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赣鄱大地农民的丰收掠影

赣鄱大地农民的丰收掠影

  金秋赣鄱,田野正盛放着希望。丰收图景里,跃动着农民新生活的脉动: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镇南洲村樟树荟番茄产业示范园内,各个品种的小番茄果实圆润、色彩鲜艳;在永丰县佐龙乡的千亩甜柿园里,王小剑看着缀满枝头的“致富果”,盘算着即将销往全国的订单;宁都县对坊乡的山林中,谢声福团队电商直播的火爆,让“飞不出”深山的黄鸡插上“云翅膀”,飞向全国各地的餐桌;而在赣州市南康区朱坊乡的稻田旁,曾获钢琴金奖的青年刘蓊泽,正用无人机和智能农机精准谱写他的“智慧农业曲”;九江市柴桑区黄洞村党总支书记刘章顺,则响亮喊出“今年冲刺650万元”的集体经济新目标。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从深闺难出到畅销全国,赣鄱大地上的农民们,正用创新实干拥抱时代机遇,唱响一曲曲产业兴、腰包鼓、日子甜的乡村振兴“新生活”交响乐。

  文/图 张祖珍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游静 何柳斌 李巧 陈杰

  南昌市东湖区陶勇春:

  智慧番茄“种出”致富新路

  ◎南昌市东湖区新闻宣传导师 游静

  9月23日,一批特殊的“新成员”——2万株番茄嫁接苗从山东运抵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镇南洲村樟树荟番茄产业示范园,正式在此“安家”落户。12名村民俯身大棚中,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幼苗栽入土壤。汗珠从他们额间滑落,脸上却洋溢着期盼丰收的笑容。

大棚里,色彩鲜艳的小番茄挂满枝头。

  眼前的这片土地,在两个月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成排两米多高的番茄株上,挂满了千禧小红串、黄蜜、青蜜和草莓小番茄等多个品种,果实圆润、色彩缤纷。首批小番茄总产量高达8万公斤,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采摘,日均客流量超过百人。江西融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郭茂福信心满满地表示:“第二批小番茄产量有望突破9万公斤,预计11月底进入采摘期。”

  据悉,江西融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扬子洲镇南洲村、新村村流转了约100亩土地,打造集生态高效、低碳环保、农光互补于一体的文旅产业园。园区内的智慧大屏实时显示着大棚里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等数据,宛如为这片土地装上了“智慧大脑”。郭茂福介绍:“这些数据让番茄‘会说话’——土壤过湿提示控水,环境过干则启动水肥一体化系统。科技种植不仅提升了番茄品质,更实现了精准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推动这一现代化农业项目落地的正是扬子洲本地人陶勇春,他是江西融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企业家,在外创业20年后毅然返乡,看到乡亲们仍延续传统种植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于是,他带领团队远赴山东、云南等地取经,引入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并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农户规模化种植。“我们正推动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让扬子洲的优质资源真正发挥价值。”陶勇春告诉记者。

  小小番茄已然成为扬子洲的“致富果”。据悉,示范园今年5月销售额约50万元,带动40余户村民就业,助农增收约15万元。陶勇春说:“未来3年,我们将以果蔬产业强镇为目标,扩大示范园规模,培育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民就业创收,成为全省现代农业一个示范窗口。”

  永丰县王小剑:

  投身种植业 日子甜蜜蜜

  ◎永丰县新闻宣传导师 何柳斌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走进永丰县佐龙乡浪田村千亩太秋甜柿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枝繁叶茂,一颗颗个大饱满、色泽黄绿的果实缀满枝头。基地负责人王小剑笑着说:“再过一周左右,就可以采摘柿子了。今年挂果柿子超800亩,预计产量将有20多万斤。”

丰收在即,王小剑开心地展示果园里的太秋甜柿。

  王小剑是土生土长的永丰人,此前在外做生意,小有成就后回乡干起了种植业。他说,家乡山好水好,要把优质项目引进来,带领村民一起发展。

  如今,整个果园面积超千亩,是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太秋甜柿种植基地,主要种植的是太秋甜柿。该品种耐旱,抗病虫能力强,适合在南方丘陵山地生长。与传统的柿子相比,太秋甜柿口感清甜、肉质松脆,鲜果摘下来直接可以吃。

  基地充分借用“外脑”,邀请权威机构对种植、管护等进行指导,在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滴灌设施、施用有机肥、果实套袋等技术措施,提高产量和品质。王小剑说,太秋甜柿吃起来有苹果的脆、梨子的水分、哈密瓜的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目前,基地与大型经销商签订了订单合同,产品将销往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单价约25元/斤。

  浪田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基地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吸收村集体资金入股、流转村小组集体山地和吸收周边村民务工,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带动周边约50人就业,已发放务工工资60余万元。去年,基地给村集体增收4万余元,今年预计将超过6万元。王小剑信心满满地表示,随着挂果的柿子树越来越多,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甜蜜。

  宁都县谢声福:

  插上电商“翅膀”“山鸡”销往全国

  ◎宁都县新闻宣传导师 张祖珍

  “老铁们快看,这是我们宁都黄鸡,山林散养,肉质鲜嫩得很!”初秋时节,走进宁都县对坊乡半迳村宁都县鑫龙食品有限公司的黄鸡养殖基地,漫山遍野的黄鸡在林间飞奔,活力十足。在鸡舍旁,该公司的电商工作人员王紫晴正在用手机直播。镜头前,她熟练地展示着金羽黄爪的特色黄鸡,订单提醒音不断在后台响起。指尖轻点间,这些曾藏于深山的“土山鸡”,如今插上电商“翅膀”飞向了全国人民的餐桌。“3个月左右的时间,通过电商直播已经在线上卖出了6万单,销售金额超600万元。”宁都县鑫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声福开心地称,得益于线上平台的“数字丰收”,公司今年的黄鸡销售额,有望突破2亿元,将创下历史新高。

宁都黄鸡如今“飞”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过去,“靠天吃饭”是宁都黄鸡养殖户的真实写照。“黄鸡‘飞不出’宁都!”谢声福坦言,优质的黄鸡只能挤在宁都本地市场低价竞争,利润微薄,丰产不增收的问题长期难解。转机源于宁都县对农业数字化的强力布局,开设电商培训班。谢声福抓住机遇,组织公司员工系统学习直播带货、线上运营知识。“从没想过宁都黄鸡也能在网上卖爆!”谢声福兴奋地展示后台数据:依托抖音等平台,日均销往北上广深等省外城市的订单就达数百单,最远的卖到了辽宁,零售价较传统渠道提升30%以上。“从5月下旬到现在,我们在线上卖出了6万单,销售额突破600万元,这些都是新的增量。”谢声福表示,目前,宁都全县24个乡镇联结规模养殖户3160户,产业就业人员2万余人,宁都黄鸡年出栏1亿羽以上,总产值达35亿元。

  赣州市南康区刘蓊泽:

  钢琴青年变身新农人

  ◎赣州市南康区新闻宣传导师 李巧

  稻香弥漫的烘干房里,26岁的刘蓊泽指尖划过控制面板,娴熟地设定着烘干参数。这名曾演奏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钢琴金奖得主,如今正在南康区朱坊乡荷田村谱写属于自己的田园乐章。

刘蓊泽在仔细察看田里的秧苗。

  2019年,怀揣音乐梦想的刘蓊泽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当年聚光灯下的荣耀时刻仍历历在目——在上海青少年钢琴大赛湖南赛区斩获金奖。然而,这名本可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的年轻人,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父亲创办的赣州南康区洪基农林专业合作社的新生力量。

  “当时我对种田是‘一窍不通’,只能抓紧时间学习。”刘蓊泽说,面对完全陌生的农业领域,自己只能从零开始,学习育秧技术,钻研移栽要领,掌握大田管理窍门。为弥补专业知识短板,他还专程赴南昌系统学习“稻油”轮作模式,精量播种技术,甚至对农药化肥配比都反复推敲。2023年,他进入江西农业大学“头雁”项目稻米产业培训班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升。

  现在,刘蓊泽管理的600亩农田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运作。金色稻浪中,无人机精准施撒底肥,插秧机在田间划出整齐的绿色诗行。收获季节,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新收的稻谷直接送入烘干房处理。他感慨道:“传统方式收割百亩水稻至少需要30名劳力花20天才行,现在只要8个人操作4台收割机1天就能完成。”

  从琴键到田垄,从舞台到烘干房,刘蓊泽的转型之路正是新时代农村青年的生动写照。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乡村振兴的青春乐章。

  九江市柴桑区刘章顺:

  “咱村今年要冲650万元”

  ◎九江市柴桑区新闻宣传导师 陈杰

  “今年,我们要全力冲刺650万元!”九江市柴桑区涌泉乡黄洞村党总支书记刘章顺信心满满地说。区里的丰收节拉开帷幕,他一边张罗展销事宜,一边提出了村集体经济的新目标。展厅内,粮油、水果、干菜等农产品琳琅满目,丰收的喜悦挂在村民的脸上。

黄洞村通过销售各种特色农产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从2018年的“空壳村”到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40万元,带动2万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刘章顺写下了“一个人带活一个村”的生动故事。2019年,在外经商的刘章顺受家乡邀请毅然返村。“当年靠乡亲们资助我完成学业,如今是我回报家乡的时候。”他放弃在深圳的高薪工作,2020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上任之初,村子面临班子老化、能力薄弱、负债数十万元的困境。刘章顺首先从队伍建设破题,引进5名年轻后备力量,亲自传授群众工作和产业发展经验。2020年,村集体成立了“强村公司”——泰邦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设立大棚、玉米、水稻等7个事业部,聘请致富带头人担任事业部经理,推动集约化、规模化种植。

  产业强了,周边村也纷纷来“取经”。刘章顺牵头联合7个村党组织成立九江众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12家企业、大户签订代销协议,统一销售葡萄、水蜜桃、茶油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举办花朝节、灯光季、乡村篮球赛等活动,带动农产品销售额为300余万元,各村集体增收超35万元。

  近两年,村党总支专门拿出33万元用于村民大病医保和门诊报销,开办“爱心托管班”和“老年食堂”,75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村民看小病不出村,孩子有处去,真正实现了“家门口挣钱、家门口养老、家门口顾小”。“小病不出村,挣钱在家门口,这日子真带劲!”村民刘义笑着说。

  如今的黄洞村,产业兴旺、民生幸福,不仅摘掉了“空壳村”帽子,更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聚力的共富新路。站在丰收的季节回望,刘章顺带领村民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希望;收获的不仅是产值,更是民心。

相关知识

赣鄱大地农民的丰收掠影
大江时评:让“创新花”在赣鄱大地结出更多“发展果”
【春日里的中国】春到赣鄱大地 田园万象“耕”新
“金色赣鄱”江西彩车荣获华美奖 15日起南昌展出
春满赣鄱花正红—招商银行南昌分行以赤忱之心服务江西20年
赣鄱巾帼创之乡村振兴篇丨钟添花:小辣椒“种”出红火日子
赣江观澜:赣鄱大地绽芳华 江西“赏花经济”何以破圈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行走赣鄱探文脉 青春实践传薪火
“星火科普耀赣鄱,科教融合育花朵”活动走进江西芦溪
江西上栗:“德润赣鄱·红土地上好村晚”燃动山乡

网址: 赣鄱大地农民的丰收掠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6672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水果黄瓜品种推荐
下一篇: 棉花黄、枯萎病品种(材料)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