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健康科普】预防登革热 小心“花蚊子”

【健康科普】预防登革热 小心“花蚊子”

形态特征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双翅目蚊科伊蚊属昆虫,俗称“花蚊子”,又称“亚洲虎蚊”,起源于东南亚,现已扩散分布到全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白纹伊蚊体态中等,黑白或黑银相间的斑纹是它的经典特征。在我国,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春季养生

生活史及栖息习性

白纹伊蚊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卵、幼虫和蛹都在水中生长发育,成虫离开水生活,也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蚊子。

白纹伊蚊雄蚊不吸血,通常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及花蜜维持营养。白纹伊蚊雌蚊主要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以获取产卵必须的营养,一个生殖营养周期内可多次吸血,以保证卵巢发育。白纹伊蚊雌蚊在室内和户外全天都会叮咬吸血。活动高峰通常出现在早晨日出前1-2小时和傍晚日落前2-3小时,日落前叮咬吸血的活动比日出前更为频繁。

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产卵,光照和气温对产卵都有影响。有研究发现,6-9月是白纹伊蚊产卵的高峰期,温度在25-30 度之间,繁殖能力最强,产卵最多。白纹伊蚊雌蚊吸血后会寻找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

健康危害

“亚洲虎蚊”并非浪得虚名,雌性白纹伊蚊性格非常凶猛,叮咬后皮肤奇痒,叮咬处会出现红肿、皮炎,抓破后比较容易溃疡感染。日常叮咬倒算是比较轻的骚扰,更严重的是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三红”+皮疹。

高热:突发高烧(40℃以上)

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

三红:面红、颈红、胸红

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在我国,“登革热”主要由“患者→白纹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白纹伊蚊叮咬后,病毒在白纹伊蚊体内繁殖一段时间后,通过叮咬传播给其他人。

减少伊蚊孳生,我们能做什么?

伊蚊喜欢在人类家中和附近栖息。为了减少孳生,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清除孳生场所:

(1)封:封盖水缸、水封下水道砂井或安装防蚊装置、密封有用的器皿。

(2)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3)疏:疏通沟渠、清理岸边淤泥和杂草。

(4)排:排清积水。

(5)清:清除小容器垃圾,以及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编辑:杨晓芳

编审:贾友波丨审核:孟宪刚

相关知识

预防登革热,多提防花蚊子!
预防登革热,夏天需小心“花斑蚊”!
夏日蚊虫多,小心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小心白纹伊蚊
什么是登革热?如何预防登革热?
花蚊子一定是登革热吗
包头市疾控中心预防登革热健康提示
赶走“花蚊子”,远离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您需要注意这些!!!
“花蚊子”来袭,防控登革热需要这类捕蚊器

网址: 【健康科普】预防登革热 小心“花蚊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9805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科普丨中国疾控中心教你如何防控登
下一篇: 贵州旅游攻略7日游最佳方案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