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12年死磕到底!上海妈妈为罕见病女儿

12年死磕到底!上海妈妈为罕见病女儿

2025年国际天使综合征日那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报告厅里坐满了人。

几百个家庭带着他们的“天使”患儿从全国各地赶来,这些孩子脸上大多挂着相似的微笑,一种没有常规情绪意义的、天使综合征特有的表情。

十二年前,当医生说出“Angelman”这个词时,张雪不会想到,自己为女儿寻医的路,会走成一条联结千个家庭、贯通中美医学力量的突围之路。

这种罕见的神经发育疾病至今没有特效药,但张雪和她身后的群体证明,哪怕希望微弱如星,也能聚成燎原之火。

2012年上海的婴幼儿筛查,12个月大的畅雨被查出发育迟缓,接下来一个月,张雪抱着孩子几乎天天泡在复旦儿科医院。

为了让医生不受前序诊断干扰,她每次都用全新的病历本自费挂号,得到的结论却始终是“发育落后,建议康复”。

直到三个月后挂上神经内科主任王艺的号,她才第一次听到“天使综合征”这个名字。

命运的转机藏在一次偶然的会诊里,王艺邀请了美国杜克大学的遗传学家姜永辉,这位参与过天使综合征致病基因发现的科学家,恰好来中国参会。



2013年的会诊室里,姜永辉围着畅雨观察了一个小时,科普了疾病的来龙去脉。

一个月后,基因检测报告确诊:畅雨属于最常见的基因缺失类型,恰好是当时复旦儿科新实验室能检测的唯一类型。

确诊后张雪上网搜索,全网只有美国明星科林・法瑞尔的孩子患同种病的零星信息,她开始在贴吧、微博疯狂发帖,留下所有联系方式,“就想找到同类”。

三个月后,3个家庭联系上她,2013年10月天津的第一次聚会,四个家长围着桌子分享孩子的症状,张雪发现,很多孩子要等到三四岁才能确诊,能找到懂行的医生比登天还难。



她想起王艺诊室亮到深夜的灯光,这位专家常看到晚上10点,助理们蹲在走廊吃盒饭,张雪开始“刷脸”求医,从问疫苗接种细节到分享其他患者情况。

当她提出请王艺给更多患儿看看时,这位忙碌的主任一口答应,2014年3月,15个家庭挤在小会议室里,来的医生比家长还多,姜永辉特意调整行程赶来科普。

这场义诊后来变成每年的盛会,会场从会议室扩到报告厅,时长从半天延到两天,2025年的年会上,张雪要在不同诊楼间照应十几个科室的会诊。



“中国一年能累积100个患者,这在美国可能要30年”,姜永辉的感慨,道出了张雪创造的奇迹。

2016年“天使综合征之家”注册时,她已联系上数百个家庭;到2025年,入群家庭超过1500个,这些数据成了科研的基石。

2015年,张雪记住了姜永辉的一句话:“中国孩子症状和国外不太一样”,她找到王艺提议建立专病队列,用核磁影像研究疾病特征。

启动那天是5月20日,张雪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王艺的学生杜晓南和扫描师每天下班后加班,有时忙到凌晨两三点,周末和节假日从不间断。



做核磁需要孩子深度镇静,家长们就严格执行“剥夺睡眠”方案:前一晚只睡4小时,白天在外耗体力,下午禁食。

有家庭从几千公里外自费赶来,孩子反复无法入睡,家长却坚持“再试一次”。

一年时间,他们收集了150个病例数据,建成全球最大的天使综合征影像数据库,这些深夜积累的数据,让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有了话语权。

2018年,在已知患者仅几百人时,张雪和王艺推动设立了全国唯一的专科门诊。



2025年,MDT多学科门诊进一步升级,连外地医院都能通过远程会诊接入复旦儿科的资源,有次当地医院不敢相信,迟迟不肯给联系方式。

王艺成了最坚实的后盾,出差时会主动告知张雪:“我在哪座城市,可安排义诊。”

她把这个案例带到各种学术场合,而张雪总能用最直接的方式沟通:“今天两件事,一是什么,二是什么。”

2023年,她们发起的自然病史研究收集了64648份问卷,近百个家庭坚持四百天无间断打卡,医生们说,这在罕见病研究中难以想象。



张雪带着畅雨做了八年全职康复,每天清晨六点多,她开车20多公里赶康复课,上海雾霾最严重那天,别人都请假,她照常出现。

“天使”不愿被触碰,康复师苏杨就由张雪抱着孩子做动作,训练安坐时,从数三个数开始,动一下就从头计时,最后畅雨能静坐半小时以上,四年康复,畅雨从不会爬到能走路,再到自己穿袜子、上厕所。

但现实总有刺痛时刻,有人冲进咖啡店问“孩子是唐氏还是脑瘫”,有人看到畅雨微笑说“这哑巴真可怜”,张雪从不退让,“凭什么不理?我就要怼回去。”

她曾把孩子藏起来,直到看了一部纪录片:“别人能支持孩子的选择,我为什么不能坦然面对孩子的病?”她在朋友圈分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告诉群友“没必要躲躲藏藏”。



曾经不敢告知父母的家长,开始在年会上让孩子出现在宣传册上,赖金花从忐忑参会到带娃拍宣传片,她说:“第一次觉得没什么好藏的。”

药物研发是更漫长的等待,全球23种在研新药中13种由美国FAST基金会资助,而国内家庭因康复费用和全职照护,难以承担研发捐款。

但王艺总说“药快出来了”,这句话张雪听了十二年,却依然叮嘱医生们:“一定要告诉家长快了,相信比不相信强,不能药出来时,他们已经放弃了。”

2025年的年会上,家长们最关心的还是这个问题,姜永辉团队的基因编辑项目已进入临床前阶段,王艺的“临门一脚”预言,成了支撑大家的信念。



如今的张雪依然是那个在年会现场奔忙的“老大”,1500个家庭跟着她的脚步前行。

从自费挂号的焦虑母亲,到推动科研的患者领袖,她用十二年证明:罕见病的突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当畅雨安静地喝着自己兑的糖水,当义诊从会议室扩成报告厅,当深夜的核磁数据照亮研究之路,这些微小的坚持正在聚成改变的力量。

相关知识

12年死磕到底!上海妈妈为罕见病女儿
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
被罕见病击中的孩子和家庭
世界罕见病日
白百合母女罕见同框,妈妈穿花朵紧身衣出镜,女儿遗传妈妈好气质
世界罕见病日 点亮“小蓝花” 助力儿童罕见病公益
与线虫“死磕” 为现代农业护航
花木兰替父从军12年,没被其他男兵发现女儿身,原来她是这个兵种
妈妈送女儿什么花合适?
女儿送妈妈什么花好

网址: 12年死磕到底!上海妈妈为罕见病女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5406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感染性疾病:早期症状识别
下一篇: 义诊预告丨9月22日,阿尔茨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