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分享的“自生荒野种植新模式”
把自然种进绿道!40块试验地,探索自生荒野种植新模式
引发了市民的好奇
为什么绿道环线的试验地
没有城市花境漂亮?
为什么试验地里有许多常见的观赏花卉?
我们的试验到底在研究什么?
今天带大家一探究竟!
“自生植物景观”的“自生”究竟是什么?
通常,园林绿化中都以观赏花卉为主。观赏花卉是指人工培育并栽植、用于美化环境的植物材料。
而自生植物是指一切非人类主动栽植、依靠自然力量自发繁殖扩散的植物群体,因此,杂草、野生植物以及人工栽植“逃逸”的植物均可算作自生植物。
调研小结:
我们前期在成都城区的调研记录了336种自生植物。其中,272种(81%)是尚未被驯化的野生植物,9种为逸生蔬菜(如油菜),其余55种是逸生园林植物(多是乔灌木小苗,如女贞;极少的观赏花卉,如墨西哥鼠尾草)。
为何要探索自生植物成景?
由于以往依赖观赏花卉营造的景观往往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养护和更换,以维持其“最佳形象”,否则花小色淡、观赏性较低的自生植物(常被视为杂草)便会自然侵入,影响视觉效果;而随着高温天气增多,这类高维护成本模式更显难以为继。相比之下,自生植物具备自主繁殖与群落形成能力,不仅节约资源,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在大众认知里,自生植物均生命力强大、蔓延广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成都城区记录的常见广布自生植物只有49种,另有287种自生植物均属于分布很少、难得一见(如紫堇、蛇床等乡土野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建设扩张,大量乡土野草的生存也雪上加霜。
因此,探索自生植物成景,一方面可以降低资源消耗、维护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基于此背景下,我们开展自生植物成景研究,旨在探索既能降低资源消耗与维护成本,又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生态功能提升的可持续景观改良路径。

试验地内自生成景的优势野草物种
观赏花卉能不能当作自生植物使用?
其实,一种植物算不算自生植物,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野生或人工培育。如试验地中的夏堇、矮牵牛这个时节已经结出了种子,但在绿化中常作为一年生花卉对其进行快速更换,没有给它们长时间生长的机会,无法验证其是否能当作自生植物使用。
在未被驯化栽培以前,园艺花卉也都来自于野花。比如我们常见的马利筋,其种子可依靠风高效传播,甚至飘到了试验地内狗尾草、假蒿的植株上,然而同样,以往的花卉设计并不会考虑它们的自生能力。
所以我们的试验也是把“自主权”交还给观赏花卉,探索其自生能力。

自生植物、“观赏花卉”互补才能形成高效益低消耗的景观
故此,本研究选择被自生植物覆盖的样地添加一半面积的常见观赏花卉进行群落改良,验证60余种观赏花卉的自生能力及其与近百种自生植物的群落组合变化(仅在栽植第一周早晚浇水,之后不投入任何人工养护,追踪监测至少两年)。
栽植两个月后我们已获得各观赏花卉的生长情况及其与野草竞争的动态变化,有趣的是:
蓝角柱在生长旺盛期可以压制住白茅、与狗尾草共生,但对葎草的“霸凌”束手无策。
试验地保护了荔枝草等偶见自生植物免受割草侵扰。
互补搭配改善了群落的色彩、质感等景观效果。
蝴蝶等昆虫的拜访明显多于未改良的自生群落。
诸如此类的趣味发现还有很多。



未来如何推广应用
群落栽植已告一段落,但试验仍将继续。未来,我们将长期监测,争取筛选出自生能力强的花卉,形成可推广复制应用的组合模式,完成自生群落营建导则。
本次试验添加的花卉均采用16杯、双色杯、2加仑的苗木,因播种面临更多萌发生长考验,有待进一步验证。
未来城市景观既需精致花卉装点核心场所,也需低维护自生群落美化大面积绿地、强化生态韧性。这场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探索道阻且长,唯有以耐心浇灌,方能让“把自然种进城市”的愿景落地生根。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汤蓉
相关知识
华东师大&东北地理所:城市自生植物的生存智慧
基于景观偏好理论的草本自生植物应用潜力研究
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新模式的研究(28页)
【热点解读】反季节水果到底能不能吃
贵阳市花溪公园自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及观赏价值评价
园艺花卉种植新模式
“杂草”也能变景观?成都探索自生植物与栽培花卉共存模式
种植巨菌草——开启农村养殖新模式
与荒野共生:城市绿地的发展前景
郑州市主城区自生草本植物组成与群落特征研究
网址: 自生荒野种植研究到底是什么?全面解读植物种植新模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83593.html
| 上一篇: 探秘单瓣与重瓣花:自然界的美与科 |
下一篇: 【古今中外】人类为什么喜欢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