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新农人”兴农记⑧丨让传统农业开出“科技之花”,这位“梅二代”真牛!

“新农人”兴农记⑧丨让传统农业开出“科技之花”,这位“梅二代”真牛!

小满过后,生机盎然的田野里,风景独好的山地间透露着丰收的喜悦。这些欣喜的变化背后离不开“新农人”的努力,他们勇于尝试、敢于拼搏,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来自海游街道松门村的“梅二代”陈海豹,便是其中一员,他利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在山野间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

5月23日清晨,记者步入三门县松门杨梅专业合作社,一个个圆润鲜亮的杨梅经果农之手装入打包盒,完成装车出货。“这两日都忙着打包,这批货主要是送往杭州、湖北、广州等地,价格都在150元/斤左右。”合作社负责人陈海豹边挑拣着杨梅边介绍。

“80后”陈海豹是本地的杨梅种植大户,同时也是一名“梅二代”。从父辈那代便已经开始种植杨梅,从小他便跟随着父亲扎在田地里,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时候还在松门村种植桐子梅,家里也就三四亩地。”回忆起往昔陈海豹陷入了思考。如今,他将父辈经营的三四亩种植面积扩增至300多亩,全年产量提升至20万斤。

杨梅产业的加速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搭乘“科技快车”。把时间拉回到2019年,当时陈海豹的杨梅基地还处于露天种植模式,产量低,品质不佳。意识到自家产业的不足,陈海豹开始他的“学习充电之旅”。兰溪作为中国杨梅之乡,栽培历史悠久,产出的杨梅果大核小,甜酸适口,紫黑乌亮,成为了他“充电”的第一站。“当时去参观学习,了解到他们运用了大棚栽培技术,产量是我们的好几倍,质量也好,很是心动。”陈海豹说。

一颗科技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2019年尝试大棚促成栽培;2021年,改建“单膜”为“双膜”覆盖杨梅大棚8亩,并增加数字化智能温控系统等;2022年,比普通杨梅大棚栽培提早上市10至15天,商品果率提高;2022年,杨梅产量12万斤,年产值680万元;2023年继续扩建“双膜”大棚20亩,杨梅产量20万斤,年产值720万元......

“科技赋能”带来一串串数字的变化,也托起了他的“致富梦”。当记者问起他当时是否有过犹豫,毕竟要走数字化种植这条路,前期资金、精力要付出很多,他摸着头笑着给出了答案:“要做就做好,不做就算了。”

当科技化、智能化种植驶入“快车道”后,他又开始“耕耘”自身。在县农业农村局的牵线下,他前往省农科院“进修”,最终荣获浙江农艺师学院2023届在职研修生“优秀结业生”称号。“现在技术更迭得很快,我也不能落下步伐,不然终究会被时代淘汰的。”陈海豹表示。

从最初的“走出去”,到现在的“引进来”,一面荣誉墙见证了这位新农人的探索精神和辛苦付出。谈起未来,他也有自己的见解:“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首先是延伸产业链,开发杨梅衍生品,比如杨梅汁、杨梅干等,让杨梅从季节性水果成为全年性的产业。其次要拓展销路,发展‘杨梅+直播’销售模式,提高我们的知名度和产量。”

图文:蒋玢熠

编辑:包定波

校对:叶丽琴

责编:陈玲玲

监制:陈赛亚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您想看到“掌上三门”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掌上三门”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下“赞”和“在看”,给小编一些鼓励。

原标题:《“新农人”兴农记⑧丨让传统农业开出“科技之花”,这位“梅二代”真牛!》

相关知识

“新农人”兴农记①丨让传统农业开出“智慧之花”,这位“70后”真牛!
传统农业开出“智慧之花” 湖南蓝山这位“70后”真牛!
硕士当花匠,“花样”不一般丨新农人 兴农计
遵义桐梓:挖掘乡村致富能手 让新农人成“兴农人”
身边的花博丨90后“海归”来崇当“花匠”,成为“新农人”
蓝山:传统农业开出“智慧之花”
牛!凤凰这位“巾帼新农人”把花“种”上央视!
兴文这位“新农人”,你认识吗?
新农人奏响田野创业曲
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万亩良田里筑起“亚洲羽衣甘蓝第一仓”

网址: “新农人”兴农记⑧丨让传统农业开出“科技之花”,这位“梅二代”真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5624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始兴县杨梅现代农业产业园简介
下一篇: 生态种植路 科技来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