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太空食品(航天食品)

太空食品(航天食品)

太空食品航天食品

随着载人航天经验的逐渐增加,太空食品经过不断的改进,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复水食品出现,告别了牙膏式食品时代。也叫做航天食品。太空食品均为脱水食品,临吃前可把食物放入一个碗形的容器中,再用注射器将一定数量的水注进容器,然后再放进烤箱里加热。太空食品是在无重力环境下食用的,做成块状或液糊状是为了防止食物四处飘散。刘录祥说:“人们用高剂量的核辐照为面包、大米、方便面、脱水蔬菜等消毒,这些食品都可以直接食用,航天育种所接受的辐照强度仅为前者的百万分之一,而且要经过数代的培育筛选后才开始食用,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中文名

太空食品

外文名

Space Food

别名

航天食品

要求

营养丰富、卫生、进食方便

2006

2006年,在航天飞机上针对太空食品首次提出了环保和绿色概念。太空食品不仅可以在太空中加工制作,甚至一些绿色蔬菜也可以在太空船的“厨房”里进行培育生长和加工。甚至一些著名的酒店和厨师,可以将自己的拿手菜和招牌菜送到太空,宇航员可以在太空船上摆宴会。[1]

00多种太空食品

宇航员的食物丰富多彩,从最初的十几种已经发展到了100多种。宇航员每天一般吃4顿饭,一周之内的食谱不重复。有人以为宇航员的食品都是做成牙膏状的挤着吃,肯定很乏味,其实这是早期宇航员的状况,早已今非昔比了。宇航员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肠馅饼、辣味烤鱼、土豆烧牛肉、奶油面包、豆豉肉汤、金枪鱼沙拉、饼干、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种各样的佳肴,美国宇航员甚至可以喝到他们爱喝的可口可乐。不过,宇航员吃饭并不能随心所欲。他们必须按地面营养师为他们配制好的食谱用餐。美国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吃饭时,先把标有第几天第几顿字样的塑料袋从食品柜中取出。每个塑料袋里装有7种食品,供一名宇航员食用。太空食品均为脱水食品,临吃前可把食物放入一个碗形的容器中,再用注射器将一定数量的水注进容器,然后再放进烤箱里加热。一顿饭不超过半小时就可以“做”好。

太空中的吃饭动作

太空餐桌是特制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在餐桌上的饭菜,你千万不要着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夹饭、夹菜要果断,夹就要夹准、夹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乱拨拉,以免饭菜飘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咀嚼时节奏要放慢,细嚼慢咽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员生活环境的污染。

有些人最喜欢在吃饭时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边吃边说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特制的“王太太炒羊肉”

尽管太空食品供应充足,花样齐全,营养丰富,但宇航员却普遍抱怨在天上吃饭吃不出味道。科学家分析,原因可能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太空环境引起宇航员的味觉失调。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导致味觉神经钝化,唾液分泌发生变化影响味觉,或者因为看不到食物的颜色、闻不到食物的气味而影响味觉。

太空椒五号

以航天诱变育种为主要途径,经多年选育稳定而成的太空椒5号为灯笼形,特大果,高产,抗病,肉厚,耐储运。平均单果重250克左右,最大果可达720克,连续坐果性强,单株可结商品果10个以上。露地栽培高50厘米左右,大棚栽培技术1米左右。叶面肥厚,叶色浓绿,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比一般甜椒高标准20%-30%,口味极佳。露地栽培亩产5000公斤左右,大棚栽培产量可达8000公斤。

该品种适于渗水性强,腐殖质高的土壤,应避免重茬及涝洼地栽培。喜肥水,注意防虫,适于密植,行株距(60-80)(25-28)厘米,双株种植。该品种为早熟种,生育期95-100天。

航天育种培育出高产太空椒.利用卫星搭载农作物种子,开展空间育种技术研究和探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全新尝试,。我们眼前这些辣椒新品种就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生物技术中心采用航空诱变育种途径培育而成的。

据专家介绍,经历过太空遨游的辣椒种子,大多数都发生了遗传性基因突变,返回地面种植后,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了,产量也比原来普遍增长了20%以上,而且品质大为提高,作物肌体也更加强健,对病虫害的抗逆性比较强。瞧,这些太空椒果大色艳,籽少肉厚,除了产量增长以外,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铜铁等微量元素含量都比原来高出7%~20%。吃起来是清香润滑、又鲜又嫩,营养丰富。

为什么作成块状或液糊状

太空食品是在无重力环境下食用的,做成块状或液糊状是为了防止食物四处飘散。

民众误解

太空青椒、太空番茄、太空玉米……当越来越多“太空食品”走上百姓的餐桌时,人们对航天育种与“太空食品”仍然存在着一些误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就常见的几种误区作了解释。

误解一种子上天转一圈,就叫“太空种子”

“现在有很多不法商人打假广告,说他们的种子‘曾搭载某某卫星上天’,向农民高价出售。”刘录祥说,“其实,种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太空升级’的第一步罢了,真正繁复的工作,是随后进行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

搭载回来的种子至少要经过三四代的筛选,然后到多个省份的试验点去试种。试种成功,还要拿到品种审定委员会去审定。“品种委员会还要试种3年,如果3年的表现都超过对照品种,才能够得到审定证书。”刘录祥说,这时,种子才能叫“太空种子”,才能合法地推向市场。

“从搭载种子‘晋级’到‘太空种子’,至少要经过4—6年的周期。”刘录祥说。

误解二太空食品都是“大块头”

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盘大,豆角几尺长……特色“太空菜”的广泛宣传,让好多人误以为太空食品都是“大块头”。

“种子搭载后产生的变异是各种各样的,选择面非常广。”刘录祥说。

以小麦种子为例,搭载后的植株有的高杆,有的矮秆,穗子有大有小,生育期有的提前,有的推后。“至于选出什么样的、淘汰什么样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里。”刘录祥举例说,“太空五号”弱筋小麦适合做糕点,“太空六号”则是强筋小麦,适合做面条饺子。选择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再比如,茄子皮对治疗冠心病有帮助,科学家就专门挑选搭载后“变”小的茄子,这样,单位产茄子皮的量就增多了。

误解三太空食品不安全

“基因突变”“变异”“人工诱变”……这些航天育种的术语听起来有些“恐怖”,让个别消费者担心太空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太空食品绝对安全,人们尽可以放心食用。”刘录祥说。

航天育种的原理,是把植物种子用卫星搭载上天,在宇宙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基因变异,返回地面后再经过专门的培育和筛选,形成有明显优势的新品种。

“在自然界里,自然环境的变迁也会引起生物发生相应的突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刘录祥说,“航天育种只是加快了生物的这种变异过程。”

有人担心“宇宙粒子辐射”的安全性。刘录祥说:“人们用高剂量的核辐照为面包、大米、方便面、脱水蔬菜等消毒,这些食品都可以直接食用,航天育种所接受的辐照强度仅为前者的百万分之一,而且要经过数代的培育筛选后才开始食用,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误解四太空食品一定是“绿色食品”

“尽管太空环境无菌、无污染,但并非所有的太空食品都是绿色食品。”刘录祥说。

太空食品是经过航天育种所培育出的。而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中培植加工的食品。

“太空种子在地面的培育阶段一样可能施化肥,所以,是不是绿色食品,还要看是否有相关部门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

参考资料

1.太空食品是如何加工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星辰 » 太空食品(航天食品)

相关知识

太空食品(航天食品)
太空食品有哪些
太空食品是如何生产的?
航天员的秘密:太空国旗、航天食物、太空笔……
民企奋进自贸港:“笑傲天宫” 的奇妙太空食品世界
太空食品的11个真相
上太空吃什么 上太空的食物
航天旅程
太空食物
美国航天局出售太空食品和隔热瓦

网址: 太空食品(航天食品)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7983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去年6月11日,我国“神舟十号”
下一篇: 民企奋进自贸港:“笑傲天宫”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