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十/四/节/气
芒种
时雨及芒种
四野皆插秧
6月6日 星期一
小满节气一过,芒种节气就来了。这两个节气,在逻辑上是紧密相连的。所谓“小满”,是 “物至于此,小得盈满”,麦类等农作物渐渐饱满、尚未成熟;而“芒种”,是 “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不过半个月的时间,这些谷物已经成熟,需要收割了。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阳历6月6日前后,农历五月初,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芒种”是一个组合词:所谓“芒”,是指麦子成熟了,麦芒金黄;“种”,是指粟米等谷物可以播种了。一边要收割,一边要播种,忙得不亦乐乎,“芒种”,其实也是“忙种”。
芒种因为在农历五月初到来,所以又称 “五月节”。而跟着芒种一起到来的,还有端午节和梅雨天。在这个“三碰头”的时节里,且让我们看看,农历五月的时令风物。
【风物一】 麦子黄
芒种时节,我们当然要讲那些带着锋芒的农作物:
观刈麦
唐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写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还很年轻,在都城长安附近的周至县当县尉。中国古代,农桑为本。芒种时节,青年白居易深入田间地头,看到这样的景象:“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农人没有不忙的时候,而到了农历五月、芒种节气,这种忙碌是加倍的。
我们在“小满诗话”中说过,小满时节是“四月南风大麦黄”,那是麦类刚刚泛黄;而到了芒种时节,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个时候最显著的景观,就是仿佛一夜之间,大地上一望无际的麦子变成一片金黄。
听说,在北方的广大麦区,有一种古老的职业叫做“ 麦客”,他们在麦收时节行走乡野,行程往往数百里、上千里,专门帮人收割麦子,因为农时不等人,需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白居易当时所在的周至县,地处关中平原,而现代文学名著《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地,也正是在关中平原,其中就有关于“麦客”的描写。
“麦客”,听上去神秘而浪漫,其实是农业短工,非常辛苦。此时骄阳似火,麦芒如针尖,青壮年在割麦子,老人妇女孩童忙着烧水做饭、送水送饭,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
如果只是辛苦,粮食丰收也足以令人欢喜。但是,白居易敏锐地捕捉到这样一种情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一位贫苦的妇人,家里缺了顶梁柱,没有寸锥之地,带着几个娃,你说她怎么过活?只好拾穗充饥。你应该看过近代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 《拾穗者》,虽然米勒不太可能读过白居易的诗,但他简直就是把《观刈麦》演绎成了画面。我想,不论古今中外,民生疾苦是一个永恒的文艺主题,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
△ 《拾穗者》
看到这一幕,白居易不由得反躬自问:不事稼穑,吃着老百姓供给的俸禄,终年衣食无忧,难道可以安之若素吗?“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他告诫自己,不要觉得理所当然,而是要心存感念,要记得老百姓才是衣食父母。
今天,从事手工劳作的“麦客”已经日渐稀少乃至消失。如今每到麦收季节,总有很多大型农业收割机行走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排成横列行进在无边的麦田中;割完一大片麦田,它们又排成整齐的纵列行驶,奔向另一片广袤的田野。这些机械化的“麦客”,成为今日中国乡村的壮观一景。如果白居易看到这些,不知会写下怎样的《观刈麦》?
【风物二】 榴花繁
芒种时节,麦子好像在一夜之间变得金黄,石榴花也好像在一夜之间开满枝头、火红一片。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青苔落绛英。
石榴的原产地在中亚、西亚一带,很早就传入了中国,中国人把它当作自家“闺女”般疼爱。石榴的花期其实很长,大约从立夏节气开始,就已经有花蕾挂上枝头,也已有初蕊绽放。不过,榴花的盛放期,确是在芒种节气,这就是“ 五月榴花照眼明”。火红的石榴花,还有火红的石榴裙,象征着热力四射的农历五月。
韩愈老夫子在长安的市坊间穿行,时常能看到高墙深院后探出一丛榴花。午后的时光慵懒散漫,美艳繁盛的榴花猛然映入眼帘,真的是提神醒脑“照眼明”。不知不觉,来到张十一先生的旅舍门前。这里没有人来人往,也没有车马喧嚣。
张十一旅舍门前,朵朵榴花像一个个小喇叭,绛红色的花朵,褶褶皱皱,就像轻轻搓揉过的竹纸。落英缤纷,散布在青苔上。落花的枝头,长出了小小的石榴果。
榴花大美,赞美它的诗人很多。杜牧在《山石榴》中写道: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你看,佳人采来石榴花,斜插在云鬓,好似颊边飘来一朵火烧云!
榴花总是给人火热的感觉吗?未必,它也可以无尽清凉。苏轼在《阮郎归·初夏》中描绘了这样一种意境: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慵懒的南风吹过,细微的雨丝飘过,榴花火红,滴露嫣然。小院池塘里的初生的荷叶,浅绿、鲜嫩,叶盘还很小。雨点慢慢汇集,冷不丁“哗”地一声,小荷叶承接不住太多的雨水,脖子一歪,雨珠全部倾斜到池塘里。荷叶摇曳,残余的水珠滚来滚去,恰如琼珠碎玉……
【风物三】 梅子熟
随着芒种节气的到来,江南梅雨季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中国人很善于用代表性的植物来为时令命名,“梅雨”就是一例——此时正值黄梅成熟。你看,中文词汇中有“杏花雨”“梅雨”“梧桐雨”,这是多么浪漫和富于诗意啊!
关于梅子和梅雨的诗词,不计其数。南北朝诗人庾信在《奉和夏日应令》中写道: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可见古人早就关注到,麦子成熟时,也正是梅子成熟时、梅雨到来时。至于南宋诗人赵师秀的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曾幾的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而在这里,我想介绍一首更为古朴的诗歌:
摽有梅
诗经 召南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我们曾在 “ 立春诗话 ” (点击可跳转查看)中讲到:“有一个常识经常被我们忽略:梅花和梅子是同一种植物先后的花果。这一点,正如樱花和樱桃的关系。”上海浦东有一座很大的世纪公园,园中有一片梅林。我曾在立春时节的艳阳天里在园中赏梅,我也曾在芒种时节的梅雨天里看见散落一地的青黄色梅子,三三两两,滚圆饱满。
“摽有梅”,梅子从树上掉下来,一颗两颗落在采摘姑娘的头上。这个过程,产生了苹果掉在牛顿头上一样的效果,激发了人类的无限灵感。姑娘看着地上的梅子,虽然没有发现地心引力,但是她产生了另一种伟大的联想:梅子成熟了,就要“梅熟蒂落”;大姑娘成熟了,难道不该找个好人家了吗?
“摽有梅,其实七兮。”梅子掉下来啦!目测树上还有七成梅子。“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追求我的小伙子们,你们赶紧吧!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树上的梅子还剩下三成,只剩下三成!你们还等啥?要追我,就趁今天吧!
“摽有梅,顷筐塈之。”梅子全掉下来了,一个一个橙黄色的小圆球,点缀在绿莹莹的草地上。趁着黄梅雨没有落下来,赶紧捡起梅子,整筐整筐地装起来。“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追求我的好男儿,你就大大方方地开口吧!
整首诗三段,反复讲、讲反复。说明古人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 重要的事情讲三遍。自古以来,民歌就是这么质朴直白、大大方方。
芒种时节梅熟蒂落,我们有一位老朋友也注意到了:
喜晴
宋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原来,范成大不仅创作了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还写过这么一首鲜见的六言诗。 “窗间梅熟落蒂”,窗外梅子成熟了,饱满金黄;窗外梅子熟透了,一颗颗落到地上。 “墙下笋成出林”,还记得他在《春日田园杂兴》中写道,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那个时候,竹鞭在地下横行,笋子刚刚萌发,正是吃腌笃鲜的好时光。一转眼,一丛春笋变成了一丛夏竹,“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真是流光容易把人抛!
文章图源网络
往期系列文章
小满诗话|四月南风大麦黄
立夏诗话|山青花欲燃,欲燃是何花?
今日谷雨,我想读《兰亭集序》
时令诗话|清明,中国蚕桑故事
相关知识
芒种诗话|五月小麦覆陇黄
芒种时节开什么花.docx
风物二十四节气|芒种: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夏至诗话|美食、芭蕉与繁花
芒种时节,送你12首最美芒种诗!
芒种 ▎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是什么意思?芒种是什么时候?芒种吃什么?
二十四节气(09)芒种
芙蓉小学 | 【班主任工作坊】“二十四节气”传统育人课程——芒种
二十四节气|芒种 麦黄梅熟 安迎盛夏
网址: 芒种诗话|五月小麦覆陇黄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67802.html
上一篇: 大樱桃什么时候成熟 |
下一篇: 【区县新闻】湖北南漳:万亩樱桃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