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蚜虫饲养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蚜虫室内饲养的方法。
背景技术:
:蚜虫,属同翅目,蚜科,全国农作物产区均有分布,常见种类有麦蚜、菜蚜、果树蚜虫等。蚜虫不仅严重危害麦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还危害甘蓝、萝卜、大豆、芹菜、苹果、桃、梨、山楂等多种蔬果。蚜虫规范化饲养的实现是开展蚜虫各种生态、生理生化研究(如,环境适应性及响应的生态机制研究、抗药性测定与机理研究、农作物-蚜虫-天敌互作关系研究、蚜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保障。观察与掌握解蚜虫发育、存活、寿命与繁殖等情况,是揭示蚜虫在不同生态环境下核心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依据,也是阐明蚜虫环境响应机制的关键。为此,需要创造一个相对独立(免受天敌干扰、防治逃逸、减少误伤)、与外界环境条件接近、食物供应充足稳定、快速准确直接观察的试验装置。现有的蚜虫饲养装置或者饲养方法是:将普通滤纸剪成直径大约为9cm的圆片,平铺在直径9cm的玻璃或塑料培养皿中,加入6-8ml清水,将清水浸24h后的种子均匀的平铺在培养皿中,每皿大约150粒种子,早晚各往培养皿中加入3-4ml清水,1周后可1天加1次清水。一般,在25℃条件下,第2天种子出芽;第4天即可接虫大约4天后种子出芽后即可接虫。将接虫后麦苗或蔬菜苗,放入四周为100目尼龙纱网的养虫笼中,阻止外界昆虫的进入饲养。并将养虫笼放置在养虫室内饲养,养虫室内为恒温20℃左右,湿度为50%-70%,光照为17h∶7h(日光灯)。而这种饲养方法具有如下缺陷:长时间清水浸苗,苗子易缺乏营养,营养状况易改变较大。清水浸苗,水份容易快速挥发,苗子易失水皱缩,保鲜难。蚜虫从苗子跌落至苗子根部的水中后易溺死。频繁加水易造成养虫笼内湿度发生较大变化,不利于蚜虫生长。频繁加水造成费工费时。频繁加水时,需要不断移动或打开养虫笼,这样易造成蚜虫机械伤害,也易使蚜虫逃逸。观察与记录蚜虫种群生长情况时,不易近距离快速准确的观察。此种方法,需要将玻璃或塑料培养皿放置于拖板上进行移动,这样不利于搬动与操作。此种方法,小麦或蔬菜种子需要用量较多、玻璃或塑料培养皿较贵,总体成本较高。此种方法,玻璃或塑料培养皿跌落后,整体装置易碎或造成大面积划痕,而且蚜虫容易逃逸。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蚜虫饲养装置存在的缺陷,与现有蚜虫饲养方法中蚜虫当代与继代存活率低、装置不易操作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蚜虫室内饲养的方法。本发明由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蚜虫室内饲养的方法,在蚜虫饲养装置中插接作物新鲜叶片饲养蚜虫,所述蚜虫人工饲养装置包括两端开口的圆柱形透明饲养管,饲养管一端设圆柱形植物生长块,另一端安设圆柱形海绵封口层;所述植物生长块内设营养层,植物生长块顶部中心布设一字型或丰字型植物插口,植物插口内插接作物叶片;所述营养层的植物营养液成分为:磷酸二氢铵0.15g/l、磷酸二氢钠0.2g/l、硝酸钾0.2g/l、硝酸钙0.350g/l、硫酸镁0.2g/l、硼酸0.01g/l、硫酸锌0.0006g/l、硫酸镁0.28g/l、硫酸铜0.0006g/l、硫酸亚铁0.03g/l、钼酸钠0.025g/l、硫酸锰0.0006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铁0.02g/l、腐殖酸0.500g/l。具体饲养方法为:将饲养管一端的海绵封口层取出,将蚜虫接入饲养管中的作物新鲜叶片上;将海绵封口层插入饲养管内;接有蚜虫的饲养装置置于人工气候箱内,海绵封口层朝上、植物生长块朝下放置;人工气候箱内白天8:00-20:00温度为25℃,夜间温度20:00-次日8:00温度为19℃,湿度为50-70%,光周期为l16:d8;7-8天更换作物新鲜叶片,同时加入植物营养液;更换作物新鲜叶片时,取新的插接有作物新鲜叶片的植物生长块,再将植物生长块浸入植物营养液中,至营养液停止滴落为止;用新的植物生长块置换掉海绵封口层;然后倒置饲养装置;1-2天后蚜虫自动移至作物新鲜叶片后,将原先插有旧作物叶片的植物生长块取出,更换为新的海绵封口层即可。所述蚜虫饲养装置为单头蚜虫饲养装置,所述饲养管为有机透明塑料管,管长为7-9cm,管体内径为1.5-2cm;所述植物生长块为高2cm,直径2-2.5cm的海绵块,植物生长块顶部中心布设一字型植物插口,植物插口深0.4-0.6cm,长1.5-1.8cm,植物插口内安设1株2.8-3.2cm的作物新鲜叶片;所述海绵封口层高为2cm,直径2-2.5cm。所述蚜虫饲养装置为蚜虫种群饲养装置,所述饲养管为有机透明塑料管,管长为20-22cm,管体内径为5.3-5.8cm;所述植物生长块为高3.3-3.8cm,直径6.0-6.5cm的海绵块,植物生长块顶部中心布设一道长插口,长插口上垂直间隔布设三道短插口,形成丰字型植物插口,植物插口深0.4-0.6cm,植物插口的长插口长为3.8-4.2cm,短插口长为2.8-3.2cm,植物插口内安设20-30株10-16cm的作物新鲜叶片;所述海绵封口层高为3.3-3.8cm,直径6.0-6.5cm。所述蚜虫室内饲养为单头蚜虫,饲养管内接入单头蚜虫置于人工气候箱内培养,7-8天更换作物新鲜叶片。所述蚜虫室内饲养为蚜虫种群,饲养管内接入蚜虫种群置于人工气候箱内培养,7-8天更换作物新鲜叶片。本发明所述蚜虫饲养装置一端设置的植物生长块内设营养层,营养层内浸润植物营养液,不仅确保了管内作物新鲜叶片生长营养充足,而且确保了管内作物新鲜叶片有较长时间的鲜嫩度与较好的生长情况。本发明根据蚜虫食用作物叶片的生长所需,配制植物营养液,提供了作物叶片所需的氮、磷、硫、钾、钙、镁等大量元素,同时也补充了作物叶片所需要的硼、铁、锰、铜、锌、钼等微量元素,同时也提供了有机营养物质,使得作物叶片能够有效保持较长时间的鲜嫩度,防止了作物叶片的过早枯萎或者变黄,确保了作物叶片的生长情况,也保证了蚜虫食物的供应,进而保证了蚜虫发育、存活、寿命与繁殖的营养供给充足。因此,此装置不仅可以延长作物叶片的更换时间,同时也促进了若蚜的发育,延长了成蚜的寿命,提高了成蚜的繁殖量,相应的降低了若蚜的死亡率。有机透明塑料管两端用圆柱形海绵封口,使管内外的湿度、温度等基本一致,不会产生管内温湿度的较大变化,确保管内蚜虫生长环境相对独立,免受天敌干扰、防治逃逸、减少误伤,温湿度与外界环境接近。有机透明塑料管两端用圆柱形海绵封口,其中底部海绵插接作物新鲜叶片,作物新鲜叶片上接种蚜虫。两端海绵不仅具有吸水保水提供作物叶片成长与密闭环境的作用,而且防止频繁加水或装置不慎跌落造成的蚜虫逃逸或非自然死亡现象,避免了管内蚜虫逃逸或非正常死亡。饲养管主体为有机透明塑料管构成,整体装置透明、小巧、易于寻找蚜虫。可以从管外近距离直接观察麦蚜的生长、存活与繁殖情况,特别是能清晰的观察与记录新生蚜虫的数量,便于观察与记录蚜虫生长与繁殖情况。7-8天更换一次新鲜作物叶片,同时补充植物营养液即可。蚜虫所需作物叶片供应充足稳定、节约操作次数与工作量。整个装置耐用不易碎,可以重复使用。从1-2米高的地方掉在地上可完好无损,管体内蚜虫也不会逃逸或死亡,耐用性高。整个装置轻便,利于搬运、单手操作。制作成本低,安全、方便、快捷。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中波动温度进行蚜虫的饲养,可以连续的饲养单头蚜虫或者蚜虫种群,实验显示可以连续饲养24代左右,且继代存活率能够达到90%以上,比现有饲养蚜虫的方法提高了10%,产仔率也能够提高10-20%。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单头蚜虫的饲养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所述蚜虫种群人工饲养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饲养管;2-植物生长块;3-海绵封口层;4-营养层;5-植物插口;6-作物新鲜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一种蚜虫室内饲养的方法,在蚜虫饲养装置中插接作物新鲜叶片饲养蚜虫,所述蚜虫饲养装置包括两端开口的圆柱形透明饲养管1,饲养管1一端设圆柱形植物生长块2,另一端安设圆柱形海绵封口层3;所述植物生长块2内设营养层4,植物生长块2顶部中心布设一字型或丰字型植物插口5,植物插口5内插接作物叶片6;所述营养层的植物营养液成分为:磷酸二氢铵0.15g/l、磷酸二氢钠0.2g/l、硝酸钾0.2g/l、硝酸钙0.350g/l、硫酸镁0.2g/l、硼酸0.01g/l、硫酸锌0.0006g/l、硫酸镁0.28g/l、硫酸铜0.0006g/l、硫酸亚铁0.03g/l、钼酸钠0.025g/l、硫酸锰0.0006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铁0.02g/l、腐殖酸0.500g/l。实施例1:所述蚜虫饲养装置为单头蚜虫饲养装置,所述饲养管1为有机透明塑料管,管长为7-9cm,管体内径为1.5-2cm;所述植物生长块2为高2cm,直径2-2.5cm的海绵块,植物生长块2顶部中心布设一字型植物插口5,植物插口5深0.4-0.6cm,长1.5-1.8cm,植物插口内安设1株2.8-3.2cm的作物新鲜叶片;所述海绵封口层高为2cm,直径2-2.5cm。制作过程为:先用小刀将有机透明塑料管截成长为7-9cm的小型短管;用剪刀将圆柱形白色海绵块剪短成小块;用小刀将海绵小块顶部中心位置,划一道缺口;将中心缺口处插入作物新鲜叶片;将插有作物叶片的海绵块插入有机透明塑料管底端,再用另一块海绵插入有机透明塑料管顶端;将有机透明塑料管底端置于植物营养液内,使底部海绵充分吸收营养液,直至营养液不再滴落为止。具体饲养方法为:左手手掌执蚜虫饲养装置;右手拿细毛笔将单头蚜虫从饲养笼内取出;左手大拇指与食指将饲养管一端的海绵封口层取出,右手迅速将单头蚜虫接入饲养管中的作物新鲜叶片上;左手大拇指与食指迅速将海绵封口层插入饲养管内;接有蚜虫的饲养装置置于人工气候箱内,海绵封口层朝上、植物生长块朝下放置;人工气候箱内白天8:00-20:00温度为25℃,夜间温度20:00-次日8:00温度为19℃,湿度为50-70%,光周期为l16:d8;7-8天更换作物新鲜叶片,同时加入植物营养液;更换作物新鲜叶片时,取新的插接有作物新鲜叶片的植物生长块,再将植物生长块浸入植物营养液中,至营养液停止滴落为止;用新的植物生长块置换掉海绵封口层;然后倒置饲养装置;1-2天后蚜虫自动移至作物新鲜叶片后,将原先插有旧作物叶片的植物生长块取出,更换为新的海绵封口层即可。使用此装置,不仅用于单头蚜虫试验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而且便于快捷的直接的近距离观察蚜虫的生长、存活、寿命与繁殖等核心生命活动。整个装置总重(底端海绵吸水后)约4.42g,是玻璃或塑料培养皿(底端铺滤纸且润湿)总重的1/5。实施例2:所述蚜虫饲养装置为蚜虫种群饲养装置,所述饲养管1为有机透明塑料管,管长为20-22cm,管体内径为5.3-5.8cm;所述植物生长块2为高3.3-3.8cm,直径6.0-6.5cm的海绵块,植物生长块2顶部中心布设一道长插口,长插口上垂直间隔布设三道短插口,形成丰字型植物插口5,植物插口深0.4-0.6cm,植物插口的长插口长为3.8-4.2cm,短插口长为2.8-3.2cm,植物插口内安设20-30株10-16cm的作物新鲜叶片;所述海绵封口层高为3.3-3.8cm,直径6.0-6.5cm。制作过程为:先用小刀将有机透明塑料管截成短管;用剪刀将圆柱形白色海绵块剪短成小块;小刀将海绵小块顶部中心位置,开“丰”字的缺口;缺口处插入20-30片作物新鲜叶片;将插有作物叶片的海绵块插入有机透明塑料管底端,用另一块海绵插入有机透明塑料管顶端;将有机透明塑料管底端置于植物营养液内,使底部海绵充分吸收营养液,直至营养液不再滴落为止。具体饲养方法为:左手手掌执蚜虫饲养装置;右手用细毛笔将蚜虫逐个从饲养笼内取出;左手大拇指与食指将饲养管一端的海绵封口层取出,右手迅速将蚜虫逐个接入饲养管中的作物新鲜叶片上;左手大拇指与食指迅速将海绵封口层插入饲养管内;接有蚜虫种群的饲养装置置于人工气候箱内,海绵封口层朝上、植物生长块朝下放置;人工气候箱内白天8:00-20:00温度为25℃,夜间温度20:00-次日8:00温度为19℃,湿度为50-70%,光周期为l16:d8;7-8天更换作物新鲜叶片,同时加入植物营养液;更换作物新鲜叶片时,取新的插接有作物新鲜叶片的植物生长块,再将植物生长块浸入植物营养液中,至营养液停止滴落为止;用新的植物生长块置换掉海绵封口层;然后倒置饲养装置;1-2天后蚜虫自动移至作物新鲜叶片后,将原先插有旧作物叶片的植物生长块取出,更换为新的海绵封口层即可。实验例1: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与
背景技术:
中提到的现有的采用滤纸铺在培养皿中的饲养方法饲养麦长管蚜,比较两种饲养方法下若虫发育历期与死亡率、成蚜寿命、成蚜产仔率、生殖数量、以及种群增长情况。实验方法:将各30头出生6小时内1龄麦长管蚜若虫,分别按照本发明所述方法和现有饲养方法进行饲养。饲养1代后,比较两种饲养方法下若虫发育历期与死亡率、成蚜寿命、成蚜产仔率、生殖数量、以及种群增长情况。实验结果:结果见表1、表2、表3,结果显示,本发明所述方法明显延长了成蚜寿命,提高了成蚜产仔率和生殖数量;同时降低了若蚜死亡率,避免了蚜虫的逃逸;缩短了种群倍增时间,明显提高了种群的净增值率。经实验验证,本发明可以连续饲养蚜虫。从2015年6月起,使用本发明已经连续饲养24代左右,继代存活率达到90%以上,比原有方法提高10%左右。存活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发明大大降低了蚜虫的逃逸数量和非正常死亡数量。产仔率能提高10-20%左右。表1:不同饲养方法下麦长管蚜若虫发育、成虫寿命与生殖情况表2不同饲养方法下麦长管蚜若虫死亡情况分析表3不同饲养方法下麦长管蚜种群增长情况净增值率(r0)世代时间(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种群倍增时间本发明方法26.7312.110.271.312.56现有方法19.2711.280.231.302.64实验例2: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中采用植物营养液与
背景技术:
中提到现有的采用清水培养麦叶,比较两种培养方法下麦叶的生长情况。实验方法:将各30片生长高度(5cm左右)、鲜嫩程度(嫩绿色)基本一致的小麦叶片,分别按照本发明所述方法和现有方法进行培养。比较麦叶后续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方法中采用植物营养液培养麦叶,能够长时间(7天左右)确保麦叶的较好的生长情况,同时也保证小麦蚜虫所需充足的营养。根据蚜虫食用植物小麦叶片的生长所需,配制植物营养液,提供了小麦叶片所需的氮、磷、硫、钾、钙、镁等大量元素,同时也补充了小麦叶片所需要的硼、铁、锰、铜、锌、钼等微量元素,同时也提供了有机营养物质,使得小麦叶片能够有效保持较长时间的鲜嫩度,防止了小麦叶片的过早枯萎或者变黄,确保了小麦叶片较好的生长情况,也保证了蚜虫食物的供应,进而保证了蚜虫发育、存活、繁殖与寿命的营养供给充足。因此,此方法不仅可以延长小麦叶片的更换时间,同时也促进了若蚜的发育,延长了成蚜寿命,提高了成蚜的生殖量,相应的降低了若蚜的死亡率。表4不同培养方法下麦苗长势情况当前第1页12
相关知识
一种蚜虫室内饲养的方法与流程
一种玉米蚜虫的饲养方法与流程
一种蚜虫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
利用活体玉米植株人工饲养繁殖玉米蚜的方法与流程
一种西花蓟马室内饲养方法
一种蚜虫的防控方法与流程
一种适用于北方地区的花蓟马室内饲养方法
一种东亚小花蝽的饲养方法
一种海岛小花蝽的替代饲料及小花蝽规模化连代饲养方法
一种豇豆荚螟幼虫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网址: 一种蚜虫室内饲养的方法与流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47151.html
上一篇: 一种山银花生态种植方法与流程 |
下一篇: 棉花伏蚜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