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选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

选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

近几年来,南方麦区秋播之后降水稀少,气温高,气候干燥,不仅影响小麦生长,同时也有利于小麦田麦蚜、红蜘蛛、灰飞虱等传毒害虫的发生,造成不少麦田尤其是旱地麦田易发生小麦黄花叶病、小麦黄矮病等病毒病害,使麦田在来春返青生长期,造成严重威胁,应该从播种期开始注意防治。

危害症状。小麦黄花叶病为土传病害,主要在春季发病,为低湿型病害,具有明显的低温期侵染发病特征。低温期长,麦苗受侵染期延长,有利于该病发生。特别是在连年种植小麦地区,田间积累的媒介菌源充足,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更重。麦苗感染黄花叶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早春返青起身时显症,发病麦株矮缩,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变粗,叶片黄化,并有斑驳黄绿相间的条纹;茎基部老化变硬,心叶黄化,严重时心叶枯死,叶鞘也可以出现斑驳。小麦黄花叶病在麦田发病突然,发展较快。病株3叶期后新生叶片始见症状,最初出现断续的褪绿条斑,继而发展为与叶脉平衡的宽窄不一的条斑,叶片由淡绿色逐渐黄化,最后枯黄坏死,此时老叶不表现症状,随着植株的生长,新生叶片不断出现这些症状,气温适宜时可发展到穗期的顶叶,株型纤弱松散,根系发育差,小麦感病后,对生长十分不利,轻者主茎尚可成穗,重者整株不能拔节抽穗,一般在麦田成片发生,严重时可见全田发病,症状多在早春和下部叶片上出现。

侵染循环。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类多黏菌传播引起的病毒病,病菌在土壤中生存、积累和传播,并通过机械耕作向周边田间扩散,小麦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寄主。麦苗3叶期前易受害,发病适宜温度为8-15℃,温度升高达15℃以上时,病株进入隐症状态。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开始显症,3月底气温升高到15℃以上时隐症,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新病田通常可见多个发病中心,一般2-3年即可扩大至全田和邻近麦田。老病田一般无发病中心,严重时全田一片枯黄。小麦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及下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是影响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一般播后气温高、土壤湿度大,春季气温低,发病就重;如果秋寒来得早,不利于病毒侵染,入春之后气温偏高,不利于病毒增殖,麦田整体发病就会较轻。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小麦黄花叶病发病后,几乎无药可救,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流行的关键措施。小麦品种间对病毒的抗性差异是明显的,不同程度耐受病毒的品种也较多,另一方面病毒不易检测,土壤中传毒的病菌,采取其他一些应急的防治也比较困难。因此,防治该病选用抗性或耐病品种是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土壤传播的病毒病,选用抗耐性品种显得更为重要。这几年的调查发现,杨麦11号、杨麦16号属于感病品种;郑麦9023、扬辐麦2与、宁麦7号、宁麦9号、宁麦13号、镇麦5号等均表现抗小麦黄花叶病,在种植这些抗病品种后,基本上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在老病区更应重视选用抗黄花叶病的小麦品种,淘汰感病品种。2.抓好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制度。小麦黄花叶病由土壤多黏菌带毒传播,农田土壤一旦带毒,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长期种植小麦作物,很易造成菌量的积累。合理布局作物调节播种期和采用其他栽培措施等都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小麦播种后气温较高,有利于禾谷类多黏菌的活动传播病毒,因此,适当推迟播种期尽可能避开病毒的侵染高峰期。同时增施磷钾肥,提倡配方施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及时中耕除草,做好防旱防冻工作,均可减轻发病。禾谷类多黏菌侵染小麦根系需要一定的水分。因此,麦田开好四周沟系,有利于排水和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减轻该病的发生。注意不要将重病区的病土或病株带到其他田块,防止病毒扩散传播。3.及时选用抗病毒药剂,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发现发病地块,应及时用抗病灵或病毒A可湿性粉剂8000倍液喷雾,每亩可追施尿素5公斤以上补充营养,也可喷施20%吗啉胍乙铜100克或2%菌克毒克200毫升,加磷酸二氢钾100克或生长调节剂云苔素内脂、天达2116等,加水30公斤,每亩用60公斤均匀喷雾。既可促进小麦生长,加速苗情转化,又可有效降低病毒活性,加快病苗转青,减轻发生程度,可基本控制病害流行。

相关知识

选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
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方法,小麦黄花叶病用什么药
小麦黄花叶病主要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分钟了解小麦黄花叶病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高抗黄花叶病的小麦品种
防治花生黄花叶病的方法
防治花生黄花叶病可采取的措施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
病虫情报第二期 注意查治小麦黄花叶病

网址: 选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5096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小麦黄花叶病的扩展新发现及防治探
下一篇: 下列关于小麦土传花叶病描述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