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第二节 礼仪习俗

第二节 礼仪习俗

婚姻 旧时有童养媳、纳妾、典妾等,婚姻多为父母包办。程序有说亲、踏亲(相亲)、定亲纳聘、迎娶、回门等,与省内各地无大差异。结婚仪式称拜堂。民国后期,城镇有行“文明婚礼”者,家长主婚,缙绅证婚,司仪唱礼,以鞠躬代跪拜。20世纪50年代初贯彻《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婚姻,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或由旁人介绍相识,父母同意,去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并作健康检查。婚礼崇简,新娘由女伴相陪步行至男家,散发糖果香烟等,略设家宴。60~70年代,大多由男方用自行车队迎接,宴席酬宾,分赠袋装喜糖红蛋,无其他礼仪。80年代后,彩礼高价,置办铺张,轿车迎亲,婚宴靡费。纳聘订婚仍在通行。集体婚礼,政府提倡,响应者不多。旅游结婚者亦不多,较时兴的是蜜月旅游。

“洞房经(歌)”为婚礼中因仪式而传唱,最突出特点是对歌。先由司仪边唱仪式歌边完成婚礼过程,再吃“洞房菜”和闹洞房,由唱“洞房经”等大量对歌完成。有拜父母亲、八仙开锁、开门、摆十三花、抱龙灯等40多项仪式。这种特色婚礼,今很少流行。

生育 旧时生育风险大,禁忌多。孕妇忌进庙宇祠堂,忌动刀斧,忌剥鸡蛋、桂圆等食品,忌烧菜时翻炒,忌杀鸡,忌见猴、虎等不常见动物和丑陋人物,忌糊窗户纸等等,意在防止难产、流产。产后忌风吹,忌生冷,忌外人进入产房。产前要“送过水面”,由娘家在新妇怀孕时送麦面(或米面)、鸡蛋、虾皮、鱼鲞等,给孕妇改善营养。婴儿出生后,亲朋贺喜,主人家请吃“长寿面”。娘家送豆腐皮、鱼鲞、虾皮、红糖、鸡蛋等食品和婴儿衣裤等,称望月里或送月里,亲友也有送礼者。产妇要吃大量红糖、姜汁。生下长子要办喜庆酒席,称落地酒或生儿酒。婴儿满月后才可抱出产房,颈挂五彩长命线。满一周岁叫对周或够周,要烧“对周面”,连同猪肉送到娘家,娘家制作雪团、包子、米糕等回赠,称对周果,婿家以此分赠亲友邻居。娘家同时送婴儿衣服等,称对周衣。婴儿一二岁后,母亲带孩子去娘家,要用墨或烟煤把孩子的额头点黑,在路上避免“闲神野鬼”侵扰,谚称“榻榻乌,望外婆”。

政府提倡新法接生,分娩多入医院,生育禁忌大多消除。望月里及满月、对周仍在。

生辰 俗谚“富做寿,穷做亲”。富户逢十“做寿”,30岁一次,40岁因四与死谐音而忌停,以后每隔10岁做一次寿。做寿时,早一个月向亲友发请贴,早3天布置寿堂。做寿者坐在寿堂正中的八仙椅,受子孙跪拜,受拜后发红包,称子孙钱。第二天,朋友、下属甚至上司来贺,客到时乐队奏乐,设寿宴招待(此类礼仪已消失)。一般仅由儿女设家宴、送礼品庆贺,并向邻居送寿面。新中国成立后,寿庆改革从简,长辈50岁后逢十生日,家属聚宴,下辈馈送人参、补酒等礼品。80年代后,亲友赠送蛋糕、燃吹蜡烛之风渐行。部分乡镇为老年人集体庆寿,当地领导到会祝贺,企业单位送生日蛋糕等礼品,为亲友生日在电台点播歌曲、戏曲,或送鲜花以示庆贺之风趋盛。儿童、青少年学生每年做生日,设宴招待亲友同学,并盛行生日蛋糕,分切时齐唱《生日歌》。

丧葬 俗称白事。旧时丧葬礼仪繁琐,送终、移铺、入殓、吊丧、出殡、安葬、做七(回煞)、小祥(周年祭)、大祥(二周年祭)等丧事,大体与各地相类。死于外地者,尸体不得入村,须先在村外搭棚停放,称丧厂。死后即下葬者称热葬,先暂厝而后葬者称冷葬。渔民海上失事,尸不能还,僧道至海滩招魂,称招魂葬。扎草人火化入瓮而后埋葬者,称草灰葬。天台县西乡寒石山一带,旧时有置棺岩穴以葬者,50年代后已无此殊俗。

治丧仪式,70~80年代,出殡时部分地区兴行用民乐队或西洋乐队送葬,而引路魂幡、寿牌、寿锣、丧服等仍继续沿用,营坟一度靡费。1983年,临海市首先建立火葬场,在城关镇推行火葬,1999年各县(市、区)建成殡仪馆,习俗变革,贴讣告或在当地报纸刊登讣告以通告亲友,在殡仪馆开追悼会或告别仪式以代替设祭。臂缠黑纱、胸戴白纸花以代丧服,亲友送花圈、花篮以代挽联,乡镇建设公墓以供安放骨灰。

造屋 旧时造屋,奠基、起土要请阴阳先生拣日子、祭土神,或请道士念咒。垫磉、拼木、上梁时要礼待土木工匠,避免工匠“做煞”,造成房主不利。上梁时,工匠大讲吉利话,唱上《上梁歌》,梁间挂红布、房柱贴红联,大放鞭炮,抛掷五色果、小馒头、小木榔头,众人哄捡,以示彩发。完工时以礼包、衣料、裤料、布腰带等谢土木工匠。迁居时,亲朋送菜肴酒食,称望进住。此类习俗部分已淡化,上梁挂红布、贴红联、放鞭炮、礼待工匠、望进住等仍通行。

相关知识

第二节 礼仪插花的基本类型及制作技巧
送花礼仪习俗和禁忌
论述花语与礼仪用花习俗
花卉栽培与礼仪花卉的制作和应用
花卉礼仪
鲜花礼仪文化:透过花卉礼仪传递礼物者的心意
欧美国家送花习俗
中国节日送花礼仪,各个节日送花的礼仪
礼仪花卉的起源
日本国家送花的习俗

网址: 第二节 礼仪习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198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民风民俗——跳花节
下一篇: 送花需要注意那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