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您是不是天津人,只要在天津住上些日子,或是到农贸市场里溜达溜达,肯定都知道天津人心心念念“本地黄瓜”,那您听说过“黄瓜王”吗?
在天津,“本地黄瓜”不仅是市场里的“顶流”,凉菜界的“C位”,还是科研圈的“大佬”。因为这里藏着全国最牛的“天津黄瓜研究所”。
01.
暗号:本地黄瓜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在天津,“本地黄瓜”这个暗号无需多言,懂的都懂。天津是黄瓜的“娘家”。
天津培育的黄瓜肉质淡绿脆嫩,汁多味甘性凉,生吃清爽芳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强了国内黄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网友发现:天津黄瓜已“占领”纽约
更令走出国门的网友惊讶的是,异国他乡街头,正感思乡心切之时,一转头却发现纽约的超市里竟也能买到正宗“天津黄瓜”!
其实这源于 1991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侯锋培育的中国黄瓜新品种被成功移植到美国,相关新闻还曾登上了《世界日报》《费城咨询报》等当地报刊的版面,轰动华人圈,铺天盖地报道赞美这些“漂亮、美丽、直溜溜的黄瓜”是“世界珍品”。
02.
“黄瓜研究所”里的秘密
天津市黄瓜研究所(现称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侯锋创建于1985年5月,致力于黄瓜的育种、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管理水平最高的黄瓜良种繁育基地。现有职工仅42人,但却能垄断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
“两元一斤”吃上好黄瓜,天津人没有忘了他。“黄瓜院士”侯锋,人送绰号“黄瓜王”。侯锋一辈子话少,前半生三句话不离黄瓜,后半生三句话不离黄瓜所。
1954年,作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大学生,侯锋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天津市农林局蔬菜站,为了让更多百姓能吃上黄瓜,侯锋组建了课题组,1969年,带领团队研发出黄瓜新品种“津研1号”,并在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
“我既然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同黄瓜联系在一起,就要继续为这个事业拼搏下去,直到永远。”这是侯锋郑重道出的承诺。
90年代的时候,天津黄瓜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员“打的”上班,“的哥”看他这单位名称觉得挺新鲜,用天津话问道:
“黄瓜还弄个研究所噶嘛?”
那位员工答得干脆:“八几年的时候,赶上过年黄瓜得卖8块钱一斤吧?现在你啥时买,黄瓜也就两块多钱一斤吧?我告诉你说,我们这黄瓜研究所啊,就是让你能吃上两块钱一斤的好黄瓜。”
2020年11月7日,天津黄瓜研究所(现称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的创办者、黄瓜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锋走完了他92载的人生之路。中国工程院曾有五位“蔬菜院士”,吃上了顶花带刺好黄瓜的人们,痛惜失去了其中这位“黄瓜王”。
"侯爷蹲在地里,衣服能拧出半斤水来。"老同事都叫他“侯爷”,回忆“侯爷”也总忘不了这个画面。正是这位常年在地头穿棉袄挑粪的科学家,让中国人实现了"黄瓜自由"。
上世纪50年代,26岁的侯锋在天津菜地目睹了触目惊心的一幕:霜霉病像野火般吞噬黄瓜田,绝望的菜农蹲在枯藤前抹泪。就是这个场景让农大高材生把余生献给黄瓜抗病研究。
在40℃的塑料棚里,侯锋连续数小时给黄瓜花系红线。1969年,能抵抗"跑马干"的津研1号问世,中国黄瓜亩产从1500公斤飙升至5000公斤。
“我们一个小小的黄瓜所,在20世纪90年代,科技成果转化率能达到100%,制种总量能达到整个欧洲黄瓜用种量的六到七倍。从1985年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末,十几年累计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了50亿元。这是个嘛概念?”当别人问起那段岁月,亲历了黄瓜研究所发展全过程的高象昶豪情满怀。
“还是人家侯爷站得高看得远。”高象昶操着一口浓浓的天津口音,结结实实地比出个大拇指。并肩战斗了几十年,高象昶模仿侯爷语气说话一绝:“哪个搞农业的不辛苦?哪个搞科研的不严谨?成就都是属于大家的,没必要突出自己。”
2001年,侯锋成为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首位获奖人,奖金50万元。同年又获得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特别贡献奖,奖金100万元。这150万元他一分没留,全部捐给天津市农科院,设立“侯锋青年科技奖励基金”。这样的侯爷却常把蓟县农民送的一根黄瓜当宝贝;曾雪夜驱车进山指导种植,差点命丧风雪;直到生命最后仍念叨着东北越冬黄瓜的歇秧难题。
如今,他创办的黄瓜研究所每年推出新品种,全国80%以上黄瓜种子源自这里。
04.
本地黄瓜本地吃法
凉菜顶流:拍黄瓜拌粉皮
天津人对黄瓜拌粉皮儿十分钟情。买来的小卷粉皮儿切成一指宽的粉皮条,黄瓜不削皮,洗巴洗巴用刀平面把黄瓜拍成扁裂状,然后切成一寸左右的小段与粉皮放在一起。
拌菜的调味汁一般采用两种吃法:一是蒜泥、醋、酱油、鸡精、香油调制的酸辣味;二是蒜泥、麻酱、盐、鸡精、香油调制的香辣味。
两种吃法风味各异,绿白分明,嫩脆软滑,清淡爽口,开胃生津,消暑败火,就着烙饼,再喝碗清凉的绿豆汤,暑热节气,必少不了这道凉拌菜。
捞面气氛组:黄瓜丝
天津人吃捞面,叫“四碟捞面”。特别注重蔬菜码,绿豆菜、菠菜、胡萝卜丝、白菜丝、黄瓜丝、豆角丝等,抢着季节吃鲜。四碟捞面中的一碟菜码不仅包括几样蔬菜,要再配上煮青豆、黄豆,这才够档次。过年的时候,捞面码还必须配上红粉皮装饰,图喜庆吉利。
天津人吃面,卤子要鲜,菜码要全,但少了黄瓜丝?那叫“没有灵魂”!
关于天津“本地黄瓜”的魅力今天就聊到这里吧,小小的一根黄瓜,天津人的捞面离不开,纽约人的沙拉有回味,一声“本地黄瓜”是我们认出彼此的接头暗号,不变的清爽口感解锁了我们舌尖上的乡情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