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重磅推荐《植物抗病虫育种》(原书第三版)发售

重磅推荐《植物抗病虫育种》(原书第三版)发售

为什么翻译这本书

翻译本书的过程其实更是系统学习的过程。植物抗病虫性作为现代农业优良品种培育的重要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抗病虫育种与产量育种、品质育种相比有着明显的特点,它不仅与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而且与有害生物(病原菌或害虫)的遗传、植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和有害生物对环境的敏感性等有关。我们期望在多年教学和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不断积累和总结,能为国内植物抗病虫育种研究的发展和提升贡献微薄之力。

本书译者于1993年开始给研究生讲授“植物抗病虫性遗传育种”课程,一直受到作物学、园艺学和植物保护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欢迎,但国内一直没有合适的教材可用。2011年底,荷兰瓦赫宁根大学Rients Niks博士等编著的BreedingCrops with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Pests 一书由 Wageningen Academic 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植物抗病虫育种的基本概念、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很适合作为研究生课程的辅助教材使用。经与原书作者商议,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出版于2012年出版,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到2019年,英文原书已经更新修订至第三版,我们也翻译出版了原书第三版。

成书的背后故事

Breeding Crops with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Pests 一书的完成经历了很长时间。

原稿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植物抗病虫育种课程任课教师 Jan Parlevliet 的教学笔记,20 世纪80年代后期Rients Niks接手该课程的教学任务,笔记被不断更新和扩充,在原有知识框架和引用范例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关插图和习题等资料,并将这些材料整理成教学资料继续使用。20世纪90年代在 Pim Lindhout 的建议下对材料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整理,增加了许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并扩充了词汇表。从第一版开始, Yuling Bai(白玉玲)对此书的编辑贡献尤多。

成书的背后,是传承,是延续。

故事要从瓦赫宁根大学植物育种系说起。

1960年,Jan Parlevliet毕业于瓦赫宁根大学植物育种系。1971年,Jan进入瓦赫宁根大学植物育种系工作,从事持久抗性的研究和抗性育种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Jan 开始进行多个寄主-病原生物互作体系研究,包括小麦、水稻、玉米、豆类、土豆、花生等寄主及真菌、卵菌、细菌、病毒及线虫等病原生物。持久抗性一直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即使1995年退休后,Jan仍在参与安第斯地区(Andean Region)的植物育种项目研究,该项目旨在加强当地多种作物持久抗病性的研究。

1976年,Rients Niks从瓦赫宁根大学植物育种系毕业,此后,他在Jan的指导下进行大麦-大麦叶锈病部分抗性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硕士(1978)和博士(1983)学位。1983年,Rients 接替了Jan 的工作,继续进行大麦部分抗性(数量性状抗性)的研究,并进一步开设了抗病育种课程,在荷兰、西班牙、南美、南非、肯尼亚、伊朗、泰国和中国等地多次讲授植物育种课程。

从教学笔记到教学资料,Jan和Rients是Breeding Crops with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Pests 一书初稿的主要完成和传承人员。20世纪90年代,这本书迎来了它的第三位重要主创。

1994年,Pim Lindhout受聘为瓦赫宁根大学植物育种副教授,主要从事数量性状的鉴定和定位及植物育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2006 年,Pim成为蔬菜育种公司德瑞特种子公司(De Ruiter Seeds)研发部门负责人,这引起了孟山都公司的注意,为了增强蔬菜方面的实力,2008年孟山都公司并购了德瑞特种子公司。不久Pim成为孟山都公司蔬菜育种部的负责人,2010年离职。此后,他在一家植物育种新技术开发公司Solynta 中担任经理,主要从事杂交马铃薯育种。

在瓦赫宁根大学的科研教学经历,以及在企业的育种研发实践,使其对植物抗病虫育种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非常了解,也正是在他的建议下,主创们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延续,对书稿完成了重要整理和补充。

这本书与中国的缘分不仅存在于Rients在教授中国育种课程中,更存在于它的另一位贡献者——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的Yuling Bai(白玉玲)。

1997年,白玉玲来到瓦赫宁根大学深造,2007年受聘为瓦赫宁根大学植物育种系助理教授,并建立“茄科抗性育种研究组”,担任组长,2013年受聘为副教授,2018 年受聘为教授。她的研究集中在茄科植物(包括土豆、番茄和辣椒)对不同病原生物的抗病遗传和分子机制,致力于将科学研究结果应用于育种实践,通过发展育种新策略和开发新技术来提高育种效率。此外,她还承担了瓦赫宁根大学以及中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几个大学的植物遗传育种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从2011年的第一版到2019年的第三版,白玉玲一直为这本书的成稿出版付出诸多贡献。

这本书主要介绍什么

在作物生产实践中,很少能够获得理论上应该达到的产量。例如,在最适环境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虽然可以达到14t/hm2,但荷兰的小麦平均产量是 8~10t/hm2,其他地方的小麦产量常常更低。作物品质也是一样,很难实现其遗传潜力。

造成作物产量和品质损失的各种因素通常被称为逆境因素(stress factors),作物育种家的任务就是要改良作物防御或适应这些逆境因素的能力。逆境因素可以分成非生物逆境因素和生物逆境因素两类。非生物逆境因素有干旱、土壤贫瘠、温度过高和温度过低等,作物耐非生物逆境育种不是本书讨论的范畴。生物逆境因素,如杂草、病原生物和害虫等本身都是活体生物,有它们自己的生命起源。本书不考虑如何选择和改进作物与杂草竞争的能力,只阐述在作物上取食的生物,包括病原生物和害虫等。本书的重点是介绍作物抗病虫育种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

本书首先介绍有关生物逆境因素的各个范畴,然后介绍作物本身拥有的各种不同的防卫反应类型。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介绍作物抗病虫育种,即如何在遗传上提高作物防御病原生物和害虫的水平。本书遵循作物育种的程序,从决定是否要在一种作物中引进抗性开始, 一直到该作物的抗性品种在农业生产上栽培应用。

本书不介绍作物遗传育种的一般性概念,如不同选择方法和如何开发分子标记等,读者可以参考其他育种学教科书获得这些概念。本书会介绍一些植物-病原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以帮助育种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相关原理。本书适合于植物科学领域已经有一些植物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知识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在植物育种公司或研究所从事作物抗病虫育种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使用。

植物科学最前沿,专注于植物科学前沿进展、资讯、招聘信息的发布及方法软件共享等。投稿及招聘请后台回复“投稿”,均为无偿;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ID:zwkxqy;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重磅推荐《植物抗病虫育种》(原书第三版)发售
第十四章抗病虫育种概述.ppt
第11章 抗病育种
花草树木图鉴大全(第三版)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花草树木图鉴大全(第三版)
第五章 植物抗病虫基因工程.pdf
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
必读系列 | 何祖华、陈学伟、邓一文等联合撰写:农作物抗病虫研究的战略思考
茶书网:《插花与花艺设计:第三版》(高等职业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

网址: 重磅推荐《植物抗病虫育种》(原书第三版)发售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5241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华中农大学者提出作物病害抗性改良
下一篇: 植物抗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