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科学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包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金昌市科学技术协会、金昌市科技馆、金昌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专栏《弘扬科学家精神》,重点宣传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事迹,引导公众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参与科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勉励今时今日的人们:不辜负前人的心血,敬畏生命的价值。
中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张景钺
张景钺(1895-1975),字岘侪,1895年10月29日出生于湖北省光化县,祖籍江苏省武进县。著名植物学家,为我国高等学校生物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植物学会成立的发起者之一,1936年8月在北平清华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年会上,张景钺为推举为副会长;1949年7月14日在北京大学理学院举行大会,选举张景钺为理事长。张先生曾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20年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植物学系学习。1922年又入该校研究生院当研究生,师从著名植物形态学家C.J.张伯伦(Chamberlain),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次年兼任系主任。1928年,东南大学改名中央大学,张景钺任该校理学院生物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到英国利兹(Leeds)大学深造,在著名的植物解剖学家J.H.普利斯特利(Priestley)指导下从事植物解剖学研究工作。同年,又赴瑞士巴塞尔(Basal)大学学习,在植物学教授薛卜(Otto Schoepp)指导下进行研究,这次出国进修,扩大了他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术造诣和水平。
1932年从欧洲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5年日本投降后,三所大学陆续返校,张景钺仍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并曾兼任理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5年4月2日逝世于北京。
张景钺早年从事蕨的解剖学研究。蕨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省和世界各地,它的嫩叶可食,称为“蕨菜”,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1926年他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报告《Contributionfrom 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2卷4期上发表的《蕨茎组织之研究》一文,是我国植物形态学研究方面最早的一篇学术论文。
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蕨根茎组织的起源和生长发育》(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issues in the rhizome of Pteris aquilinaL.)(后来改名为Pteridium aquilinumL.)在美国《植物学杂志》发表。张景钺在论文中证明蕨根茎的中柱类型属于“多环中柱”,结构比较特殊。这篇论文发表后获得了普遍的承认和重视,发生了较大的影响。1929年,他发表了《河北新异木》(A New Xenoxylon fromNorth China)的论文,表明他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大,从研究现代植物跨入了古植物学的领域。
1934年,他又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了《植物徒手切片法》一文。这虽然是一篇科学普及性的文章,不过从当时国内大学和中学的仪器设备情况来看,具备切片机和能够制备显微制片技术的学校很少,为了补救多数学校不能进行实验的缺陷,张景钺及时介绍和提出了徒手切片法,需要的工具只是一把中式锋利的剃刀或新的安全刀片。这篇文章的发表,使很多大、中学的教师能够较快地掌握简易可行的切片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实习或实验时能够看到显微镜下的细胞,这对当时我国植物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起了推动作用。
从1937年起,张景钺又把研究工作向生理解剖学和实验形态学方面开拓。当年发表的《被子植物苗端原生韧皮部的分化》一文,对植物组织的起源和分化作了精细的观察和介绍,可以说是我国发育解剖学的早期研究成果。1937年稍晚发表的《黄豆茎叶在不同光强度中生长与分化》和1938年发表的《光强度对白芥菜SinapisalbaL.茎干生长和分化的影响》(与巴塞尔大学薛卜教授合作)两篇论文,则是我国生理解剖学和实验形态学最早的研究文献。
张景钺科学论著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特别是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对于这些学科在我国的开拓和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开端,起了表率和示范作用。
中国植物学会从1933年8月在四川重庆成立后,张景钺长期被选为书记、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北京植物学会理事长、《植物学报》主编等职务。他一贯认真负责,积极完成所担负的任务,在参与组织和领导学术交流、协调科研工作以及普及植物学知识方面做了许多坚实的工作,对中国植物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张景钺热心教育事业,在他担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的30多年时间里,总是兢兢业业,不顾辛劳,倾注主要精力于生物系的建设。他深切了解师资是办好教育事业的关键,因而经常重视并注意引荐、聘用和选拔优秀的生物学人才到系里工作。在他的诚心招揽和聘请下,国内不少著名的生物学家曾先后在北京大学生物系执教。他为人谦逊,善于团结同行科学家,跟大家友好合作共事,同心协力办学,使生物系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工作也得到不断发展,多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生物系招生人数逐年扩大,到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每年招生人数都超过100人,在他和全系师生的努力下,生物系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张景钺一生辛勤教学近40年,他诲人不倦、谆谆善诱的教育家风度,赢得了学校师生的广泛敬仰。在教学中,他既重视基础理论,也重视生产实践。尽量采用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符合本国实际的教材,并经常亲自带领师生进行野外实习和生产实习,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1940年秋,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为学生开了共同必修课“普通植物学”,这是一门全年课程,讲授量较重。这一课程的讲授和讲义的编写是由李继侗、张景钺、吴韫珍三位教授分工负责的。李继侗负责植物解剖和生理学部分,张景钺负责形态学(或隐花植物学)部分,吴韫珍负责分类学(或显花植物学)部分,三位教授都如期执行了计划。编写出的讲义由听课学生分头用钢板刻写,油印成为第一本教材。后来,张景钺编写的植物形态学部分于1957年改名为《植物系统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由张景钺和梁家骥共同编写的《植物系统学》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又于1978年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重印发行,在全国广泛应用。他根据长年教学积累资料编写的《植物系统学》一书,文字简炼,概念明确,图文并茂,已成为植物系统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文献,并被评为优秀教材。
多年来,他已培养出一批植物学不同领域,特别是植物形态学、解剖学方面的人才。他的学生遍布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产业部门,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我国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如严楚江、唐耀、徐仁、王伏雄、李正理等,都是出于他的门下,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
来源:中国植物学会
编辑:许菲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
相关知识
张景钺:中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
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
科学网—名家博士论文43: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张景钺博士论文1926年芝加哥大学
盘点新中国杰出的二十位植物学家
中国蓼科植物花被片和果实形态结构及其系统学价值
植物形态学
植物系统学(全彩色 导读版)
百位科学家故事|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陈焕镛
什么叫植物形态学
石杉亚科植物有效成分含量及中国马尾杉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网址: 【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张景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21596.html
上一篇: 咖啡属植物花形态的改变。两个不同 |
下一篇: 极度濒危树种羊角槭花部形态特征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