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天津北方网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绒花技艺跨越千年,流传至今。文化中国行,我们带您认识一位绒花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看他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之花。
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又称“宫花”,最早是皇室贡品,到清末时流传到民间。制作时,是把蚕丝染色、做成彩线,用细铜丝卷成绒条,随后按照需要的花样儿,盘绕成喜字、聚宝盆等造型。尚永森是这项市级非遗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一朵绒花,从蚕丝原料到绣绒成品,前后要经过选丝、浸泡、分绺、搓条等30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颜色漂亮,又有吉祥、祝福之意,所以直到今天,结婚时新娘头戴的“龙凤呈祥”,亲人女眷戴的“喜字”,依然是许多天津人结婚的必备品。
把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好,并且不断创新,2022年,尚永森尝试用机器代替部分手工制作环节,提高了产出绒条的效率,每年的绒花产量从1万多提高到2万朵。
结合市场需求,他还定制出绒花耳饰、胸针、手链等,与时下流行的汉服、旗袍搭配,将非遗技艺与国潮文化融合,让更多人喜欢上这朵“非遗之花”。(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相关知识
报名|二十四节气文创坊【谷雨】——“指尖生花”非遗绒花手作体验
浅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南京非遗文化项目绒花为例
绒花开不败,但愿春常在:非遗绒花手工活动顺利开展
南京绒花走进国际舞台 非遗文化融合当代生活
当簪花成“网红”,别错过非遗的文化内核|文化中国行
绒花、云锦、兔子灯……非遗手工艺品红红火火“出圈”
戏剧影视视角下的非遗工艺——以绒花的美学特征与创新发展为例
永不凋谢之花 ——中国非遗文化之绒花扭扭棒花束
商丘“簪娘”让非遗绒花成为时尚单品
扬州绒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路径探索
网址: 文化中国行:非遗绒花 指尖绕出中式浪漫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7319.html
上一篇: 安徽:75幅画作,致75次“表白 |
下一篇: 一种牡丹花标本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