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特医”变“特疑”?要严查严管!

“特医”变“特疑”?要严查严管!

关注

图片“一包即可替代所有保健食品的全营养餐”“小孩子都爱不释手的儿童款营养品”……这些诱人的宣传语正悄然出现在特医食品的营销中。特医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三类。2022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识指南》,启用专属标志“小蓝花”,明确产品标识要求。其本质是“病人的食品”,而非适合普通人的营养品。然而,这一本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使用的特殊食品,眼下正被一些不良商家打造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营销乱象随之滋生。特医食品营销乱象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它误导消费者,让需要特定营养的患者可能因使用不当而延误治疗;其次,它让健康人群,特别是儿童面临营养失衡的风险。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这种乱象侵蚀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当特医食品被包装成“万能药”,当严肃的医疗营养品被降格为普通的商品营销,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整个医疗体系的权威性。更令人担忧的是特医食品背后的营销模式。一些企业通过建设私域流量,制定复杂的多级分销奖金体系进行推广,包括直推奖、碰对奖、管理奖等多重奖励机制。这种多级分销的推广模式让特医食品的营销染上了传销的色彩,参与者被鼓励不断发展下线,从推广中获得层层收益。在这种利益驱动下,推销人员往往不择手段地夸大产品功效,忽视其适用人群和潜在风险。图片图片图片治理特医食品营销乱象,需要多方形成合力。监管部门应当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同时,要适应新型营销模式的特点,创新监管方式,实现对线上线下的一体化监管。生产企业必须守住底线,珍惜行业声誉。特医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渠道管理,规范销售行为,不得为追求销量而放任甚至鼓励虚假宣传行为。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应当主动发声,加强科普宣传,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特医食品的适用场景和使用规范,帮助消费者提高辨识能力。最重要的是,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认清特医食品的本质。特医食品不是保健品,更不是“万能药”,它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针对特定人群使用。病人的“口粮”绝不能沦为商家的“摇钱树”。面对特医食品营销乱象,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守住这道关于生命健康的“营养屏障”。对此,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吧~作者丨记者 马嘉封面丨摄图网

责编丨喻悦 李沫楠 付颢琬

校对丨张斌

审核丨彭婷婷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特医”变“特疑”?要严查严管!
特医食品的应用
特医食品注册实现零的突破 济南首张“特医食品”注册证书花落高新区企业
特医食品“小兰花”Logo首次亮相,特医食品标识指南还有哪些新要求?
特医食品拟设“小蓝花”标识
送你一朵小蓝花——如何选购特医食品
特医食品是什么?专属标志“小蓝花”来了
特医食品科普之:“小蓝花”标识和相关要求你了解吗?
南京高淳:特医食品小蓝花 健康传万家
认准特医“小蓝花” 长沙特医食品科普知识进社区

网址: “特医”变“特疑”?要严查严管!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7992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早餐花多少钱营养又健康?
下一篇: 营养餐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