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堂原 · 山东农业大学 课程负责人/学术总策划
教授
宁堂原,男,山东日照人,博士,教授,博导,植物科学与信息系副主任。农业部作物水分生理与抗旱种质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高校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骨干,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理事。 1999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师范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6月硕博连读获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7月,留校工作。2005年到2008年,山东农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流动站在职博士后。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美国Carbon Management and Sequestration Center, College of Food,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省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等10余项,在农业生态、作物高产栽培与多熟种植的生理生态基础、土壤耕作与固碳减排、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肥水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并逐步形成了研究特色。已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4篇。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副主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10》,参编《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获第五届国家中华优秀图书奖)、《中国农作制发展优先序研究》等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新申请发明专利5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2项。
韩惠芳 · 山东农业大学 团队教师
教授
韩惠芳,女,教授,山西忻州人。学校“1512”工程第二层次。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农业部作物水分生理与抗旱种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骨干,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Field Crops Research、Soil & Tillage Research、Land Degration & Development等SCI期刊审稿人。2016年3月到2016年9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碳管理中心(C-MASC,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进行访问学者学习交流。 在关注耕地质量和气候变化问题上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课题1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1项。在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效应、持续高产高效的农作制度、循环农业等方面逐步形成了研究特色。已在Field Crops Research、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Soil Use and Management、RSC Advances、Experimental Agriculture、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副主编规划教材两部、参编规划教材五部,其中两部获得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3项。 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为依托,融合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承担《农业生态学》和《耕作学》的教学工作。指导大学生参加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银奖,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叁等奖。指导硕士研究生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
韩坤 · 山东农业大学 团队教师
副教授
韩坤,男,河南周口人,1984年5月出生,博士,副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硕博期间(2008 ~ 2013),考察水肥异区交替灌溉和水肥同区均匀灌溉对夏玉米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土壤氮素淋失以及气态氮素排放等的影响。本研究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完全组合设计,考察水氮异区交替灌溉条件对夏玉米,农学与环境的综合效益(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不同土壤层的氮素积累、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采用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量化水氮异区交替灌溉条件下,水分、氮素和种植密度耦合对夏玉米的影响(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平衡、不同土壤层的氮素积累和氨挥发)。于2011-2013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留学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院,主要从事精准农业,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和农田水质量与土壤养分流失的研究。2014年7月进入山东农业大学工作至今,从事耕作学与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20篇文章,荣获2013年国家奖学金。
李耕 · 山东农业大学 团队教师
副教授
李耕,男,汉族, 1981年2月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生物光能利用研究;持续高产高效农作制度 主讲课程:《农业生态学》、《药用植物生态学》、《耕作学》。 科研简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高产夏玉米根系对源库发育及性能的调控效应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鲁西沿黄平原区小麦玉米水肥高效利用综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共性课题“黄淮东部麦玉周年可持续高产栽培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PLOS ONE》、《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山东农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相关知识
花卉装饰技术—智慧树网
植物学基础—智慧树网
智慧农业:虫情监测站...
集智聚力 推动“光照+智慧农业”融合发展——2023生物光学与智慧农业产业国际论坛观察
园艺植物病理学—智慧树网
2021智慧树答案【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智慧树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doc
植物学(中国农业大学)—智慧树网
【智慧农业】聚英智慧农业灌溉控制系统应用,手机控制,便捷花农
智慧农业论文赏析八篇
插花与花艺设计(花道——插花技艺养成)—智慧树网
网址: 农业生态学—智慧树网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2774.html
上一篇: 地质工作要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
下一篇: 什么是林业碳汇,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