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的青川,蝉鸣藏进了浓荫。镇东头的稻田已经抽穗,淡绿的穗子在风里轻轻摇晃,镇西头的清瘴花田终于迎来了初绽——淡紫色的花朵缀在枝头,花瓣上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风一吹,细碎的花香混着清雾草的淡味,漫过石板路,引得游客纷纷驻足。
晓棠举着相机蹲在花田边,镜头对准一朵刚绽放的清瘴花,连花瓣上的露珠都拍得清晰。“苏老师!快来看!第一丛清瘴花全开了!比我们预想的早了整整一周!”她兴奋地挥手,声音里满是雀跃。苏晚刚从纪念馆赶来,手里拿着苏清婉的医案,看到花田的景象,眼眶瞬间微红:“太奶奶医案里写‘清瘴花绽,青川无瘴’,现在真的实现了。”
林溪这时提着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采的清瘴花:“我们按医案里的方法,把花晾干后做成香囊,既能给游客当伴手礼,又能让大家记住先辈的驱瘴智慧。”李伯安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花田的生长数据:“目前开花率已经达到30%,再过十天左右就能进入盛花期,到时候‘清瘴花文化节’就能如期举办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晓棠抬头一看,笑着挥手:“是戴维斯教授!他怎么提前来了?”只见戴维斯教授穿着休闲装,背着相机,快步走进花田,看到绽放的清瘴花,忍不住惊叹:“太美了!这是我见过最有意义的花田,不仅是生态保护的成果,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
陆时赶紧迎上去,递过刚泡好的清雾草茶:“教授,您来得正好,我们正准备测试科普馆的VR设备,想请您帮忙看看效果。”戴维斯教授接过茶杯,喝了一口,连连点头:“太好了!我这次来,还带了国际植物保护协会的专家,他们想把青川的清瘴花保护模式,作为‘濒危植物与传统文化共生’的案例,推广到全球。”
当天下午,大家一起去科普馆施工现场。场馆的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工人师傅们正在安装玻璃幕墙,阳光透过钢架洒进来,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陆时带着大家走进场馆内部,指着中央的展台说:“这里会放林守业先生的老铜铲和奠基时埋下的时间胶囊,旁边用VR设备还原他当年想建‘守护阁’的场景。”
戴维斯教授的团队立刻开始调试VR设备。戴上眼镜的瞬间,眼前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期——年轻的林守业站在雾隐楼后山,手里拿着图纸,和苏清婉讨论“守护阁”的设计,远处的青川镇炊烟袅袅,老槐树下的村民们正忙着晾晒草药。“太真实了!”明明戴着VR眼镜,兴奋地喊道,“我好像看到林爷爷了!”
调试结束后,国际植物保护协会的专家们纷纷表示,要把青川的案例写进年度报告。“你们把传统医案、生态保护和现代科技结合,解决了濒危植物保护的‘文化断层’问题,这正是全球生态保护需要学习的。”专家握着陆时的手,认真地说,“我们会邀请你们去参加国际生态论坛,给更多国家分享青川经验。”
接下来的几天,青川忙着筹备“清瘴花文化节”。王婶带着村里的阿姨们,在花田边搭起了小吃摊,准备卖清瘴花糕、清雾草凉粉;张叔则带着年轻人在花田周围挂起了红灯笼,灯笼上贴着孩子们画的清瘴花图案;晓棠和志愿者们则忙着布置“花田摄影区”,用木架搭起拱门,上面缠绕着新鲜的清瘴花枝,成了游客拍照的热门打卡点。
文化节开幕当天,天朗气清。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在花田边拍照,有的跟着林溪学做清瘴花香囊,有的戴着VR眼镜体验先辈的驱瘴故事,孩子们则围着李伯安,听他讲清瘴花的生长过程,整个青川热闹又有序。
开幕式上,陆时站在花田中央,声音坚定:“清瘴花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青川守护精神的象征。从先辈们的驱瘴约定,到现在的生态保护,我们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可以共生,乡村的守护故事,能被更多人听见。”现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动人的时刻。
文化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是“清瘴花研学课”。孩子们跟着林溪走进花田,学习辨认清瘴花的特征,用放大镜观察花瓣上的绒毛;跟着苏晚翻阅苏清婉的医案,了解草药的功效;跟着晓棠用画笔记录花田的美景,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我以后也要当生态保护者,像青川的叔叔阿姨一样,保护植物,传承故事。”一个来自城里的小女孩,拿着自己画的清瘴花,认真地说。
傍晚,文化节接近尾声。大家坐在花田边的草地上,喝着清雾草茶,吃着清瘴花糕,聊着未来的计划。戴维斯教授说:“国际植物保护协会已经决定,在青川设立‘濒危植物保护基地’,下个月会派专家来授牌。”林溪则笑着说:“我们计划明年在花田旁边种一片‘守护林’,栽上桂花和樱花,让青川的春天有花看,秋天有香闻。”
陆时看着眼前的景象——绽放的清瘴花、欢笑的游客、忙碌的村民、认真记录的专家,突然想起外婆日记里的一句话:“青川的守护,不是守着过去,而是带着过去的智慧,走向未来。”他举起手里的茶杯,对大家说:“敬清瘴花,敬先辈的智慧,也敬每一个为青川守护的人,愿我们能带着这份初心,让青川的故事,永远延续。”
大家一起举杯,茶杯碰撞的声音在花田上空回荡,和远处的蝉鸣、风吹花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青川小满最动人的旋律。苏晚靠在陆时怀里,看着天边的晚霞,轻声说:“你看,太奶奶和林爷爷当年期盼的青川,现在真的来了。”陆时点头,握住她的手:“以后还会更好,因为有这么多人和我们一起,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份传承。”
第二天清晨,晓棠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写下:“小满的青川,有繁荫蔽日,有花田初绽,有跨越国界的认可,更有生生不息的守护。”阳光透过展柜,落在苏清婉的医案上,落在清瘴花的标本上,落在每一个游客的笑容里——这,就是青川最动人的模样,是守护最本真的意义,也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最好证明。
苏晚知道,随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的设立,科普馆的建成,青川的守护故事,会被更多人知道。而她们,会一直在这里,带着先辈的初心,带着所有人的期待,让青川的暖,像小满的花田一样,永远繁盛,永远温暖。
相关知识
【今日小满】|初夏何园,满目皆是流淌的诗意
暖风迎小满,纸上繁花开!非遗文化在“柘”里传递→
二十四节气小满 小满时间
“小满”麦花香 正是初夏好时光
小满,小满,小得圆满
2017四川省第四十二期花卉观赏指数发布
小满
小满节气谈养生
第四十三章 同床共枕
第十三章微量元素ok
网址: 第四十三章 小满繁荫与花田初绽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21626.html
上一篇: 广州这座标本馆,藏着中国植物百万 |
下一篇: 为学生“收藏春天”,北京市育英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