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编织年级管理的精神纽带

编织年级管理的精神纽带

学校年级组如何让烦琐的“行政管理”升华为联结师生心灵的温暖“精神纽带”?其首要任务便是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为何相聚于此?我们将共同走向何方?”

————————————————

教育管理的真谛在于唤醒生命自觉,凝聚成长共识。学校年级组如何让烦琐的“行政管理”升华为联结师生心灵的温暖“精神纽带”?其首要任务便是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为何相聚于此?我们将共同走向何方?”

多年的探索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答案的起点和核心在于共同愿景的深度构建与有效落实——“愿景管理”。

愿景管理:精神纽带的逻辑起点

年级组作为学校承上启下的重要层级,其管理效能直接影响育人质量。传统的管理往往陷入“上传下达”“处理问题”的事务性泥潭,师生被动接受,缺乏内在动力与情感联结。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人本性与生态性。

共同愿景正是对上述根本性问题的集体回答。所谓愿景管理,是指教育组织(如学校、年级组)通过系统性的共创、凝练、内化与践行,构建并落实一个被全体成员深度认同、共同向往的未来图景和价值追求,并以此为核心驱动力和行动准则,引领组织发展方向、凝聚成员心力、激发内在潜能、优化组织生态、提升管理效能的一种战略性、人本化领导实践。它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而是自下而上、多元共创、内化于心的价值共识和未来图景。

我认为,一个真正有效的年级愿景具备四个特征。一是凝聚人心,为师生提供共同奋斗的意义感和方向感,超越个体差异;二是激发动力,将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点燃主动发展的热情;三是构建认同,在共创共享中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奠定“精神纽带”的情感基石;四是引领行动,年级愿景成为管理决策、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尺度和目标导向。

因此,“愿景管理”是年级管理升华为“精神纽带”不可或缺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引擎。

愿景共绘:从多元诉求到精神契约

愿景管理的本质是“教育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年级组突破传统管理中“行政主导”的话语垄断,创设对话机制,确保师生家长的声音被系统听见。

从起始年级开始,班主任带领学生制作班级文化视频,内容涉及班级愿景、班级标志、行动口号等,选取教室、宿舍等场所的活动镜头展示。这是一个深度互动、凝练升华的创造性过程。过程中班主任深度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

在此基础上,我们联合师生、家长等代表开展“美好高中生活”讨论,明确三大核心诉求——学生层面:渴望“有温度的班级、能发挥的舞台、可选择的未来”;教师层面:期待“专业成长有路径、育人实践有指导、职业价值有认同”;家长层面:希望“成长过程可参与、教育质量可感知、家校沟通可信赖”。

年级组并非简单汇总意见,而是反复研讨、论证,深入挖掘其背后共通的核心价值追求,最终淬炼出具有高度包容性、感召力和教育意蕴的年级核心愿景内涵:“尊重个性、激发潜能、共生共长。”

其中,“尊重个性”是基础。它直接回应了学生对“温度”与“舞台”的渴望,契合教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满足了家长对孩子“独特价值被看见和珍视”的期待。它意味着承认差异、包容多样,为每个生命提供适宜的土壤。“激发潜能”是动力。它指向学生“未来选择”的无限可能,是教师实现“专业价值”的内在动力,也是家长对“教育质量”的核心期盼。它要求我们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唤醒并赋能每一个生命的内在力量。“共生共长”是生态。它深刻体现了教育作为生命互动的本质,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在良性互动中相互启发、彼此成就、共同发展。这是构建持久、坚韧“精神纽带”的核心动力机制。

提炼升华的过程就是形成“精神契约”的过程。它将分散的个体诉求跃升为集体共享的“精神标识”。共同愿景不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源于集体心声、指向共同未来、具有情感约束力和行动指导性的“精神契约”。

愿景落地:成为可感可知的精神纽带

愿景的生命力在于行动,在于融入日常。我们精心设计了“愿景落地三部曲”和核心实践载体,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象、可操作、能体验的实践,使其真正成为联结师生的“精神纽带”。

愿景落地三部曲是什么?

一是符号化,内化于心,深化认同。如举办班徽班旗创意设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团队深入研讨本班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它与年级愿景如何具体联结,如何用视觉符号(班徽)和集体图腾(班旗)精准表达……这一过程充满思辨、讨论、协商、共识。在反复打磨中,“尊重个性、激发潜能、共生共长”的内涵被一次次解读、内化,最终诞生的班徽班旗不仅是班级的标志,而且是集体精神的外显和共同承诺的象征,悬挂在教室醒目处,时刻提醒着共同的归属与追求。这是愿景内化于心的关键一步,是精神纽带的视觉冲击点。

二是仪式化,情感联结,强化归属。如举办成人礼·徽章设计活动。在标志生命成长关键节点的成人礼上,我们创新性地将年级愿景融入仪式。学生亲手设计并制作象征成长、责任与荣光的“成人徽章”。设计说明需要阐述:这枚徽章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整个设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如何体现你对“尊重个性、激发潜能、共生共长”的理解与承诺?这一神圣的仪式将抽象的成人意识、公民责任和对集体愿景的承诺,转化为触手可及、承载情感的文化符号和强烈的集体记忆。佩戴上徽章的那一刻,个体与集体、责任与愿景实现了深刻的情感联结,极大地强化了身份认同和共同体归属感。

三是可视化,榜样引领,持续激励。如建设年级文化墙。在教学楼核心区域,三个年级分别设置“年级文化墙”。其核心板块是动态更新的“愿景践行榜”。这里拒绝冰冷的分数排名,而是聚焦展示师生在日常中体现“尊重、激发、共生”的鲜活故事,捕捉课堂深度思考、活动全心投入、同伴真诚互助的感人画面,体现潜能激发和创新思维的关键成果,展现克服困难、突破自我的成长足迹……文化墙成为无声却强大的精神导师,它让无形的愿景在可视化、真实的榜样力量中流淌、传递。师生每日经过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目标的锚定。

我们将“学为中心”班集体建设作为实现愿景的核心实践载体。这不仅指组织形式,更是“尊重、激发、共生”在班级层面的具体化、场景化。“学为中心”的班集体以学习力培育为核心使命,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主体性,学生是班级学习的设计者、管理者和评价者。二是共生性,师生、生生通过学习纽带形成“互促共生”的美好关系。三是情境性,学习渗透于班级生活全场景,如“图书角”既是阅读空间,也是“学科阅读挑战赛”的赛场;教室墙面是“思维导图”“学习成果”“问题解决墙”的展示平台,成为流动的学习资源库和思维碰撞场;班级日志、晨会分享、主题班会都是探讨学习方法、分享成长感悟、解决共性问题的情境。年级组发动班主任积极参与“学为中心”班集体建设的讨论和实践,通过自主自治体系构建、个性化成长支持到多维共同体的创建等措施,突出学生的自主发展、协同发展和班级的文化浸润,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质变。

当然,强调集体愿景绝非忽视或压抑个体。尤其高一新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我们设计了“自我认知·融入愿景”系列视觉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四个创意项目进行深度自我探索。如“我的坐标——星座设计”:用星座图形式定位自己的兴趣方向、优势领域,“我的姓名——字体设计”:通过艺术化设计姓名,表达对自我个性特质的理解,“我的性格——色彩设计”:选择代表自己性格特质和情绪风格的颜色及组合,“我的理想——明信片设计”:绘制一张寄给未来的明信片,描绘自己的目标与憧憬。活动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认识自我,更要引导学生思考:“我的独特个性、内在潜能和未来理想,如何在‘尊重个性、激发潜能、共生共长’的年级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学生在创作说明中需要阐述这种联结。个体的生命叙事自然、艺术地编织进集体愿景的宏大图景之中,它无声地宣告:集体愿景由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并为其实现提供沃土。这使个体成长与集体发展深度交融,精神纽带因个体的独特性而更加丰富多彩、坚韧有力。

年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于构建一个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愿景共绘”正是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是编织温暖而坚韧的精神纽带的起点与核心。它源于对每一个生命诉求的真诚倾听,成于对共同价值的智慧凝练,活在融入日常的生动实践。年级组在愿景管理中真正升华为一个有灵魂、有温度、有力量的生命成长共同体,为每一位成员提供最深沉的滋养和最坚实的支撑。这正是愿景管理塑造年级管理新生态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6版

版名:教育家·实践

作者:刘宏业

相关知识

编织年级管理的精神纽带
这场手工编织作品大赛迎来十周年!冠军花落谁家?
伊春市友好区妇联组织开展“传承指尖技艺 编织美好生活”手工编织讲座
编织纸花篮
玫瑰花朵数的含义(探寻玫瑰花朵数与情感的纽带)
花娃的花环制作:编织自然之美的花环
总684期① | ​​ 苗族花带——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和纽带 | 作者:钟运军、石真义 / 摄影:刘大兴
以萱草为主角的花语传说故事(以萱草为纽带)
弘扬公益精神 净化社会生态
茉莉花年级作文【精编】

网址: 编织年级管理的精神纽带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1397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校园文化建设经验谈:校园景观建设
下一篇: “五月花”创始人或将不再是吉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