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社科讲堂丨作为一名杭州人,你一定要了解的南宋时期端午风俗!

社科讲堂丨作为一名杭州人,你一定要了解的南宋时期端午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传说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先民们驾乘龙舟赶去救援未果,后抛粽子入江引诱鱼虾食用以保护屈原遗体,久而久之,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怀念屈原,再读《离骚》,从诗篇中,纪念这个峨冠博带,在江畔行吟的身影……

然而端午节早于屈原便存在。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的习俗起于北方,附会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宋代的端午节,也称端五节、重午节、重五节、菖蒲节、沐兰节、沐兰令节或天中节,为一年中第三大节日。其活动主要沿袭前代,节日内容有龙舟竞渡、系朱丝避兵、书午时符及卫生保健等。

若要问南宋端午具体的风俗文化,且听小尚细细道来……

供养艾虎、

天师符等节物

五月五日,古人心目中一般认为是大凶日、毒日、恶日。

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五月》所载:

杭都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花、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茶酒、五色瘟纸(青、红、黄、白、黑),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也载:“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檜。道宫法院,多送佩带符箓,而市人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饤果粽,虽贫者亦然。”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容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菖蒲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形,插在门口可以驱邪辟祟,也可作为装饰品。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与菖蒲、蒜被古人称为“端午三友”,含有芳香油,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致,于是,在端午节这天,以菖蒲作宝剑,以艾草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认为这三种武器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而采艾要在公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悬挂在门额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或剪彩为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时称“艾虎”。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便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因此,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最具特色。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珪《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便指此。有的还用艾与百草缚成张天师的形象,有的则悬虎头、白泽。

这一天,仕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市民们还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除瘟疫和驱逐恶鬼等用,认为藏在家中极有灵验。

巴秋《菖蒲系列》

馈送端午节日礼品

宫中与民间均有馈送端午节日礼品的风俗。内司(即内务府)意思局(宫中机构之一)用红纱彩金盝子,将菖蒲或通草雕刻成生百虫,铺在上面,再用葵、榴、艾叶、花朵簇拥。里面盛放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缎,分别赐给宫中后妃诸阁,分宰执、亲王,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人家。市井看经道流,亦以礼品分送施主家中。

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端午》的记载略有不同,据其所说:

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蜥蜴等,谓之毒虫。及作糖霜韵果,糖蜜巧粽,极其精巧。又以大金瓶数十,遍插葵榴栀子花,环绕殿阁。及分赐后妃诸阁大珰近侍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食、软香龙涎佩带,及紫练、白葛、红蕉之类。大臣贵邸,均被细葛、香罗、蒲丝、艾朵、彩团、巧粽之赐。而外邸节物,大率效尤焉。

所谓百索彩线,亦称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辟兵绍、五彩缕等,虽然名称不一,但其形制和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在小儿的颈项,或系在小儿的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家人安康,延年益寿。其形制大致有五种:一是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在臂膀;二是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在颈项;三是将五彩绳折成方胜,挂于胸前;四是把五彩绳结为人像,戴在身上;五是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敬献给尊长。其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南宋临安便承袭了这种风俗,如《西湖老人繁胜录》载:“端午节扑卖诸般百索,小儿荷戴,系头子,或用彩线结,或用珠儿结。”

经筒,为安置经卷的容器,多以木头刳成圆筒形或八角形,外面附上金银泥绘的花纹。符袋是指挂在小孩颈上的布制袋形护身符。这两种物品,均是因为《抱朴子》问辟五兵之道,以五月五日佩赤灵符挂心前,南宋末年以钗符佩带代替。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编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即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等制成),一般佩放在腰际及胸襟,亦有置放在袖中者。其作用有二:一是散发香气;二是驱虫除秽。

南宋鸳鸯戏水金香囊

端午帖子

先期学士院供帖子,如春日禁中排当,例用朔日,谓之端一。许纶《圣寿合端午帖子》:

宫人晨起靓妆梳,艾叶菖花献颂余。

团扇裁成留不画,应时只乞圣人书。

阴阴密叶韵黄鹂,乐事宫中圣得知。

永日留连惟史帙,薰风拂掠到琴丝。

驾言康寿殿中来,排备凉亭与月台。

此去天中才半月,从今日日要花开。

从此诗中可知,五月初一早晨,宫女早早起床,精心梳妆打扮,接着要准备艾叶、菖蒲、鲜花等物,用白纸裁成团扇的式样,届时请皇帝在上面书画,得知皇帝马上要来了,她们急急忙忙把这些物品运到凉亭与月台。

龙舟竞渡

宋《龙舟竞渡图》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民俗活动的高潮,必不可少。

杭州的龙舟竞渡,形成于唐代,为一种官民同乐的群众性活动。

至南宋时,这种传统的竞舟活动更频繁了,在上巳、寒食、清明和端午时均有举行。西湖在早春二月初八另有一次。无论是规模,还是观者人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成为临安最为盛行的水上体育竞技项目之一。 “游人来往如蚁”,“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不难想见龙舟争标受欢迎之程度。由于观者群集,甚至发生蹂践而死的现象。

《龙池竞渡图》(元代王振鹏绘)

供养花卉

历来杭州人对花卉都有一种特别的爱好。栽花、卖花、戴花之风盛行,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临安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明发达的程度,《西湖老人繁胜录》载端午节风俗时说:

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酒果、香烛、纸马、粽子、水团莫计其数,只供养得一早,便为粪草。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端午日仍前供养。角黍天下有,惟是都城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各为巧粽,茉莉盛开,城内外扑戴朵花者,不下数百人。每妓须戴三两朵,只戴得一日朝夕。如是天寒,即上宅院亦买戴盆种者,官员馈送诸府弟娇马,遇重午都戴合色头须,荷花开,纳凉人多在湖船内,泊於柳阴下饮酒,或在荷花茂盛处园馆之侧,朝乡会亦在湖中,或借园内。

宋 马远《白蔷薇图》

宋 马麟《层叠冰绡图轴》

斗力

端午斗力之俗盛行于江南。范成大《吴郡志》卷二《风俗》载:“江南之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宣城、毗郡、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其俗皆同。”

粽子及节日饮食

端午节物甚多,而以粽子居首。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为端午节的主角,自然有非常精彩的表演。《西湖老人繁胜录》便载:粽子,天下都有,但都城多种多样,璀璨纷呈其特点是将粽子堆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各为巧粽。

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因此饮食活动也是必不可少,不特富家巨室递相宴赏以酬佳景,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周密《齐东野语》卷九《子固类元章》:“庚申岁,客辇下,会菖蒲节,余偕一时好事者邀子固,各携所藏,买舟湖上,相与评赏。”

宋 《宫沼纳凉图》(局部)

● 上城率先发布“红色护照”!“尚城•红星系”文旅红色联盟正式成立!

来源:区社科联 区政协 华语之声

相关知识

端午插花,一个被忽视的节日风俗
七夕节的传统风俗,一定要了解的7个知识
端午安康丨端午节里的中医药文化,你知道吗?
桃花源风俗端午祭屈原
端午节令之花石榴诗词七首:岁岁酬端午,火德盛榴花
端午风俗入丹青
南宋都城临安的鲜花业
端午,来认识认识菖蒲
西湖风俗系列|杭州的“十二花神”
插花!一个被遗忘的端午习俗

网址: 社科讲堂丨作为一名杭州人,你一定要了解的南宋时期端午风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0210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祭祀的鲜花有什么讲究呢?
下一篇: 祭祀鲜花一般用什么花,墓地菊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