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分制”作为一项核心制度被反复提及。然而,透过现象观察本质,中国多数高校宣称的“学分制”实质仍是“学年制”的变体。这种名实分离的现象,不仅折射出制度转型的困境,更深刻揭示了学生学习权利实现的制度性障碍。
文/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演变呈现鲜明的路径依赖特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经历了从学年制到学年学分制,再到探索完全学分制的渐进过程。然而,现行制度实践中,完全学分制的推行面临多重掣肘。尽管很多大学早在2000年前后即启动学分制改革,但实际运作仍保留着显著的学年制特征:学生需在固定学制内完成预设课程模块,跨学科选课空间有限,毕业审核以学年进度为主要依据。
制度异化的深层原因在于配套体系的缺失。完全学分制的实施需要构建包括学生自主选课系统、弹性学制管理、学业预警机制、教师评价体系等在内的完整生态。但现实情况是,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仍沿用学年制框架,课程资源供给呈现“刚性”特征,加之完全由大学提供学生宿舍的客观条件限制。
在学年制框架下,学生的学习权利呈现明显的“三缺”特征:课程选择权缺失、进度安排权缺失、资源使用权缺失。具体表现为:必修课程占比普遍超大,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空间被压缩;学期课程安排实行“一刀切”,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需经多重审批;实验室、跨学科课程等优质资源分配遵循“计划配置”逻辑。这种制度安排与《高等教育法》赋予学生的学习自由权形成显著冲突。
权利缺失的后果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必修课过多与填鸭式教学、课程结构僵化、评价体系单一等都与学年制特征密切相关。当学习变成被动应付考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潜能必然受到抑制。
教育公平焦虑构成首要阻力。部分学者担忧,完全学分制可能导致“特权阶层”通过资源置换提前毕业,形成新的不公平。这种担忧在协和董某事件后被进一步放大,反映出社会对制度公平性的高度敏感。然而,这种表面公平观忽视了更深层的制度不公——当所有学生被迫遵循统一进度时,真正受损的是那些具有特殊才能或学习需求的学生群体。
资源分配矛盾形成现实制约。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资源向重点学科、优势专业集中,导致通识课程、跨学科平台等资源供给不足。这种资源结构性短缺,使得学分制改革陷入“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
管理惯性构成深层障碍。行政化治理模式下,高校管理团队形成路径依赖,对弹性学制、动态课程等新机制存在本能抵触。
突破制度困境需要构建“三维支撑”体系:在法规层面,应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学生课程选择权、进度安排权、资源使用权等核心权利;在政策层面,需建立与学分制配套的弹性学制管理办法、跨学科选课制度、学业导师制度;在技术层面,要开发智能选课系统、学分预警平台、资源动态调配系统等数字化工具。
实践创新已显现积极信号。某大学推行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完全学分制”改革,通过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池、实行导师组制度、开发学分转换认证系统等措施,使学生的跨学科选课比例从12%提升至37%。
站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维度审视,学分制改革绝非简单的制度更替,而是一场涉及权力重构、资源再分配、治理模式变革的系统工程。只有当“学分制”不再停留于概念,而是真正转化为保障学生学习权利、激发学生潜能的制度实践时,中国高等教育才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根本转型。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7月刊(总第116期)
相关知识
学分制与学生的学习权利
学分制玩出花儿 教改实锤个性化
三年就能大学毕业?本科“加速”模式的利与弊
聚焦|学习花园: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户外课堂
《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启迪学生的想象力,保护学习自主性
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线上网课学生学习总结5篇范文
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是教学的关键.doc
2022学生花名册统计表
网址: 学分制与学生的学习权利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80895.html
上一篇: 【湘潭】供销力量助推彭老倌养蜂专 |
下一篇: 信阳市浉河区柳林乡中心校:聚焦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