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古典文学中的“夏花”意象及其审美价值
摘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使得“夏花”一词被人们广泛认同。夏季是高温多雨的时节,也是花期繁盛的时节,特殊的季节,繁盛的花朵,使得“夏”字和“花”字,本身就被赋予了一种特征,两个字合在一起,好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内质。该文就古典文献中出现的“夏花”一词的使用情况作一简要概括和总结,对我国古代“夏花”一词的运用进行梳理,从而探究古代文学中“夏花”的诗学意象特质,试图发掘绚烂“夏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广泛共识,阐释审美意象的共通性。
关键词:夏花 意象 绚烂 审美共通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90-02
作者简介:尹凤芝(1962―),女,内蒙古宁城人,本科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部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实践。
张亮(1980―),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社科教研室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文化与文献研究。
夏季是高温多雨时节,也是花期繁盛的时节。荷花、莲花、石榴、蔷薇、芍药等鲜花在夏季争先开放。特殊的季节,繁盛的花朵,使得“夏”字和“花”字两个字合成在一起,好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内质,有了更深刻的比喻义。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更使得“夏花”一词被人们广泛认同。写景用之,记人用之,“夏花”一词处处可见于当今文学作品之中,颇具美感。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卉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但是,我们在把“夏花”作为一个合成词进行考证的时候,却发现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低。
那么,在古典文学中,“夏花”一词到底出现在哪些文章中,“夏花”意象是完全的国外审美意象,还是在古代文学中就形成了文学意义,又表达了怎样的意蕴?本文对我国古代“夏花”一词的运用进行梳理,对古典文学中“夏花”意象的审美价值做初步探究。
一、名词性“夏花”词条
夏花,作为一个独立名词概念,在唐前作品中确实很少见到。在我们查阅的文献中,见到的最早的名词性“夏花”词条应为唐代徐晶的《赠温驸马汝阳王》。
赠温驸马汝阳王
畴昔承馀论,文章幸滥推。夜陪银汉赏,朝奉桂山词。
梁邸调歌日,秦楼按舞时。登高频作赋,体物屡为诗。
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北堂留上客,南陌送佳期。
忆昨陪临泛,于今阻宴私。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
都尉朝青阁,淮王侍紫墀。宁知倦游者,华发老京师。
诗中“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句,“夏花”与“冬雪”对举,成为季节象征,用这个象征来代指季节更替、岁月流逝,使得无形的时间在流失的时候有了具体的质量感。“三见夏花滋”,给人感觉一次观望就一次变化,冬日以来,三次回眸已经夏花满园了,可见时光飞转之快。作者用语虽然朴实,但是颇有深味。
此外,倪瓒《黄本中书斋为写寄傲窗图》中有“春竹罗径笋,夏花敷沼莲”句,王冕的《黄牛山》
相关知识
古典文学中的“夏花”意象及其审美价值.docx
在古典文学中,看到春天的花草美
《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中的花卉意象研究
中国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典文学的美,都藏在了花草里
《夏花》热播:都市情感剧的新审美之“花”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现代流行花语的审美特性及其利用
诗词 “花”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六类花卉意象中古代女性身份的定位
网址: 古典文学中的“夏花”意象及其审美价值.docx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4927.html
上一篇: 芳菲满园丨“夏花”中的顶流,骄阳 |
下一篇: 生如夏花【美文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