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为香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为香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谢江辉(右一)与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科研人员在尼日利亚香蕉园交流抗枯萎病杂交育种技术。 资料图

香蕉,是世界上约5亿人赖以为生的主食。我国是全球第二大香蕉生产国,香蕉产量占全国热作产业总产量的30%以上。这背后,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香蕉体系”)作为产业的“护航者”和“先锋队”,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从抗枯萎病新品种创制,到枯萎病的综合防控,再到优质高效轻简化生产技术的研发,香蕉体系依托科技创新,为我国香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更助力农民增收,为推动热区乡村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香蕉枯萎病防控取得突破,支撑产业全面复苏

近日,在海南省儋州市香蕉种植户李广文的基地里,800多亩“宝岛蕉”已经采收完毕。看着一串串健康饱满的香蕉装车运走,李广文感到十分踏实。他直言,种蕉16年来,“宝岛蕉”是他遇到的最为理想的香蕉抗病品种。

李广文说的“病”,是指香蕉枯萎病,可导致香蕉减产20%以上,严重的田块甚至绝收。该病自1874年首次报告以来,至今仍未完全解决,是香蕉产业“卡脖子”的世界难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蕉枯萎病在我国迅速蔓延。由于缺乏有效防控技术,加之主栽品种普遍易感,我国香蕉种植面积急剧减少。以海南这一重要产区为例,当地种植面积从最高峰的97万亩一度降至不足30万亩。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成为香蕉体系科研人员防控香蕉枯萎病的主攻方向之一。

“抗病品种最大的优势就是抗病。”香蕉体系首席科学家谢江辉介绍,经过多年持续攻关,香蕉体系先后选育出“宝岛蕉”“桂蕉9号”“中蕉8号”“中热1号”等优质高产抗枯萎病品种。

在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上,香蕉体系创建了以抗病品种应用为核心、病原菌快速检测为指导、土壤调理为基础、有益微生物添加为补充、少耕免耕栽培为配套的“五位一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农业行业标准《香蕉枯萎病防治技术规范》。

“十四五”期间,广西美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香蕉体系的指导帮助下,开展以“宝岛蕉”和“中热1号”抗枯萎病品种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综合防控和重病蕉园原地改造复种工作。公司总经理青钟说:“以前重病蕉园复种至少要轮作两年,现在在专家指导下,只需半年就可轮作,枯萎病的发病率从原来的26.8%以上降到5%以下,亩产也从不足2400公斤提升到3200公斤。公司不仅走出了经营困难、亏损的局面,年销售收入还增加了约1200万元。”

谢江辉介绍,随着抗病品种和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我国香蕉产业呈现明显复苏势头,全国香蕉种植面积去年已恢复至467万亩,单产也由“十三五”时期的每亩2658公斤提升到每亩2831公斤,有力推动了我国香蕉产业回暖和热区乡村振兴。

新品种创制与轻简化栽培并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香蕉市场上香牙蕉“一家独大”,占比一度高达九成。粉蕉、皇帝蕉、红香蕉等特色小型品种面积有限,香蕉产业品种结构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十四五”期间,香蕉体系持续开展特色蕉品种资源的收集、精准评价和新品种创制,首次解析了香蕉异源三倍体AAB和TT基因组,挖掘到抗枯萎病的基因资源,获得了一批抗病、抗寒且品质优良的突变材料,先后育成了“美食蕉1号”“金粉1号”“海贡蕉”“红龙蕉1号”等特色品种。如今,粉蕉、皇帝蕉、大蕉和红香蕉等品种规模化种植逐步展开,产业格局也在悄然改变——特色蕉面积从2015年的10%提高到2024年的22%,多元化的供给让市场焕发出新的活力。

不仅香蕉更好吃、耐看,栽培方式也在悄然升级。香蕉体系集成了肥料结构调整、有机/无机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吊运、索(轨)道采运4项绿色轻简化关键技术,把原本高成本、重体力的生产流程,变得既绿色高效,又轻松省力。

李广文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基地已全部采用“一带双管”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施肥作业,不仅施肥比以前更轻松了,肥料成本也降了不少。“过去一株要花15~18元的肥料钱,当中近70%成本是化肥。现在我们通过降低化肥使用量、增加液体微生物菌肥使用,可以把成本控制在12元以下,肥料成本至少节省了20%。”此外,无人机飞防作业也让田间管理更高效,“工人只要按下开关,几分钟就能完成大面积精准喷洒,一个人管40亩没问题!”

采收环节同样在发生变革。过去香蕉要靠人力肩挑背扛,既辛苦又容易损伤果实。如今,索(轨)道运输取而代之。“挂上滑轮,轻轻一拉,香蕉就能运到加工厂。”李广文说,“果实擦伤少了,优质果率能提高20%以上,节本增效可达四成。”

今年7月,由香蕉体系果园生产机械化岗位研发的香蕉运输车也在海南儋州基地投入试验应用。它结合园区道路特点和果串吊挂特性设计,采用滑轨多点悬挂结构,实现香蕉整串挂运,避免果实堆叠挤压。紧凑车身、灵活转向,使其能在田埂和丘陵果园自由穿行。该设备进一步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作业效率,尤其适用于产地分散的采收场景,为蕉园运输提供了新选择。

开展国际合作,引领全球香蕉产业技术创新

香蕉体系的科技成果不但解决了我国香蕉枯萎病防控、抗病品种缺失、品种知识产权空白等重大难题,也为全球香蕉枯萎病防控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谢江辉表示:“从过去依赖国外资源,到如今把抗病品种、防控技术、生防产品输出到世界,中国香蕉科技力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十四五”期间,香蕉体系团队先后建成“一带一路”国际香蕉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厄瓜多尔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平台、澜湄国家香蕉研究联合实验室等合作平台,承担“中国—FAO—斯里兰卡南南合作”“澜湄国家香蕉产业合作与技术示范培训”等援外项目。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香蕉体系向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出口种苗5100万株,在老挝、柬埔寨建立标准示范园1.5万亩,辐射推广70多万亩,培训来自泰国、厄瓜多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等78个国家的近千名技术人员。海南福地、广西金穗等国内香蕉企业,也借助体系力量走向海外市场。

在老挝,一场跨国合作的故事正在展开。今年3月,香蕉体系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科学家李敬阳研究员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访问团,走进广西耀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在老挝的香蕉园。

耀正农业是当地领先的香蕉龙头企业,现有种植面积约9000亩,然而,香蕉枯萎病的持续侵扰,洪涝灾害和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的冲击,都让这家中资企业的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带着问题,访问团与企业高层和技术团队针对抗病品种选育、枯萎病综合防控、应对气候变化的防控策略以及中国香蕉产业国际化发展等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

“公司一直致力于寻找有效应对枯萎病威胁的方法,访问团专家们带来的信息让我看到了新的合作可能。我们不仅希望引进中国的抗病品种,也希望在管理模式和国际化发展上展开深入合作。”耀正农业公司总经理唐耀说。

“我们的目标不是单纯输出一项技术,而是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成长,助力全球香蕉产业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李敬阳表示。

香蕉体系的科技力量,正推动我国从香蕉种质资源的“引进国”,逐渐向品种、产品和技术的“输出国”转变。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中国经验正成为破解全球香蕉产业世界性难题的重要参照,其背后承载的,是对全球减贫解饥的现实贡献,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回应。

【责任编辑:杨霄霄】

相关知识

新华网:中国(凌源)花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汇聚八方智慧 共谋产业发展
《广东省香蕉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瓶颈及对策 》
广东省香蕉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瓶颈及对策
中国(凌源)花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汇聚八方智慧 共谋产业发展
中国香蕉产业七大问题剖析,国产香蕉该何去何从?
智慧农业赋能大樱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河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办
2024芮城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办
以科技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护航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推广荔枝质量安全新技术新模式

网址: 为香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4949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闻香识桂花,这份桂花分类的小技巧
下一篇: Nature子刊:气候变化可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