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植物园: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汤欢 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4月
一到夏天,早市花店的门口就摆满了茉莉。雪白的花骨朵缀满枝头,在绿叶的衬托下更觉清新脱俗,让人忍不住想俯下身凑近了闻。第一次见到茉莉是在初中毕业前,一位女同学将几朵花苞捧在手心里递给我,说这就是茉莉,刚从家里阳台上摘下来的。闻到它的香味,我就立刻爱上了它。
1.茉莉从何而来
在亲眼见到茉莉之前,早已从父亲唱过的歌里听过它的大名: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源自清代扬州民间的《鲜花调》,后因为意大利歌剧《图兰朵》而蜚声海外。在众多的版本中,节奏稍慢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常作为中国民歌的代表,出现于各种重要的国事场合。在我印象中,“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的茉莉,就该属于吴侬软语的江南。
但茉莉并非原产我国,文献记载茉莉源自波斯或西国。据《中国植物志》,其原产地是今天的印度,它在古籍文献中又名抹厉、抹利、没利、末丽,皆是从梵文mallikā音译而来。
早在佛教出现之前,印度人就将茉莉等鲜花用线穿起来,戴在头上或者挂在身上作为装饰,人称“华鬘”。佛教兴起后,佛前供花、以花献佛,是礼佛仪式中的重要环节。直到今天,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菲律宾等,仍然会在礼佛仪式中将茉莉花环供奉于佛前。
南宋人已认识到茉莉源自印度且与佛教有关,王十朋《又觅没利花》云:“没利名嘉花亦嘉,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似乎当时寺庙里也多种茉莉。郑域认为茉莉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其《茉莉花》云:“风韵传天竺,随经入汉京。”叶庭珪则说茉莉一名虽然见于佛经,但其传入中国,应该是域外商人的功劳,其诗云“名字惟因佛书见,根苗应逐贾胡来”。看来,关于茉莉的传入方式,自古就有争议。
一般认为茉莉是从印度经海路传入岭南,在此过程中,茉莉也在东南亚扎下根,并成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国花。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街头,常见晒得黝黑的小孩子,提着一大把茉莉花穿成的花串在街头叫卖。茉莉也途经中亚,一路向西传入欧洲和北非,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国家突尼斯尊其为国花,当地的中年男人常将茉莉扎成一束别在耳朵上。在突尼斯,茉莉花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与永恒。
2.茉莉的传入时间
茉莉是何时传入我国的呢?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
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陆贾《南越行纪》曰:“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
陆贾在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刘恒时,分别出使南越。一般据此判断茉莉早在西汉立国之初已传入我国。但无论是《南越行纪》,还是《南方草木状》,其真实性都值得怀疑。
已知最早记载“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的是南宋初期尤袤《遂初堂书目》,此前各家书目中均未著录。大约100年后,该书出现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左圭辑刊的丛书《百川学海》之中,成为《南方草木状》如今通行本的最早刊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已指出,该版本卷首的题署,包括作者官职、时间均与史实不符,书中多种植物并未见于晋以前的文献。据近代著名农史学家缪启愉先生考证:“《南方草木状》并非嵇含之书,而是后人根据类书及其他文献编造的,其时代当在南宋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罗桂环先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南方草木状》是通过采撷唐刘恂《岭表录异》、段公路《北户录》、房千里《投荒杂录》等有关南方方志拼凑而成,其成书当在郑樵《通志》之后。
再来看《南方草木状》引用的《南越行纪》,该书未见于史志著录,亦无传本。清代目录学家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据上述引文将其录入诸子略小说家类,理由是“陆贾两使南越,宜有此作。嵇含生于魏末,距汉未远,所见当得其真”。美国学者劳费尔《中国伊朗编》(1919)就有怀疑:“在陆贾的时代这两种外国植物不可能从海路运到华南;如果陆贾真的写了这段文章,那他心里想的也一定是另外两种植物。”
因此,若要根据《南方草木状》判断茉莉的传入时间,还要打个问号。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卷4“末利”提供了另一条时间线索:“《晋书》都人簪柰花,云为织女带孝是也。则此花入中国久矣。”这句话见于《晋书·后妃传下》,晋成帝时“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柰”一般指苹果,从上下文来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此处的“白花”就是茉莉,不知杨慎何以得知。茉莉是否在晋代或之前就传入我国,尚需要更多的证据。否则,其传入时间就要推迟到唐代。
唐代段公路《北户录》载:“恙弭花、白茉莉花,皆波斯移植夏中。”段公路是唐朝宰相段文昌之孙、段成式之子,唐懿宗(859-873在位)时人,其《北户录》专记岭南地产风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上述文献所载的“恙弭花”,应当就是其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18中提到的野悉蜜。野悉蜜、恙弭花、《南方草木状》中的耶悉茗花,都是茉莉的阿拉伯语名称yās(a)min的音译名,茉莉的英文名Jasmine也由此而来。南汉以后,人们将圆瓣者称为茉莉,尖瓣细瘦者称为素馨。素馨在岭南地区广为种植,与茉莉一样受人喜爱,两者同为木犀科素馨属。
3.花虽香但难养护
茉莉虽然在唐代已传入中国,但唐代文献中关于茉莉的记载极少。在清代类书《广群芳谱》中,“茉莉”一条下几乎都是宋及以后的诗文,可能茉莉在唐代并未普及。
一种解释是说茉莉性不耐寒,极难养护,不适合在北地种植。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提到茉莉时,就说:“经霜雪则多死。”《广群芳谱》关于茉莉的养护方法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如何避寒:“霜时移北房檐下,见日不见霜,大寒移入暖处,围以草荐。”到了十月需入窖,立夏后方可出窖,“总之风气不宜也,金陵易得,每岁购二三本,霜后辄弃之”。可见,茉莉很难养护。
刚工作那年夏天,曾在永定门外早市上买过一盆茉莉。一开始开得很盛,等第一遍花落了,就再未长出新的花苞,到冬天就枯死。现在终于知道那盆茉莉是冻死的,房间的窗户很大,阳台上的暖气并不管用。
茉莉不仅怕寒,还不耐贫。《广群芳谱》介绍茉莉的栽培方法时说得很详细,需“壅以鸡粪”,用烫过猪、鸡、鹅的水,或者淘米水来浇灌,如此则开花不绝。“六月六日,以治鱼水一灌,愈茂。故曰:清兰花,浊茉莉。”
于是,我知道为什么家里的那盆茉莉养得那么好了。父亲在花盆里铺了一层榨油剩下的残渣,那可是上好的肥料。江城多雨的夏天,一场暴雨过后,西天布满火红的云霞。茉莉喝足了浸过肥料的雨水,叶子洗得干干净净,墨绿色的叶片反射出天光。等到暮色升起,四野寂静,茉莉那雪白肥厚的花苞慢慢展开。看到它,闻到花香,妈妈也忍不住说,这花可真香啊!似乎白日的疲惫也得以消散。
家里养的那盆茉莉是常见的重瓣品种,我怀疑那就是《花镜》里说的宝珠茉莉:
一种宝珠茉莉,花似小荷而品最贵,初蕊时如珠,每至暮始放,则香满一室,清丽可人,摘去嫩枝,使之再发,则枝繁花密。
用“宝珠”“小荷花”来形容茉莉,真是贴切又可爱。重瓣茉莉里面有个名叫虎头茉莉的培育品种,花瓣可达50片以上,养护难度很高。
除了常见的自立灌木外,茉莉还有攀缘的品种。《花镜》曰:“木本者出闽、广,干粗茎劲,高仅三四尺;藤本者出江南,弱茎丛生,有长至丈者。”藤本者当是攀缘灌木,据《中国植物志》,高可达3米。
4.薰茶与避暑
由于性不耐寒,茉莉传入我国后,在温暖的南国安了家,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多有种之。北宋陶穀《清异录》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柴荣派遣使者到南汉,接待者送使者茉莉,骄傲地说这花的名字叫小南强。《墨庄漫录》写茉莉,不吝赞美,誉其为闽广地区众花之冠:
闽广多异花,悉清芬郁烈,而末利花为众花之冠。岭外人或云“抹丽”,谓能掩众花也,至暮则尤香。今闽人以陶盎种之,转海而来,浙中人家以为嘉玩。
文中提到福建人用陶盎—一种陶制酒器来种茉莉,很是讲究。19世纪50年代,福建开始盛产茉莉花茶,产品远销全国。这种花茶的香味全靠新鲜的茉莉经过数次窨制而成,窨一遍需几道工艺,次数越多,难度和成本就越高。
茉莉薰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关于茉莉的记载在宋代文献中也突然多了起来,可见茉莉在当时已十分普及,朝野上下皆爱之。宋徽宗在开封营建皇家园林“艮岳”,茉莉乃8种芳草之一。北宋灭亡后,都城南移至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1162年宋孝宗即位,南宋进入相对繁荣的历史时期,史称“乾淳之治”。周密《武林旧事》卷3“禁中纳凉”载乾道、淳熙年间宫廷避暑,场面很是奢华,其中一项便是“置茉莉、素馨……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帝王避暑用到茉莉,百姓亦如是。《武林旧事》卷3“都人避暑”中也提到茉莉:
关扑香囊、画扇、涎花、珠佩。而茉莉为最盛,初出之时,其价甚穹,妇人簇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
“关扑”是宋元时期广泛流行的商业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赌博游戏,顾客和店家约好价格,掷铜钱,以其正反面的朝向或字样之组合来判定输赢。赢可取物,输则付钱。从这则文献可知,在关扑的游戏中,茉莉最受欢迎,尽管花期伊始价格甚高,而且可供装饰的时间并不长,但依然很抢手。人们相信茉莉的消暑功效,就像南宋诗人刘克庄《茉莉》所写:“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野人不敢烦天女,自折琼枝置枕傍。”
5.茉莉何以成为“淫葩妖草”
不管茉莉是否能带来清凉,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女子都喜欢把它插在头上作为装饰。苏轼“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题姜秀郎几间》),写的是岭南的黎族女子;杨巽斋“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茉莉》),写的是寻常人家;而《武林旧事》卷6“酒楼”记载,酒楼里的私妓也在夏月茉莉盈头,凭槛招邀。
到了明末,茉莉却因此而招来恶名。明末清初文学家余怀《板桥杂记》中将茉莉花与兰花、佛手柑、木瓜相比,论其品格优劣,很有意思。原文抄录于此:
裙屐少年,油头半臂,至日亭午,则提篮挈榼,高声唱卖逼汗草、茉莉花。娇婢卷帘,摊钱争买,捉腕撩胸,纷纭笑谑。顷之乌云堆雪,竞体芳香矣。盖此花苞于日中,开于枕上,真媚夜之淫葩,殢人之妖草也。建兰则大雅不群,宜于纱文榭,与佛手、木瓜,同其静好。酒兵茗战之余,微闻芗泽,所谓王者之香,湘君之佩,岂淫葩妖草所可比缀乎!
《板桥杂记》主要记载明末秦淮长板桥一带有关旧院名妓的见闻,卷帘争买茉莉的也许正是这些青楼女子,白日插花于发髻,夜间花开于枕上,难怪要说它是“媚夜之淫葩,殢人之妖草”。吴其濬估计受此影响,称茉莉“草花虽芬馥,而茎叶皆无气味。又其根磨汁,可以迷人,未可与芷、兰为伍。退入群芳,只供簪髻。”如果汪曾祺看到,肯定要为茉莉鸣不平。
前述《墨庄漫录》写茉莉时,引北宋颜博文咏茉莉诗,称“观此诗则花之清淑柔婉风味,不言可知矣”。“清淑柔婉”是个多好的词,到了“淫葩妖草”,真是一落千丈。植物背后的文化都是人赋予的,不同的人,观念千差万别,想来是很有趣的。
我还是倾向用“清淑柔婉”来形容茉莉,曹雪芹大概也这么觉得。《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有个细节写到茉莉,那日湘云招待众人吃螃蟹,黛玉倚栏杆坐着钓鱼,宝钗拿着桂花掐了桂蕊扔到水里,探春、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只有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这样的举动和场景,多么符合迎春的性格。这个被称为“二木头”,温柔善良、与世无争,结局却悲惨凄凉的贾家二小姐,想起来还真叫人怜惜。
延伸阅读|好书推荐:《古典植物园: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相关知识
中国兰花水晶艺研究及水晶名品鉴赏
花卉健康
新书推介:《汉方花果茶》
一本好书 · 《四季花传书》
文学史外的文学——边读边谈孙郁《梨园笔意》
网址: 书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177.html
上一篇: 史说茉莉与茉莉花茶 |
下一篇: 院子里的爬墙高手——风车茉莉,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