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正可以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寻求一个...
(展开全部)
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正可以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
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意指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在这几个世纪当中,山水画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将之视为研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的考察对象。
---------------------------------------------------------------------------------------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东亚”之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固然与欧洲势力试图掌控世界版图有关,但在那之前,中国、日本、韩国所在的这个区域之中,却也确实存在过一些文化共相。这些文化共相在某些有利之情境下,得以形塑出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而为不同地区之人士所共享,甚至在他们之间促生出某种“同体感”。
这种心中可感的形象,即本文所称之“文化意象”,虽然并非全部具体可触,但仍然提供了一种大致的轮廓,足以在各地流动之过程中扮演一种指导性的角色;而此种大致之轮廓却也同时因其并不完全具体,不至于束缚人的反应,因而亦保留了各种在地诠释所需的必要空间。
——石守谦
石守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着力从文化史角度探讨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著作《风格与世变》、《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另有学术论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动的桃花源——10世纪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项目,主张以东亚作为一整体,来对中、日、韩三国的山水画发展进行全盘观察,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移动的桃花源──桃花源意象的形塑与在东亚的传布
第三章 胜景的化身──潇湘八景山水画与东亚的风景观看
第四章 人物的来往──雪舟入明及当时北京、苏州画坛之变化
第五章 画史知识的传播──夏文彦《图绘宝鉴》与雪舟的阅读
· · · · · · (更多)
Gru♪~ 4赞
> 全部原文摘录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共41册), 这套丛书还有 《石涛》《大明》《石涛》《大明》《万物》 等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25.91元
900.00元
2.99元
此书试图用图像学来阐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这是一项极高明又极危险的做法,必须对于图像的流播与影响作出非常细致的考证方能证成,不然极易流入附会。应当说,作者在考证上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基本达到了该书的目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最后缺少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与回顾而草草收尾。
在内心脆弱而敏感的时候,还有一个诗情画意的精神家园,胡不归?非常喜欢前两篇,作者在对“桃花源意象”以及“潇湘八景”,在中日韩之间传播的轨迹,及折射出的共同的艺术取向,文化特性,考证详实动人。人物篇里蕴含的朴素的政治vs艺术的观点(明代北京Vs苏州)也很有意思。
我要写书评重读。石守谦这本的写作处处都是没法捋顺的长句子和毫无必要的“之”“其”“者”,读起来实在让人有些烦躁,看来表述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相对陌生的领域确实会影响语言的品质,忍不住在心里暗想那些从未清晰写好过文章的人究竟有没有过流畅的思维。 初读还是大二了,那时对日韩艺... (展开)
题目别致,写得也好看!从方法论而言,每一章的角度都足够吸引人。既有文本细读,又涉及到物件、图像、画坛之崛起、人物交往、知识传播。由文化意象入手,第四章标题里的”雪舟入明“本身就是很美的意象! 作者将文化意象分为这几类:理想世界的文化意象(桃花源、极乐净土)... (展开)
> 更多书评 4篇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Gru♪~ (Understandable?)
为了应付这种相当大量的需求,他除了要维持画作的 质水准外,也在投入成本上有对应的考量。他的折扇山水画鲜少使用 他最具代表性的王蒙风格,便可由此角度理解,相较之下,较为粗放硫 朗的吴镇风格笔墨不但适合不易擦的金地画面,而且费时较短。他之 使用宋代的米家风格亦有此层考虑。1973年在江苏吴具洞山许裕甫墓 (于1613年)中出土了一树文征明的书画折扇【图6-231,其上的雨 景山水便是作米家风格,在水墨淋漓,烟云变幻之...
2021-10-24 21:12:57 4人喜欢
Gru♪~ (Understandable?)
相较而言,本书第六章所选择聚焦之折扇则数量可观,且早已形成东亚之特有形象,研究上较具优势条件。折扇起于日本,韩国接续仿作,早在10世纪时已经西传中国,为上层阶级人士争相追求的外来文化性奢侈品。在东亚文化交流史中普遍偏向注意源自中国的东传现象,与此对照下,折扇之西传及其在中国后来的发展也显得特别突出而引人注目。不仅如此,折扇本身除了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技巧外,扇面上也有绘画作装饰,其中有山水画的部分更...
2021-10-22 18:02:45 2人喜欢
河流深且广 (精力善用)
山水画传统得以跨越时空,根本上是基于人与自然的理念,这一理念被认同、需求。
2017-01-25 23:35:45 2人喜欢
润仁儿~
二、异国风物及北宋人的想象 P215 从文献上看,日本折扇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是北宋端拱元年(988),在日僧奝然(938-1016)当时进奉北宋朝廷的礼物中即有“桧扇二十枚、蝙蝠善二枚”。不过,这条几乎人尽皆知的《宋史·日本国》中的史料应该只被视为一种指标式的记录,不必拘泥于其时地。事实上,大概在此之前,日本来的折扇已在中国建立了一种异国珍宝的形象,而相当普遍地为人所知。在稍早的981年,远在敦煌地区归义军节度使...
2023-02-10 19:41:26
相关知识
移动的桃花源
葬花·暗黑桃花源
东亚山水画交流的文化史考量——读石守谦的《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
《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主义美学探究
桃花源北花店
省级:桃花源传说
桃花源庭院景观设计
油菜花,梦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文化旅游节开幕
常山县桃花源景区
网址: 移动的桃花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04285.html
上一篇: 邓菲(研究员) |
下一篇: 新书丨高居翰《致用与娱情:大清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