:太阳能小车套件(小车、太阳能电池板、直流电机、齿轮、导线)
2、按说明书装配好小车。
3、在小车一端安装卡扣,卡紧直流电机,调整电机的齿轮与车轴上的齿轮间隙,使车轮转动轻松。
4、用双面胶把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小车上,导线连接直流电机。注意太阳能电池板接受光的一面朝上。
5、将小车放在阳光下,太阳能电池板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再驱动电机转动,小车就会跑起来。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认识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第二部分自制小磁针。认识磁极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利用“悬挂法”、“支撑法”、“水浮法”等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磁铁的性质;制作小磁针,按照“学习方法--自行制作--评价交流”的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目标: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一: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提问:磁铁指南北的性质我们可以用他来干什么?
有没有可以指南北的物体?(指南针)
提出任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自制指南针
二、自制小磁针
1、谈话:你能不能把一根普通的缝衣针做成指南针呢?组织学生交流方法。
2、媒体播放自制小磁针的方法,问:在制作小磁针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组织交流,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磁铁不要来回磨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磨擦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
意别扎手。
4、自制指南针
5、试一试,自己制作的小磁针能吸引曲别针吗?
6、判断自制指南针的南北极:你可以用几种方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7、组织交流:把自己使用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又快又准。
关键词:AT89S52,单片机,DS18B20,报警
1. 系统功能
1.1 温度检测:
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周围温度, 温度分辨率为0.1℃, 温度范围为-55℃~+55℃。
1.2 温度显示:
系统能实时显示周围温度值, 显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在设置上、下限报警时, 显示上下限提醒标志。
1.3 温度报警:
系统能够设置周围环境温度范围, 当周围环境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发生报警。
1.4 报警设置:
系统能够设置上、下限报警温度值, 设定精度为0.1℃。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框架
图2-1为该系统设计方案的结构框图, 硬件电路由5个部分组成, 即单片机、时钟电路、复位电路、LED数码管显示电路、温度传感电路。
2.2 工作原理
(1) 系统采用11.0592M晶振产生脉冲做AT89S52的内部时钟信号, DS18B20采用单总线结构, 单片机通过I/O口读取DS18B20的转换后的数据
(2) 单片机根据读到的DS18B20转换后的数据, 驱动数码管输出。 (3) 读取的温度值与高低温预设值相比较, 满足条件, 驱动蜂鸣器报警
2.3 硬件电路原理图
2.4 元器件清单.
3. 主要元器件介绍
温度传感器DS18B20
(1) 温度传感器DS18B20是DALLAS公司生产的1-Wire, 即单总线器件。
(2) DS18B20中的温度传感器可完成对温度的测量, 以16位符号扩展的二进制补码读数形式存储在高速缓存器的第0、1字节单元。单片机可以通过单总线接口读到该数据, 读取时低位在前, 高位在后。如果测得的温度大于0, 前5位为0, 只要将测到的数值乘于0.0625即可得到实际温度;如果温度小于0, 前5位为1, 测到的数值需要取反加1再乘于0.0625即可得到实际温度, 不同温度与数字输出的对应关系下表3-1所示。
(3) 根据DS18B20的通信协议, 单片机控制DS18B20完成温度转换必须经过如下几个步骤:每一次读写之前都要对DS18B20进行初始化操作, 初始化成功后执行一条对ROM的操作指令, 然后进行存储器 (包括SCRATCHPAD RAM和E2RAM) 操作指令, 使DS18B20完成温度测量并将结果存入高速暂存器, 在此基础上, 主机才能读出转换结果。DS18B20共有5条ROM操作命令 (见表3-2) 和6条RAM操作命令 (见表3-3) 。
(4) DS18B20的时序及编程
DS18B20与单片机的通信是通过严格的时序来实现的, 每次传送数据或命令都是由一系列的时序信号组成的, 共有三种基本时序:初始化时序;写0、1时序;读0、1时序。
A.初始化时序和子程序
4.程序流程图如图: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中班科学公开课《秋天的菊花》教案(通用8篇)
花与瓶教案美术教案优秀8篇
幼儿园美术教案:菊花8篇
幼儿手工制作花教案8篇
小班科学春天的花教案(通用8篇)
腊梅花美术教案8篇
茉莉花幼儿园教案8篇
小班艺术领域教案8篇
春天来了美术课教案8篇.docx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制作树叶标本》含PPT课件
网址: 科学小制作教案:温度计8篇(全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58776.html
上一篇: 豆芽的生长过程手抄报 豆芽的生长 |
下一篇: 豆芽生长过程手抄报 豆芽生长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