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控制水平抗性的微效基因具有以下特点: 1.一般为隐性遗传。 2.对温度较敏感。如sharp等人发现,小麦抗条锈病的微效基因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波动,在温室或幼苗期不容易鉴定准确。 3.集体起来可提高抗性,且为水平抗性性质。 通常三个微效基因集合起来可相当于一个主效基因。 4.范围广,可存在于许多品种内。 5.比较稳定,是持久抗性的来源。 6.非专化性。 7.导致超亲遗传,微效基因抗病性杂种后代分离中,常出现抗病性和感病性超过抗病亲本或感病亲本的个体。很多病害中均有报道,不仅抗感杂交后代有此现象,而且感×感的杂交后代中也可能出现,也可能选出抗病后代。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23页,共3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第二节 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控制水平抗性的微效基因具有以下特点: 8. 连续变异 微效基因抗病性亲本和感病亲本杂交,F1抗病性各单株间未必一致,但大体均居于双亲平均值左右,F2分离呈连续变异,单株抗病性由弱到强种种不同,变幅颇大,基本上呈正态分布。F3仍呈连续分离,各F3家系的抗病性平均值与其母株F2单株的抗病性大体相关。 ★ 研究微效基因抗病性遗传,只针对单个个体无法追踪抗病性基因的作用,必须在个体的抗病性定量观测基础上以群体为单元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即用数量遗传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24页,共3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第二节 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控制水平抗性的微效基因具有以下特点: 9. 抗病性选择的遗传进度 在发病均匀而充分的条件下,对微效基因抗病性杂种后代连续几年进行选择,能逐代提高选系的抗病性程度。 理论依据:抗病性微效基因不断地、大量地进行重组,从中选出最佳组合。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25页,共3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第二节 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控制水平抗性的微效基因具有以下特点: 10. 复合杂交和随机多交 采用复合杂交和随机多交的杂交方法能把大量的微效抗病性基因集中一起,进行多种多样的重组,提高选育效果。 复合杂交:相对与单交而言,三个或三个以上亲本(多个亲本)杂交。 随机多交:将具有不同微效抗病性基因的品种随机种植,不进行人为安排组合的杂交。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26页,共3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第二节 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三、胞质遗传 绝大多数抗病性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即基因遗传。但植物中还存在少数核外的细胞质抗性遗传。 细胞质内的这种抗性遗传物质即胞质抗性基因一般存在于 线粒体、质粒等细胞器内。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27页,共3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第1页,共3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第一节 一般讨论 生物的表现型 = 基 因 型 + 环境条件 植物抗病性表现 = 抗病性遗传 + 环境条件 = 寄主抗病性基因型—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互作 +环境条件 植物抗病性表现 = (寄主抗病性基因型 + 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 + 环境条件) A= f (X,Y)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2页,共3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第一节 一般讨论 一定基因型 ≠ 一定表现型(寄主基因型的表现因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而异) 垂直抗病性品种遇上相应的毒性小种 → 表现感病 水平抗病性品种遇上侵袭力很强的菌系 → 发病更严重 广义的抗病性遗传研究:是研究寄主—病原基因型互作关系的遗传学问题。 狭义的抗病性遗传研究:只研究寄主单方的抗病性遗传。条件:一定的病原寄主组合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抗病性遗传“研究必须放在“寄主—病原物互作”系统才可能去认识和研究。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3页,共3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第一节 一般讨论 抗病性遗传系统的五个层次 I级互作: 二倍体中等位基因的互作 R r (显隐性、中间性、剂量效应) II级互作:不同位点的基因之间的互作 R1 R2(上位、互补、累加或修饰) III级互作:寄主-病原物相对应的双方基因间的互作 R V IV级互作:寄主-病原物间多对对应基因间的互作 R1R1 / V1V2 R2R2/V2V2 V级互作: 寄主-病原物双方群体间的互作 ΣiΣj{ RiRi/ ViVi←→RjRj/VjVj}(i≠j)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4
相关知识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2).ppt
植物的抗病性ppt.ppt
植物免疫学案例.ppt
说说植物病原菌致病性变异途径。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ppt
花卉的繁殖与变异.pptx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HSP20基因家族对牡丹花器官数量变异的遗传基础
第一章: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特点w (2).ppt
13王卉——植物抗病性的机理和抗病育种策略
网址: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2).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7935.html
上一篇: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性 |
下一篇: 南京农业大学陶小荣团队揭示植物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