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教学案例】水中仙子何处来

【教学案例】水中仙子何处来

本文以“水中仙子何处来”研学活动为例,结合跨学科研学的特点和优势,开展研学活动。通过行前准备、行中方案和成果展示,探究基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水仙花种植及其文化传承,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一、融合依据

漳州水仙是福建省花及漳州市市花,被誉为“凌波仙子”,它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其栽培和雕刻历史可追溯到明景泰年间,已有五百多年。雕刻技艺荣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次花卉博览会获奖。漳州水仙文化蕴含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情怀,流传着许多美丽传说,历代文人墨客为其题诗作画,留下经典篇章。该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韵味,为开展研学活动提供肥沃的土壤。


跨学科研学作为一种前沿的教育模式,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水中仙子何处来”研学活动在于深入探讨漳州水仙文化“非遗”活态传承与跨学科研学活动的融合之道,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

二、融合理念

“水中仙子何处来”研学活动关键在于将水仙文化的学习与多个学科相结合,通过相互渗透与促进,实现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水仙文化的深厚底蕴为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来源,充盈了活动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跨学科研学活动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认知途径,运用多维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推动了水仙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持续发展。这一综合育人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融合思路

本活动采用项目式学习法,围绕“水中仙子从何来”主题展开,通过行前准备、行中方案和成果展示,探究基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水仙花种植及其文化传承,如图1所示。此设计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整个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至关重要,要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探究水仙花种植和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步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四、融合模式

本研学活动将水仙文化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同时,该模式注重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的合作,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水仙花雕刻技艺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水仙文化魅力,增强对非遗传承的认知和尊重,具体模式如下。

1.行前准备

学生提前收集相关的圆山水仙花基地的背景资料,同时在出行前做好如下工作。

(1)安全文明教育

教师召开行前教育会,发放《告家长书》,明确活动目的,让家长支持活动;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注意交通安全,保护环境卫生,不脱离班级队伍。

(2)学科指导

学生利用校本课程学习水仙花相关知识;分组,每组配备手机,下载“两步路”APP,熟悉基地位置、海拔及布局;利用百度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分发考察工具,学习使用方法。

2.行中方案

项目一:望山·望水·望花

福建省漳州市的圆山水仙花海,是全国最大的水仙花种植基地。这里每年的总产值高达4600万元,是当地经济的一大支柱。该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水仙花栽培生产的宝地。本项目主要是让学生们走进水仙花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学科融合,综合分析该地成为水仙花全国最大种植基地的原因。

本项目的研学目标如下。

第一,通过学习校本教材《漳州乡土地理》中的专题内容“凌波第一花—圆山水仙花”,了解漳州水仙花的生长习性、种植历史及圆山水仙花种植基地的地位,培养家国情怀。

第二,学会使用“两步路”APP,查阅圆山水仙花种植基地的地理位置及大致海拔高度;能够利用光照检测仪、土壤检测仪等工具,测量该地的光照及土壤湿度条件等;能够利用军用铲、油灰刀等工具挖掘土壤剖面,用卷尺测量土层的厚度;用土样袋、土壤标本盒收集土壤标本;培养地理实践力。

第三,通过实地考察、查阅文献、上网搜查等方法,分析圆山土壤、气候、河流等因素对水仙花种植的影响,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第四,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圆山水仙花种植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念,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项目一活动地点设置在主园区,共设四个研学点,如图2、图3所示。学生根据研学手册的提示,完成相关的任务。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项目二:花田耕读·乐耕在身

在漳州,水仙花种植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花农们起早贪黑,精心照料着每一株水仙花,从选种、育种、种植、养护到采摘,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正是这种对花卉的热爱和对技艺的执着,使得漳州水仙花名扬四海。利用研学活动让学生与花农的互动和交流,感受“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项目的研学目标如下。

第一,通过参观水仙花展馆,聆听讲解员的讲解,感受科技带给农业的巨大变化,比较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

第二,通过亲自雕刻,锻炼动手能力,感受水仙花的美,培养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通过花农讲述,参观、了解水仙花的种植过程,体会其种植的不易。同时为家乡农业发展提出建议,增加对乡土乡情的了解、地方依恋和身份认同感。

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项目三:匠心传承·非遗探文

漳州市的水仙花种植不仅仅是一种农业活动,它已经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水仙文化。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仅仅停留在表面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研学活动让学生付诸实践、亲身感受、积极参与,去真正领略其精神内涵,从而推动这一宝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项目的研学目标如下。

第一,通过欣赏民间艺人用闽南语讲古的形式,品味传统、地道、原汁原味的闽南韵味,同时培养学生对水仙花历史的热爱之情以及漳州传统文化的守望精神。

第二,调查研究《水仙花传说》的书面记载方式,包括木偶剧、剪纸、绘画、连环画、棉花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漳州乡土特色,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第三,以水仙花为题材,进行自主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尽一份力。

具体流程如图6所示。

3.成果展示与评价

经过系统的研学,学生们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撰写书面报告,并在专门组织的交流会上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在开放的交流平台上,学生们运用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视觉资料,深入展示漳州水仙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分享他们在研学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这些报告不仅彰显了学生们对漳州水仙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更凸显了他们在跨学科研学活动中的全面发展与显著进步。

在评价环节,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互评和教师评价等,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评价内容涵盖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报告质量等多个方面,如表1所示。基于此,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还能够为今后的研学活动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文章来源:中国知网
文章原名:《非遗活态传承和跨学科研学活动的融合路径探究——以“水中仙子何处来”为例》,文章有删减

作者:

兰艺颖1 许骢龄2
1.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 2.云南大学新闻学院


相关知识

【教学案例】水中仙子何处来
小花仙子风格化三维静帧全流程案例教学
水仙花诗词鉴赏:清雅脱俗的水中仙子
小花仙子风格化三维静帧全流程案例教学zbrush课程(雕刻建模)
冰清玉洁、水中仙子——睡莲花
“虫”何处来?——一例人感染美丽筒线虫案例分享
美术教学案例十(大全9篇)
美术教学案例分享(优秀21篇)
科学网—植物百科——水仙(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
最新美术教学案例分析题 美术教案案例(63篇)

网址: 【教学案例】水中仙子何处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4890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彼岸花的传说:缘灭不分,花叶两相
下一篇: 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及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