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1、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摘 要:液体菌种的应用是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本研究以金针菇21作为供试菌株,通过摇瓶培养,比较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对液体菌种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玉米粉为最佳碳源,麸皮为最佳氮源;通过正交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摇床转速150 r/min、装液量60 ml(三角瓶,250 ml容量)、接种量12%(v/v)、培养温度22时所得液体菌种质量最优,菌丝干质量达1.821 5 g/100 ml。栽培试验结果显示,菌龄5 d的液体菌种最适合栽培应用,栽培周期比使用固体菌种短,产量也高约5.8%。 关键词: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培养条件;

2、优化 中图分类号:s646.1+5 文献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一种优质食用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1,以及朴菇素(flammutn)、蒜菇素、金针菇原素(flamn)等功能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力、促进智力发育、护肝等作用2,早已成为人们熟知的保健食品。随着技术的革新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金针菇生产方式已由传统作坊式、季节性生产,向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方式转变3。作为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接种便利、菌丝分散性好、萌发点多、生长快、成品率高等优点,液体菌种的应用已成为食用菌菌种及规模化、工厂化

3、生产的发展趋势4。本研究采用液体摇瓶培养,对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期为金针菇栽培技术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金针菇21,购自华中农业大学菌种实验中心。 1.2 培养基 碳源筛选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蛋白胨1%,kh2po4 0.1%,mgso4 0.05%,维生素b1 1 mg/l) 中,分别加入2%的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玉米粉4种碳源,121126灭菌20 min,冷却备用。 氮源筛选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葡萄糖2%,kh2po4 0.1%,mgso4 0.05%,维生素b1 1 mg/l) 中,分别加入2%的蛋白胨、酵母膏、麸皮

4、3种氮源,灭菌,备用。 培养条件优化培养基 玉米粉2%、麸皮1%、酵母粉0.5%、葡萄糖1%、kh2po4 0.1%、mgso4 0.05%、caco3 0.2%、维生素b1 1 mg/l。 固体菌种培养基 小麦98%、白糖1%、石膏1%。小麦在清水中浸泡68 h,吸足水分,然后煮熟(不开粒),捞出沥干水,加入石膏粉、白糖拌匀,分装瓶中,灭菌,备用。 栽培培养基 棉籽壳培养基(干料):棉籽壳78%、麸皮20%、蔗糖1%、caco3 1%,加水搅拌至含水量60%,装袋(每袋折合干料300 g),灭菌,冷却待用。 1.3 菌种活化 菌种斜面接种到pda平板,25恒温培养8 d,备用。 1.4 碳源

5、、氮源的筛选 每种不同培养基设置3个重复,用直径0.2 cm的打孔器在活化的菌种平板上打孔,摇瓶容量250 ml,装液量70 ml,接活化菌种5块,25静置24 h后,150 r/min摇瓶培养5 d,观察菌丝球形态,测定菌丝体生物量。 1.5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取50 ml摇匀的培养液,过滤收集菌丝,蒸馏水洗涤至水变清后,将菌丝球置于恒重过的定性滤纸之上,于干燥箱60烘至恒重后称量5。 1.6 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优化 一级种子的制备 将pda活化的菌种经打孔后接种到液体培养基,恒温25,150 r/min条件下培养2 d,作为种子备用。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三角瓶容量250 ml,接种上述种

6、子液进行摇瓶发酵,根据已有报道57,以摇床转速、装液量、接种量及培养温度为4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详见表1,共培养 5 d,以菌丝体生物量为考察指标,进行培养条件优化,获得最佳摇瓶发酵培养条件。 1.7 最佳接种菌龄的确定 发酵培养基在最优条件下制备液体菌种,菌龄分别设4、5、6 d三组,经轻微绞碎后,接种到棉籽壳培养基,每组20袋,观察菌丝长满所耗的时间及菌丝的生长状况。 1.8 固体菌种的制备 将活化好的pda菌种平板接种到麦粒菌种培养基,在25、相对湿度75%左右条件下培养至满袋后,继续培养1周,待用。 1.9 出菇试验 分别将固体和液体菌种(菌龄5 d)接种10 g(或

7、10 ml)到棉籽壳培养基中,各50袋,24、相对湿度75%左右条件下培养至满袋,继续1周后转入1314菇房,相对湿度85%90%,出菇两茬8,记录长满、现蕾时间及鲜菇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生物学效率(%)=子实体鲜质量/培养基干质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金针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以不同碳源进行金针菇液体培养均能收获菌丝,但所得菌丝干质量差异较大(表2)。葡萄糖和蔗糖产生的菌丝体较少,分别只有1.136 2和 1.051 1 g/100 ml,而天然性的碳源玉米粉和可溶性淀粉产生的菌丝体干质量较大,最多达1.630 5 g/100 ml,菌丝球的形态也较优。分析原因可能是

8、天然成分中含有有利于菌丝生长的生长因子,而葡萄糖可能具有碳代谢抑制效应,形成反馈抑制作用,不利于碳源的吸收与利用。 2.2 不同氮源对金针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种氮源中,nh4no3组获得的菌丝干质量最少,只有0.631 2 g/100 ml,说明nh4no3被真菌菌丝利用得很少,在栽培过程中添加nh4no3的意义也不大;蛋白胨作为一种半人工氮源,促进金针菇生长的作用表现一般;麸皮组中菌丝的得率最高,达1.531 9 g/100 ml,菌丝球的形态也最好,这与现实应用中常以麸皮作为辅助材料是一致的(表3)。 2.3 摇瓶培养条件的优化 正交试验结果 对转速、装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4因素3水平

9、的正交设计试验优化结果见表4。极差分析表明,adcb,说明摇床转速对液体菌种的菌体生长影响最大,其次为培养温度,再次为种子液的接种量,装液量对菌丝得率的影响最小。 理论最优的培养条件为a2b2c3d2,即摇床转速150 r/min、装液量60 ml、接种量12%、培养温度22。 验证性试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正交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按上述最优培养条件进行验证试验,3次重复,肉眼观察发现菌丝球大小较均匀,浓度高,密度较大,经测定所得菌丝干质量为1.821 5 g/100 ml。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进行菌种液体培养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说明正交试验结果是可信的。 2.4 液体菌种的应用 最佳菌龄的

10、确定 分别将经过4、5、6 d发酵的液体菌种接种到棉籽壳培养基上后,满袋天数分别为27、25、28 d,其中发酵5 d的菌种满袋所需时间最短,菌丝健壮,长势旺。 出菇试验结果 栽培试验中2种不同菌种接种的菌袋出菇过程的相关记录见表5。液体菌种栽培袋长满时间要比固体菌种提早9 d,头潮菇采收早7 d,二潮菇早9 d,总产量约高出5.8%。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不同碳源和氮源进行筛选,发现以玉米粉为碳源、麸皮为氮源制备金针菇21菌株液态菌种的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发现当摇床转速150 r/min、装液量60 ml(三角瓶,250 ml容量)、接种量12%、培养温度22时所得液体

11、菌种质量最优,菌丝干质量达1.821 5 g/100 ml。该条件下生产的液体菌种在出菇试验后发现菌丝的生长时间、出菇时间都相应提前,有效地缩短了生产周期,并且产量有所提高。 碳源和氮源是食用菌最主要的营养物质,它们几乎参与细胞代谢一切的过程。金针菇能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范围很广9,通常复合型的优于单一型的,有机态优于无机态。本试验筛选的结果显示,较好的碳氮源分别是玉米粉和麸皮。除了碳、氮源等主要营养元素外,包括无机盐、生长因子等其他营养成分对金针菇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不少研究者作了很多工作5,9。不同菌株特异性不同,所以在营养需求上略有差异,有必要从实验室研究10和栽培实践7,11两方面

12、协同深入。 液体菌种的培养条件中温度是相对较为敏感的因素,有研究者发现25是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最适培养温度6,11,本试验发现最适温度为22,与黄仁术5的结果一致。本试验优化后的最优转速与陈力力等6和闫长伟等7的结果略有差异,极差分析显示,转速对菌种的影响最大,分析原因可能是正交设计的转速差距较大造成的。摇瓶培养过程中,较高转速通常会导致菌丝球过于紧密,限制其生长,从而影响菌丝生物量,相反,转速过低又会影响营养物质的传导和溶氧量,不利于生物量的积累和菌丝活力的保持。目前,生产实践中,多采用发酵罐液体深层发酵,与摇瓶不同的是需要考察螺旋桨11对菌丝的剪切力和通气量10,12等指标,较摇瓶发酵更为精

13、确。 由于出菇试验是小规模袋式栽培,管理过程中参数波动幅度较大13,导致两组试验总体的生物转化率都偏低。另外,摇瓶发酵的液体菌种菌丝活力会略逊于液体深层发酵,使得液体菌种的优势发挥也不充分。所以,出菇试验的结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液体菌种在栽培上有优势,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细致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魏华.金针菇的营养保健作用j.食用菌学报,1995,2(1):59-64. 2 黄年来.中国最有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j.食用菌,2005,27(1):3-4. 3 王泽生.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a./中国菌物产业与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05:7-15. 4 黄毅.食用菌工

14、厂化设施栽培的问题与对策j.食用菌,2003,25(6):2-4. 5 黄仁术.金针菇液体培养营养需求及培养条件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12):89-91. 6 陈力力,刘红,邹正.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制备及栽培试验j.食用菌,2011,33(2):13-14. 7 闫长伟,陈合,陈宜鼎.金针菇液体菌种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3,22(1):35-37. 8 李国元.金针菇的优质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1999(11):40-41. 9 杜世,党阿丽,王凤云.金针菇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及液体发酵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7,24(3):134-137. 10 江玉姬,谢宝贵,黄毅,等.金针菇深层培

相关知识

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培养方法与流程
黄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金针菇液体菌种制作方法及其使用的培养基与流程
一种金针菇液体菌种制作方法及其使用的培养基.pdf
液体菌种栽培金针菇技术
六妹羊肚菌工厂化制备液体菌种繁育条件的优化
液体菌种栽培金针菇技术.doc
一种金针菇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一种基于液体菌种培育的金针菇培养方法与流程
金针菇培养基制作技术揭秘

网址: 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9455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金针菇栽培工艺技术方法及培养基配
下一篇: 培育金针菇的方法是什么,怎样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