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岸线绿意盎然,乡村院落乡愁浓郁,街头巷尾烟火升腾,城市发展创新涌动,文化空间书香弥漫穿梭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街头巷尾,从干净整洁的街道到温馨和谐的社区,从诚信经营的商铺到立德树人的校园,文明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绽放出一幅幅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
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文明创建既是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生动实践,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变迁。

马鞍山市城区航拍图
从“工业伤疤”到“城市绿肺”,薛家洼的蝶变之路
“以前走到江边,先闻到的是臭味;现在站在这里,都能闻到青草香。”71岁的周泽老人是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的“常客”,每天他都会从市区乘坐4路公交车花半小时来到江边散步、拍照,用微信记录下这里的蓝天白云与落日余晖。
在景区一处陈列点,2019年整治前的照片上,蓝天白云被码头厂房挡住,固废堆放点的垃圾随风飘散,渔民住家船挤在江汊里,江水乌黑浑浊。而现在,这些画面已被986亩的生态绿地、清澈的二类江水和时而跃出水面的江豚取代。
薛家洼的蜕变,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环境整治。2019年4月,马鞍山市拆除了薛家洼区域内的散乱污企业、畜禽养殖场、非法码头等污染源,完成了从“灰扑扑”到“绿油油”的转变。“当时24小时连轴转,几百台工程车、探照灯连成片,场面热火朝天。”参与整治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大家最担心的是夏季补种的树木难以存活,可如今再看,3000多亩杨树林已成为城市最大的“生态绿肺”,林下栈道蜿蜒6公里,已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好去处。
这场整治并非“一拆了之”,而是以薛家洼为突破口,撬动长江东岸23公里岸线、30平方公里区域的系统性修复,让“滨江不见江,临水不清水”的历史彻底翻篇。
如今的滨江公园,一到周末,私家车排起长队,落日咖啡店生意火爆,孩子们在芦苇江湾奔跑,老人们在杨树林里下棋。正如当地居民所说:“以前鼻炎、呼吸道病人多,现在走在街头,大家都愿意抬头看看天,因为蓝天白云成了常态。”
从“石头村落”到“非遗景区”,六衖村的振兴答卷

仙踪镇六衖村的古石桥,静静地诉说着六衖的历史故事
在马鞍山市含山县仙踪镇,隐匿于青山环抱之中的“全国文明村”六衖村,又名“石头部落”,宛如一处被岁月尘封的古老遗迹,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踏入村落,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错落有致的石头建筑群,石屋、石桥、石渠、石坝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这些建筑皆以当地特有的页岩石为材,无需任何黏合剂,仅凭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将石头巧妙契合堆砌,严丝合缝,历经风雨侵蚀与岁月打磨,依然屹立不倒,堪称建筑艺术的“活化石”。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村里精心修缮黄山游击队旧址和朱家老宅,将其打造成红色文化展览馆。“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讲游击队的英勇事迹,如今得把这些宝贵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六衖村党总支委员徐海瑞满怀热忱地说。
六衖村深挖本土文化底蕴,培育非遗传承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让村民们实现了华丽转身。村里正在积极吸引在外漂泊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开办民宿、农家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的六衖村,已华丽变身为非遗传承基地与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游客至此,既能入住古朴石屋,沉浸式品味“石头缝里长出的乡愁”。每至节假日,村落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曾经冷清的小山村重焕蓬勃生机。
从“脏乱差”到“烟火气”,精品夜市的治理智慧

体育路夜市上演美食争霸赛
傍晚6点,夕阳的余晖还未完全褪去,马鞍山体育路夜市的霓虹招牌次第亮起。这个占地近7000平方米的“体育路夜市”,每晚人流量近万人次,周末高峰时突破1.5万人次,成为马鞍山夜经济的“新地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摊贩随意占道、油污满地、噪音扰民的“老大难”区域,周边居民一度“投诉不断”,而如今,升腾的烟火、璀璨的灯光、整洁的桌椅、便捷的交通……无论是多次光顾的“熟客”还是慕名而来的“生客”,对夜市都赞不绝口。
经过调研,当地因地制宜改造提升新体育路夜市,采取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模式,进行了一场“文明风”与“烟火气”同行的生动实践,全面开启“文化休闲娱乐+夜生活”新模式,在满满烟火气中点亮文化“新夜态”,让夜市“烟火气”升腾的同时也更具“文明范”,在市民们的朋友圈里“火热出圈”。
夜市目前逐步引入文创、游戏、休闲等多元品类,让“烟火气”里多了“文艺味”。安全与环境保障同样不含糊,夜市采用“环形单向通道”设计,3米宽的通道确保消防车、救护车随时能通行;配备8名专职保洁员,每20分钟巡查清理一次,垃圾桶实行“分类+定时清运”,地面始终保持干净360度无死角监控与广播系统全覆盖,遇到突发情况能第一时间响应。
“我们将在节假日举办夜市文化节,让夜市变成文明展示的窗口,文化休闲的平台。”花山区霍里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占道经营的地摊变成了精品夜市,现在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从“单一阅读”到“多元体验”,文化空间的民生温度

市民在里白公共文化空间看书学习
在马鞍山图书馆北广场旁,一座名为“里白”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市民心中“离文化最近、距生活最近”的精神栖息地。
300平方米的空间里,阅读区、文创区、沙龙区与服务台划分清晰,却又在文化氛围中融为一体。这里不仅是藏书3700册、提供90个座位的“城市书房”,更是集图书文创、书友交流、文化沙龙、茶吧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平台,用“沉浸式文化体验”重新定义了公共文化空间的模样,也让“书香马鞍山”的文明底色愈发鲜明。
里白公共文化空间全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1个小时的设置,精准契合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上班族下班后能来此放松阅读,学生周末可组团学习,退休老人则喜欢清晨来读报喝茶。
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里白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丰富的活动,让文化“活”了起来。“品・约四季——里白艺术路演”是最受欢迎的品牌活动,每周定期开展,有时是本土音乐人带来的民谣演唱,有时是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竹编技艺,有时是文创设计师分享创作故事。以“李白与马鞍山”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中,文化学者与市民围绕李白在马鞍山的足迹、诗句展开讨论,现场还进行了诗词朗诵,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与,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小马读书人、文创设计师、文化艺术品牌主理人等群体汇聚于此,更让普通市民从“文化旁观者”变成“文化参与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社群氛围。
从“面子”到“里子”城市建设的精雕细琢

薛家洼生态公园航拍
今年夏天,马鞍山市800余个工会驿站为户外劳动者们撑起“清凉伞”,75处时令瓜果便民销售点布局合理、不脏不乱,“一盔一带”守护安全,“光盘行动”践行节约,移风易俗新风拂面……文明就像丝丝微风,吹走酷热,让人感觉舒适、美好。
在马鞍山,从青山碧水到烟火市井,所到之处、点滴细节,皆折射出这座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厚积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多年来,马鞍山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育民、创建靠民,以改进创新为切入点,以常态长效为抓手,将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覆盖,努力推进文明建设。
制定实施《马鞍山市文明行动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法治力量促进文明行为;对文明城市创建、大宣教、大思政、12345满意度等工作进行综合调度;统筹开展居民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乡风文明、城市文明六大提升行动,推进环卫保洁、缆线整治、文明交通、物业管理、“门前三包”管理、集贸市场管理等专项治理……一项项举措从这片热土上破土而出,将文明基因深深嵌入城市肌理,推动城市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
如今,397个老旧小区实现“逆龄生长”,46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104个小而美、精而优的口袋公园在方寸之间承载着市民的“小确幸”;体育路夜市、师专1958夜市等特色街区助力烟火气与文明度协同提升;“诗城智行”小程序实现停车信息“一键查询、智能导航”,累计服务市民超45万人次……民生为本,科技赋能,这座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的文明城市,正以看得见的速度焕发新颜。从“面子”向“里子”延伸,如今,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马鞍山市文明城市建设的“责任清单”已变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
相关知识
东丰县妇联联合开展“移风易俗润民心,文明之花绽社区”宣传活动
移风易俗深入民心 “文明之花”落地生根
【深化文明村镇建设】移风易俗深入民心 “文明之花”落地生根
文化传承润心田,文明之花遍地开
台商区东园镇溪庄社区: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幸福之花处处绽放
文明之花常盛常开
弋江区:移风易俗树新风 文明实践润民心
泌阳:文明沃土绽放幸福之花
伊春:文明之光处处闪耀 幸福之花绽放林城
文明菜市暖民心 拎稳幸福“菜篮子”
网址: 文明中国·安徽丨马鞍山:文明之花绽诗城 幸福之果润民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67533.html
| 上一篇: 为世界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范本” |
下一篇: 绿野寻踪·成长有伴 济南高新区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