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入侵生物学出版十五年—— 一个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入侵生物学出版十五年—— 一个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生物入侵系列专著,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万方浩研究员牵头组织撰写、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历时十五年。万方浩研究员提出并构建了新型学科——入侵生物学,从理论、技术、方法和管理等方面贯穿于该系列专著,相关研究成果对促进外来农业入侵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和生物健康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生物入侵的问题愈加突出,形势愈加严峻,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生物安全和环境问题。

中国是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已确认的外来入侵生物:640 种,其中农业生态系统约占 50%;国家重点管控物种名录:52种,其中农业入侵种占 78.8%;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逾2000 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占 61.5%

深入了解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行为特征、扩散传播、成灾机制以及掌握有效的防控技术与策略是预防与控制这些入侵物种的关键。

但是,

外来物种具备何种特征才能成功扩张与暴发?

生态系统具备何种结构才能抵御入侵?

……

这些重要的科学问题,远未获得确定的答案。

针对国内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如何构建有效的防控技术体系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防控策略,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自2003年以来,在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基础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我国生物入侵的研究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

生物入侵的研究进展为实施防控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哪些物种是入侵物种、哪些物种具有哪些防控措施,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新的研究队伍中。

因此急需把已经取得研究成果和国际上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本学科研究总体需求进行系统的总结,以为不同层次的人员全面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生物入侵的知识,为入侵生物的防控建立不同层次队伍提供基础。

基于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创新团队经过10余年的努力由国内从事入侵生物的优势团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撰写了入侵生物学系列专著。

这不仅是对已开展研究的综述,同时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明确学科体系和针对不同物种、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了解入侵生物、开展入侵生物的防控、制定入侵生物的管理措施等提供了知识的切入点。

通过系列专著,首次提出并构建了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明确了生物入侵的特点,阐明了入侵生物鉴定、防控、管理等具体内容。既着重于介绍入侵物种传入与成灾的过程与机制、防控技术体系等理论和技术,还着重于这些技术的普及、入侵物种的鉴定、特征等科普信息的内容。

入侵生物学系列专著共10部,

下面就让我们依次认识这十本专著吧……

1

入侵生物学-理论篇:

《入侵生物学》

从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以外来物种入侵的过程为主线,围绕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群形成与扩张、生态适应性与进化以及生态系统响应与控制基础等科学问题,着重阐述入侵生物种群的建立与扩散的生态学过程、入侵物种的抗逆生态学特征与表型可塑性、入侵物种与土著种(包括寄主)间的适应性互作与协同进化、入侵物种与媒介及生态位近似种等的协同入侵效应、入侵物种的化感作用与受体响应、入侵物种的迁移扩散模式与生物地理格局、生境空间格局与群落的可入侵性特征及抵御功能等重要理论。

2

入侵生物学-技术方法篇:

《生物入侵:预警篇》

围绕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的科学问题,主要论述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体系的构建、入侵物种的数据库与信息共享、入侵物种的适生性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入侵物种的检测监测与口岸处理技术;以及不同入侵物种的适生性风险分析和相应控制预案的制定,为控制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

入侵生物学-技术方法篇: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主要介绍外来入侵物种的检测与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跟踪监测体系、国际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技术标准,以及主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检测与野外跟踪监测的技术与方法。

4

入侵生物学-技术方法篇:

《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篇》

主要论述外来入侵物种传统生物防治的理论与最新技术成果,详细介绍传统生物防治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以及对19种主要入侵杂草和昆虫所开展的生物防治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包括:生防作用物的筛选与引进、生物和生态学特性、寄主专一性与生态风险、大规模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应用技术与方法以及控制效能评价等。

5

入侵生物学-管理篇:

《生物入侵:管理篇》

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上入侵物种管理的国际公约、法律法规、紧急预案、发展战略和行动规划;针对我国情况,提出了国家需求与能力建设和优先行动计划方案;系统总结了我国入侵昆虫、入侵植物和入侵植物病原的发生危害现状和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方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生物入侵管理方面的优先行动及其研究进展;通过介绍国际农业恐怖生物,分析我国生物入侵与农业生物恐怖的风险,并提出风险管理对策。

6

入侵生物学-教材篇:

《入侵生物学》

本教材包括入侵生物学概论、外来种的入侵过程、入侵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入侵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可入侵型、生物入侵的预防与控制、生物入侵的管理、重要农林入侵物种共8章内容,重点介绍了生物入侵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预防、控制和管理入侵生物的策略、技术和方法,以及我国33种重要农林入侵物种的入侵生物学和防控技术等。

本书可作为植物保护、生物安全、生态学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开设选修课的教材,并可供植物检疫、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的管理和研究人员参考。

购书链接:

7

入侵生物学-科普篇:

《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

收录了142种重要入侵植物,介绍了它们的学名、英文名、中文异名、形态特征、识别要点、生境及危害、控制措施、中国分布,入侵中国最早记录以及染色体等信息,尤其是以彩图图片说明入侵植物的鉴定要点和危害特征,同时还附有142种入侵植物的种类检索表。

8

入侵生物学-科普篇:

《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动物图鉴》

本书为中国生物入侵系列专著之一。共收录了106种重要的入侵动物,其中昆虫99种,线虫2种,虾1种,螺2种,鱼1种,龟1种。对每种动物,除了提供图片外,还介绍了拉丁学名、分类地位、英文名称、其他中文名、形态特征、寄主(或生境)及危害、生物学特性、在中国的分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入侵中国的最早记录等信息。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是生物安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昆虫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计划于2019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敬请期待!

9

入侵生物学-综合篇:

《中国生物入侵(中英文版)

系统分析了中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发生与发展趋势,介绍了中国最具危害性的20个农林入侵物种的分布与危害以及核心研究问题,剖析了外来有害生物成功入侵的因素,评估了生物入侵对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影响,构架与解析了中国生物入侵基础与应用研究的体系与模式,以典型农林入侵物种(病虫草)为对象,系统地归纳与总结了其入侵机制、扩张与暴发的生态学过程、与本地种的竞争与互作的关系以及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等;从预防预警、检测监测、应急处理、持续防控的技术与方法的角度,系统性总结了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从管理到研究等不同层面,提出了一些应对生物入侵的建议;最后,提出了基础理论与防控技术的创新需求。

10

入侵生物学-综合篇:

《中国生物入侵及其治理—英文

《BiologicalInvasions and its Management in China》2017年5月由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生物入侵研究领域的首部外文专著。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万方浩研究员、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蒋明星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战爱斌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7所大学、科研和管理机构的80多位人员共同编著。全书共34章,分上下两册,共618页。

上册分17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我国外来物种的发生和危害情况、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的研究概况等。第2~6章分别介绍我国不同生态系统即农田、森林、水体、沙漠绿洲和草原、自然保护区中的生物入侵情况。第7章介绍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外来物种阻截和治理中所起的作用。第8~17章分别介绍我国10种重要入侵性昆虫的分布、危害、入侵机理及治理情况,包括烟粉虱、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红棕象甲、水椰八角铁甲、橘小实蝇、苹果蠹蛾和红火蚁。

下册分17章。第18~33章分别介绍我国16种重要外来种的分布、危害、入侵机理及治理情况,包括2种线虫(松材线虫和香蕉穿孔线虫),1种软体动物(福寿螺),1种龟(红耳龟),2种鱼(尼罗罗非鱼和革胡子鲶),8种植物(豚草、紫茎泽兰、薇甘菊、加拿大一枝黄花、黄顶菊、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和互花米草),2种植物病原微生物(大豆疫霉和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第34章为展望。

本专著全面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入侵领域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有关入侵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重要入侵种的预警、检测与监测、阻截与扑灭、可持续控制技术等。

The end

10部著作都在上面了

上述系列专著既考虑了生物入侵的理论问题,又考虑了预防、控制与管理生物入侵的技术与方法;同时,提供了大量的适生性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和生物防治的案例,供生产上所采用或借鉴。系列丛书已成为大专院校和基层科技工作者、教育培训的教材,可称之为生物入侵知识普及与教育的载体。

入侵生物学系列专著的重要意义

一凝练出了入侵生物学的学科体系,明确了有害生物从科学研究、防控技术研发示范到管理和科学普及内容和目标。

外来生物入侵问题涉及面广,管理复杂,预防与控制难度大,其研究有别于传统的植物保护理论和方法,系列丛书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合国家需求和自身的研究经历提出并构建了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明确了中国入侵生物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内容、针对入侵物种所处阶段的4大防控技术体系(预防预警、检测监测、根除扑灭、控制管理)以及开展科学普与公众教育的方式途径等。

它们的出版不仅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的研究,也对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广大从事外来入侵生物管理和研究人员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系列丛书的内容覆盖了外来生物入侵管理的主要关键内容,读者范围广。

外来生物入侵问题涉及面广,管理复杂,预防与控制难度大,其研究有别于传统的植物保护理论和方法,系列丛书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合国家需求和自身的研究经历提出并构建了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明确了中国入侵生物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内容、针对入侵物种所处阶段的4大防控技术体系(预防预警、检测监测、根除扑灭、控制管理)以及开展科学普与公众教育的方式途径等。

三系列丛书语言通俗严谨、内容设计新颖,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增加了生物入侵知识的推广和普及面。

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求,入侵生物学系列采用了专题知识框(BOX)的形式来介绍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典型案例来提高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采用生境照片和实物关键要点放大图片来说明物种危害和识别要点。

万方浩 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入侵生物基因组与监控创新团队双聘研究员

简介

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昆虫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兼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教授,青岛农业大学泰山学者等职;同时出任《生物安全学报》主编,《昆虫学报》副主编,以及《中国农业科学》、《生物多样性》、《环境昆虫学报》、《生态学杂志》等期刊的编委。

长期从事生物入侵与生物防治研究,为我国入侵生物学学科开创者与奠基人。

在国家“973”计划(两期)、支撑/行业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项目的支持下,阐明了入侵生物传入定殖、扩散扩张与暴发成灾的生态过程与机制,构筑了生物入侵“早期预警、检测识别、阻截监控”三道防线,建立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重大入侵生物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体系,有效抑制了重大入侵生物的入侵、扩张和暴发。

针对我国生物入侵研究的特点,开创性地提出了入侵生物学的学科框架与体系,提出入侵生物学研究的范畴与重点,包括入侵生物传入与种群构建、生存与适应、演变与进化、种间互作的生物内在特性,环境响应与系统抵御的外部特征,预防与控制的技术基础等。

编著了从生物入侵理论(《入侵生物学》)到技术、方法(《生物入侵:预警篇》《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篇》)与管理(《生物入侵:管理篇》)的系列专著与教材,创建了我国新型学科——入侵生物学。该学科已作为一个分支学科纳入最新一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植物保护学卷-入侵生物学分卷》和《国家生物安全政策与战略》。上述研究成果对促进外来农业入侵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和生物健康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研究团队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600余篇(SCI源150余篇),编著专著20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和软件著作权16项。

本文转载自“国际生物入侵联盟”公众号(本文原作者:张毅波),部分内容有更改。如了解更多,请联系:lixiuwei@mail.sciencep.com;010-64030046

请您关注我们,或访问“中国生物志库”数据库,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物种知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入侵生物学出版十五年—— 一个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入侵病虫持久型主动防御技术体系与产品研究”项目启动
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学科点
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创办及发展
生物学农艺学学术期刊
生物入侵的研究与几种外来入侵动物.docx
新型植保体系
省重点建设学科生态学“十一五”标志性成果
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科技创新团队.PDF
入侵生物管理与控制

网址: 入侵生物学出版十五年—— 一个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999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防范外来物
下一篇: 树木花草可监测大气污染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