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田明华1,冉福祥2,杨秀英3(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2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天水;3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山西太原)摘要: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密合一”的绿色朝阳产业,中国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突出,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但是,存在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区域特色的品牌产品不足,生产技术质量体系不够规范,花卉产品质量低,花卉流通体系不健全
2、、配套设施产品匮乏,花卉产业的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等一系列问题。对此,该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地建议。关键词:花卉产业;生产规模;质量;品种;技术;产业化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hinas Flower Industry and Counter MeasuresTIAN Ming-hua1,RAN Fu-xiang2,YANG Xiu-ying3(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2. Gansu Forestry technology Colleg
3、e, Gansu Tianshui ; 3. Shan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stry, Taiyuan )Abstract: Flower industry is a green and sunrise industry which not only brings into play economic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but also concentrates labor-intensive, 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To develop C
4、hinas flower industry with outstanding advantages is of momentous current significance which is propitious to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cultivation, raising peasantrys revenue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peoples life. Chinas flower industry develops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and China has
5、 been taken for the big country in the world. But there are still plenty of problems in Chinas flower industry, for example, the scale of production is too small, specialization level is low, the breeds and techniques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lack, the brand products with region
6、 features are not enough, the technique quality systems are not normative, the flower product quality is bad, the flower currency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partner products is short, the flower industry need be supervise more, and so on. Therefore,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 meas
7、ures to the questions.Key Words: flower industry; scale of production; quality; breed; technique; industrialization1 中国发展花卉产业的意义广义的花卉包括鲜切花、盆栽花卉、观叶植物、庭院花卉、绿化苗木、观赏树木、草坪等几大类,它以独特的景观价值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绿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花卉产业除了上述花卉产品直接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之外,还包括种子种苗、专用花肥、育花基质、园林机械等辅助产业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现代新兴产业,花卉产业在国际范围内迅速崛起,一直呈现
8、出持续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世界各国花卉业的生产规模、产值及贸易额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世界花卉生产面积约210万hm2,全球花卉产业总产值已达到2000亿美元,世界花卉产品贸易额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已成为世界贸易的大宗商品,到2006年全球花卉消费已超过3000亿美元3。现代花卉产业早已突破了传统种植业的范畴,辐射到农药、肥料、基质、设施、设备等相关工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多行业,已由小农生产方式,发展为环节相互独立、多方协同的现代产业价值链体系,因此,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意义4,被称之为“花卉经济”。目前,花卉的消费日趋扩大。
9、继欧洲、美国和日本花卉市场经久不衰、持续发展之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花卉消费量大幅度增加,成为全球新兴花卉消费市场3。世界花卉产业全球转移趋势加强,花卉生产已由西欧、北美和亚洲的日本等发达地区转向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价格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花卉生产竞争十分激烈,市场变化很大,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但花卉产业以其高产出、高效益的特征仍然吸引了各国把花卉产业作为高附加值、高产出产业,不断加大发展力度4。据世界经济贸易行家预测,在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10大行业中,花卉业被列为第2位。花卉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近10多年
10、来,世界花卉业以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1。中国发展花卉产业具有种质资源优势、气候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市场潜力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5,成本比较优势明显,花卉产业作为一项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的优势产业,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6,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从种植业收益来看,通常花卉的亩产值在1万元以上,水稻为8001200元,蔬菜为60008000元。单位土地面积上种植花卉的产值一般可以达到普通作物和果树的1050倍,而花卉出口创汇利润高达40%,比蔬菜、水果高34倍7。综上所述,花卉产业是
11、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密合一”的绿色朝阳产业,发展花卉业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对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带动农民致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2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2.1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总体状况近年来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花卉种植面积与销售额持续上升,花卉产值20年来年均增长约30%,2007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75.03万hm2,约占世界花卉总种植面积的1/3,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2007年全国花卉销售额达613.70亿元,出口额约3.28亿美元8。因此,中国在世界花卉生产贸易格局中
12、占有重要的地位。表1 20012007年全国花卉产销情况及花卉生产经营实体情况8 9 10种植面积(hm2)销售额(万元)出口额(万美元)花卉市场(个)花卉企业(个)花农(户)从业人员(人)专业技术人员(人)2001.9.428003.4205232019595522002.7.28283.2239752022851452003.4.59756.8218560244972672004.3.114434.02354534522005.2.115425.82586649082006.1.660913.02547563832007.9.632754.5248554651据农业部公布的花卉统计数据,2
13、007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485个,企业54651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hm2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7825家,花农户,从业人员人,专业技术人员人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花卉企业数量从狭义上说也就是5.7万家(含花卉市场)。花农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一般没有在工商注册,但有些生产规模和产值不低于花卉企业。从概念上讲,他们类似于花卉发达国家的种植者(Grower)。发达国家都将种植者视同小企业11,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花卉产业共有大小企业125余万家。2.2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特点近年来,由全国花卉生产基本变动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2.2.1 花卉种
14、植面积大幅扩大,花卉销售额逐年增加2001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为24.6万hm2,比1995年增加了228%;鲜切花销售量37.0亿枝,比1995年增加了239%;销售额为25.0亿元。到2005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81.0万hm2,是1995年花卉种植面积的近11倍,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229%;鲜切花销售量达到108.8亿枝,是1995年的10倍,比2004年增加了194%;鲜切花销售额为50.8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03%9。2006年,花卉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但花卉销售额不降反增,2007年花卉种植面积回升到75.0万hm2,花卉销售额为613.7亿元,其中鲜切花销售量达到129
15、.1亿枝,销售额69.78亿元。从2001年到2007年,花卉种植面积年增长率平均为17.25%;花卉销售额年平均增长16.1%。2.2.2 花卉生产经营实体增加,花农及从业人员增多2001年,中国拥有花卉市场2052个,花卉企业3.2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3343个,花农69.5万户,从业人员195.3万人。2005年,花卉市场达到2586个,花卉企业6.5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8334个,花农增加到125.1万户,花卉从业人员增加至440.1万人。从2001年到2005年的5年时间,花卉市场数量增加了26%;花卉企业数量增加了102.7%,平均年增长22.1%;种花农户增加了80.1%,平均年
16、增长16.0%;花卉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了125.3%,花卉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增加了122.2%9。2006年花卉生产经营实体、从业人员均大幅下降,但花农增多,2007年有所回升,花卉市场达到2485个,花卉企业5.5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7825个,花农增加到119.4万户,花卉从业人员增加至367.5万人8。2.2.3 花卉产品结构不断向多样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一是鲜切花生产。1986年前鲜切花生产在中国基本上是空白,这些年来,鲜切花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近些年来,云南省鲜切花生产发展迅速。另外广东、上海等沿海城市以及华中、华北等大中城市附近也纷纷开始发展鲜切花生产,生产品种也由菊花、康乃馨、剑兰
17、、月季等普通切花向百合、火鹤、满天星、鹤望兰等高档切花发展,产品质量逐渐提高;二是商品盆景异军突起,年产量达数百万盆,商品盆景也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三是盆栽花卉种类增多,绿化苗木生产结构也逐渐趋于合理9。2.2.4 花卉生产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迈进花卉进入商品生产以后,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花卉生产者逐步放弃了“小而全、小而散”的传统生产方式,开始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主要花卉产品的生产已初步形成规模,并显示出区域优势和企业优势。到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以上海、昆明为重点的鲜花生产基地,以广东、福建为中心的观叶植物生产基地,以四川、辽宁、上海为主的种球、种苗繁殖基地。这些基地的形成,对
18、中国花卉区域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9。2.2.5 花卉市场由季节供应向周年上市转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花卉开始向大生产、大流通方向发展,生产者充分利用中国地域辽阔、生产区域广、南北海拔生态条件各异的有利条件,有效地调剂了不同花卉产品的上市时间;另外生产者更加注重生产设施条件的改善。到目前主要的鲜切花产品和商品盆花盆景基本可实现周年供应9。2.2.6 花卉国际贸易逐年扩大近年来中国花卉进出口贸易也呈现双增长趋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花卉进出口总额达到1.43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26.1%。其中出口总额将近7475万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19.8%;进口总额为6860
19、万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33.7%9。2007年中国花卉产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亿美元,达2.08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2.5%,其中,出口金额近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6%,进口金额0.8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0.52%,中国花卉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双升”态势12。据统计,2007年中国盆花和鲜切花出口总额达3509万美元和3056万美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了18.6%和10.83%。盆花出口种类基本锁定在绿植、盆景、国兰等几大类,主要出口市场是韩国、荷兰、日本、美国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鲜切花出口种类主要有菊花、康乃馨、月季等品种,出口市场以日本、新加坡、泰国、
20、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地区为主12。表2 20042007年海关统计中国花卉进出口情况9 12进出口总额(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出口额(万美元)出口额增长(%)进口额(万美元)进口额增长(%)200411370/6240/5131/20051433526.10747519.80686033.7020061697718.431017336.096804-0.8220072080022.521260023.86820020.52如果按照中国花卉协会及农业部中国花卉业年度统计的口径,2006年中国花卉出口额呈现突破性增长,约6.09亿美元3,2007年中国花卉出口额3.28亿美元8。2.2.7 花
21、卉产业前景良好世界花卉业的生产、销售将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发展速度。西欧国家在花卉生产、经营方面会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然而由于其基础水平较高,从提高的幅度和发展的速度上看,将相对减慢。而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的规模和质量会不断提高,花卉业将会继续呈现比较快的发展速度,生产规模会快速扩大,花卉产量和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中国拥有独特的气候、地形、环境条件,花卉资源异常丰富,悠久的花卉栽培历史积累了丰厚的花卉文化底蕴,花卉生产正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国内花卉消费市场空间巨大,而且,中国政府部门和花卉相关行业组织均高度重视和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出台并执行了一系列有
22、利于花卉生产和贸易的政策。在这种有利环境下,中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9。3 中国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国花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但与其他国家或其他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的花卉种植国,但远非花卉强国,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品种少、质量差、效益低,经营管理水平较差,流通体系还不健全,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3.1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都比较低目前中国花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单位面积产量、产值都比较低。中国花卉种植面积是荷兰的近10倍,而产值却只有荷兰的1/6,出口额只有荷兰的几十
23、分之一5。中国切花月季的生产,每m2土地年生产月季不到100支,而在荷兰、哥伦比亚等花卉发达国家,平均每m2土地年生产月季250支至500支5。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部分花卉生产以露地栽培为主,花卉生产单产低、质量差。3.2 品种单一、落后,科技含量低世界花卉消费市场目前的总体趋势是消费正由传统花卉日渐转向新优花卉。由于中国花卉产业起步较晚,育种能力不强,导致新优品种严重匾乏。中国花卉出口的类别主要有鲜切花、盆栽植物、观赏苗木、干花以及蝴蝶兰、康乃馨半成品和原产于中国的花卉种子,大都属于低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品种老化,无法占领国外高端产品市场,虽然价格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利润率却很低。以出口日本
24、为例,中国康乃馨的出口量占日本康乃馨市场的第二位,但价格却一直徘徊在哥伦比亚产品的1/3价位,主要原因就是品种落后。国际上畅销的品种很多在中国根本没有生产13。3.3 花卉质量普遍较低,生产条件简单落后,技术水平有限(1)花卉生产方面。2007年中国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21.62%,其中温室仅占8.71%8,而荷兰花卉温室面积约占花卉生产总面积的60%左右,韩国温室生产面积占总面积的57%5。花卉设施生产面积所占比重过小,花卉生产主要靠露地生产、靠天吃饭,耕作方式落后,淡季很难生产出高品质的花,花卉质量得不到保证,花卉质量普遍较低,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中国贯彻推广花卉标准化生产的工作
25、严重滞后,栽培管理水平低,造成花卉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低劣13。据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于2002年的“五一”、“十一”和2003年的春节期间,抽检了上海及其他省126个生产单位的包括鲜切花、盆栽植物(包括观叶植物、盆花)、种苗3大类56个品种共308个样品,结果显示,花卉产品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三次抽检鲜切花135个样品,一、二级品仅占13.7%,三级品占40.7%,而不合格品高达45.9%。抽检的10个种子种苗样品,则全部为不合格品。产品质量差,档次低是生产效益低的主要因素之一14。国际市场对于花卉品质要求极为严格。比如,许多国家进口花卉和苗木要求株高、干径都要统一
26、。再比如,很多国家为了防止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随进境栽培介质传入,进口花卉要求不带土。但中国目前栽培介质发展水平还不高,这样就造成许多产品被挡在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之外13。(2)花卉流通方面。花卉流通需要有完整的冷链保障体系。从中国花卉流通的整个环节来看,由于缺乏采收、预冷、分级、捆扎、包装、保鲜、运输、配送、销售等产后处理技术,几乎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冷链环节中断情况,花卉保鲜技术落后致使鲜花售前保鲜期大大缩短,对到达目标市场后的品质造成了极大影响。尤其在鲜切花出口中,该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以出口日本为例,从哥伦比亚到日本的康乃馨,海运所需时间是上海到日本的7倍,但哥伦比亚的康乃馨比上海货新鲜得多,
27、价格也要高出3倍之多。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国内花卉出口商在向远距离国家(美国、荷兰等)出口鲜切花、切叶时,会放弃成本优势,更多地选择运费较高的航空,而放弃海运运输方式。同时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鲜切花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周边国家(日本、韩国等)的原因所在13。3.4 新品种开发和保护工作力度不够中国花卉新品种开发落后和保护引进不力,已成为中国花卉产业发展中的瓶颈。新品种、新技术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基础,新的科研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影响着花卉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花卉科研力量分散,研究资金少,研究人员也较少,多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多以研究为主,与实际生产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28、,同行单位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搞小而全,缺少专业化的系统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速度慢,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也很严重,如组培快繁及重复引种等15,大部分切花品种靠引进,栽培技术不配套,对植物资源系统研究不够,没有突破性品种,技术含量、商品性好的科技成果较少,注重引进国外品种、忽略国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据估计,中国花卉市场上草花种子的80%是从国外进口的5。中国的花卉新品种选育与花卉产业发展极不相配,严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花卉新特优品种,这已成为制约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突出问题。据报道,情人节最受欢迎的月季切花“泰坦尼克”,中国每种植一棵,都要向荷兰莫尔海姆公
29、司交纳8.5元的新品种保护费,如果不交纳品种保护费就不可能走出国门16。新品种的保护是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视新品种的保护,一是能吸引国外新品种尽快进入中国,提升国内花卉产业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促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以加快进入花卉生产强国的行列。近几年来,世界花卉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从2005年开始,世界花卉行业要求出口花卉必须持有知识产权证,否则无法出口。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产品的情况下,要想扩大出口,就必须按照国际规则,通过支付品种权费,来取得国际市场份额13。3.5 花卉流通体系不健全,花卉价格混乱,花卉出口量较小、出口额不高至2005年,中国虽然建
30、成了2586个花卉市场,但由于功能雷同的初级交易市场多,缺乏市场专业管理人才,市场功能不完善等,且没有信息保障系统,花卉市场信息无法快速传递,造成全国花卉流通体系不畅。有些地区的市场投资者在建市场前缺少调查研究,导致市场分布过于密集或规模过大,市场分布不合理。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花卉市场比较集中,甚至出现过热现象。如北京、上海,大型花卉批发市场就有10多个,由于大多采取物业管理的模式,不能实现应有的商品调剂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许多批发市场经营效益差,而一些内陆地区由于流通网络不畅,花卉价格居高不下,大大地限制了花卉消费市场的开发。如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流通体系建设仍然比较薄
31、弱。大型花卉批发市场少,三个地区的花卉零售店加起来也只占全国的6.2%,而这些地区的花卉消费潜力大,花卉流通网络的建设就成为重中之重14。目前大多中国花卉企业主要还是采用原始的经营方式:业务员在国内外跑来跑去,在市场上来回奔波;或者利用门市进行营销的单一模式。大部分企业缺乏利用现代化技术经营的意识,利用互联网发展的花卉企业比较少16。当前国内花卉流通价格混乱,几乎没有一家与另一家的价格能保持一致。很多企业在没有经过国家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利用一些非正规渠道,在市场上来回的呐喊压价,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吸引一些商家来购买,更有甚者甚至用其他的廉价品种甚至是过期或劣质产品来经销。对于所有的花卉公司来说,
32、打价格战更令本来就不景气的花卉市场雪上加霜。价格的压缩必然导致成本的压缩,而成本的压缩只能靠降低产品的内在科技含量和质量来实现。最后只能是让消费者受到损失,而企业也同样是名声扫地,再无信誉可言16。虽然近期中国花卉出口总体态势良好,但总体出口规模相对种植面积仍然偏小。目前中国花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花卉的种植面积已达到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1/3。而中国花卉出口量仅占世界贸易量的3%,出口额最高也不足世界的6%。中国花卉出口竞争力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花卉质量不能保证。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作保障,即使低价进入国际市场,也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13。品种少、流通体系还不健全也严重制约着中国花卉的
33、出口。另外,花卉出口手续繁杂,环节多。按照目前海关的规定,花卉出口需按照一般货物出口,要履行报验、报关各项程序,通关手续比较繁杂,不够快捷,完成整个出口手续至少需要将近一周的时间。另外,中国一些花卉产品的出口在检疫、濒危等证明的办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审批环节多、手续繁、周期长,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例如对蝴蝶兰等已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的非濒危物种的花卉产品出口也需办理“濒危证”。有的地区仅检疫证的办理就要一个月的时间。花卉出口通关的低效对于本身保鲜水平不高的中国花卉,可谓“雪上加霜”13。3.6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差从产业结构上看,如果将中国花卉企业
34、分布到产业链上形成一个图形,大致就是一个“鸡蛋”(见图1)。图1 中国花卉业产业链示意图11图1从左到右代表花卉产业链的育种种苗、生产以及流通几个主要环节,特点大致是“两头小,中间大”,大部分企业从事生产,从面积上看,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生产大国。图中育种的部分没有上颜色,那是因为目前我们的育种能力比较低,花卉生产所需的品种、种子、种球、种苗(星点部分)主要依赖国外直接进口或者进口扩繁。花卉企业的大部分分布在“鸡蛋”的中间生产上,大中型企业在园林、苗木、切花、盆栽生产上都有分布,而中小企业和花农主要集中在苗木、草花生产,其次是鲜切花,从事盆栽植物生产的花农不多,可能是因为盆栽的设施和技术水平门
35、槛较高的缘故。“鸡蛋”的尾部,也就是中国的花卉流通,也是一个产业瓶颈,不仅企业(含个体户)数量偏少,这些企业力量也有限,不能为庞大的生产提供足够的流通支持11。从产业化程度上看,中国花卉企业呈现“多、散、小、差”,从事花卉生产的企业多、规模小,花农种植分散,管理粗放,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差。中国花卉企业基本上是在农户及国有苗圃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农林生产中的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主体格局仍然存在,难以吸收新技术,例如中国花卉企业多采用常规的播种、扦插、嫁接等繁殖方法,繁殖方式落后,繁殖系数小,受生产季节的影响较大,生产成本较高,无法形成批量生产和规模效益5。花卉生产主要以企业、农户
36、自产自销为主,未能有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未形成规模经营,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差,难以承接国外大批量、高质量要求的订单,难以抵御巨大的市场风险,长期停留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阶段13。花卉是特殊的鲜活产品,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外花卉产销情况和价格走势,对于指导花卉生产和流通至关重要。目前花卉生产者和花卉生产企业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花卉生产发展状况及市场行情,获得市场信息的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准确性不高17。许多花卉生产者只能根据历年的花卉生产和销售情况来选择当年的种植品种5。花卉企业发展盲目性较大,缺乏长期经营的战略思维,缺少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和稳定的客户群体,短期利益行为较重
37、。由于缺少自己的特色和拳头产品,争相种植某些一时畅销的花卉品种,导致一哄而上,使花卉产品的数量和规格过于集中,市场饱和后无法销售5。行业内未形成团结、统一、联合对外的协调机制,行业持续定期信息服务工作不够深入和强化,行业组织开展国际行业交流不够,为企业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洽谈成交活动不足,市场宣传、拓展工作不到位,造成生产者不了解市场需求,盲目生产,盲目销售,销售渠道混乱13。3.7 宏观管理不足,花卉产业的发展盲目性较大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作保障,花卉产业化需要科学的管理办法,然而中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来保证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目前中国还没有出台完善的品种专利保护
38、法,育种人员没有积极性,培育出的新品种不愿意拿出来推广,这是品种选育成果少有了成果也不能很快转化为商品的主要原因,这严重阻碍了花卉产品的更新换代。另外,整个花卉产业的标准化管理跟不上,花卉产品质量标准、生产人员技术考核标准不完善,经营人员没有上岗标准。从事花卉产业的人员大多是缺乏专业培训的花农小农经济思想极为严重,唯利是图,从而导致花卉市场混乱,无序竞争严重15。花卉产业发展依赖于市场的需求,上什么项目,上多大规模,其生产要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能引导市场和消费者,同时也要看自身具备的条件。目前在中国许多地区发展花卉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对这个产业的特点、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
39、加上信息服务的匮乏,导致生产者在计划安排、项目引进、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不仅会给生产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5。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目前中国花卉种植面积超过1万hm2的有10个省,达500010000hm2的有6个省(区、市),而这16个省(区、市)的花卉品种结构大多数雷同,没有明显的特色产品或拳头产品14。中国花卉的“游资”与“游民”问题始干扰着中国花卉业的健康发展。所谓“游资”,泛指花卉产业外的资金,因为存款利息低,二三产业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就涌到了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又选择了产值相对较高的花卉。所谓“游民”就是指为追求更高经济效益转向花卉
40、生产的菜农、粮农等。两者都有流动性,而且数量较大,来去迅猛,业内用之妥当则得利,两者都可以成为产业的新生力量,用之不妥则生害,造成产能过剩,市场恶性竞争。产业发展历史上,每次飞跃都离不开“游资”和“游民”做出的贡献,然而每次危机的出现也都有他们的责任。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及时引导,妥善处理“游资”与“游民”问题,防患未然11。4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建议中国花卉产业应努力的目标不是追求栽培面积的扩大,而是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增加产值及拓展市场,提高生产效率。4.1 生产方式要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花卉生产的规模化可有效地降低成本,便于栽培和管理。花卉生产的专业化能有效地集中技术力量进行专项
41、研究和攻关,为保证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荷兰目前大约有花卉生产1.2万家(包括种植户),生产面积1.1万hm2,从业人员7.2万人,销售额则高达73亿欧元(合人民币约730亿元)11。在花卉业发达的哥伦比亚,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卉生产农场约有100多个,出口的主要花卉品种约10多种。每个农场的花卉种植面积约2030 hm2,一个农场原则上只生产2种3种花卉,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程度相当高18。目前,中国的广东省、云南省、江苏省花卉业已逐步形成相对集中连片的花卉生产基地和“公司+农户+市场”的产业结构5,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但中国花卉企业中,农户数量庞大,小企业多,中大企业少,就是底
42、盘大,上头小。多数农户生产面积只有几亩,员工就是几个家庭成员,平均每户23人,年营业额几万元11。农户的数量是企业数量的20倍之多。而54651个企业当中,种植面积在3hm2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只有7825家8,所占比例不到15%,形成人们常说的“有数量,缺巨人”现象。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花卉企业的生产面积普遍偏小,营业额或产值则更小。4.2 调整花卉品种结构,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花卉据世贸组织统计,1998年全球花卉贸易出口额超过74亿美元。产品结构为:鲜切花占60%,小盆花占30%,观叶植物占10%,其中鲜切花是花卉产业发展的主体。世界上许多花卉产业大国,鲜切花
43、生产占产业的60%以上14。近10年来,国内鲜切花和盆花生产虽然受到重视,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花卉产业种植比例为:观赏苗木生产占花卉总生产面积的53.89%,盆栽植物占10.30%,鲜切花仅占5.77%;观赏苗木占国内花卉销售额的46.82%,盆栽植物占29.28%,鲜切花11.37%8。国内花卉生产面积是世界总生产面积的1/3,而切花生产总量仅为国际市场的3%14。这与当前国际花卉贸易的产品结构形成很大反差,没有充分发挥中国劳力资源优势,还需要大力发展切花和盆栽植物产业。没有特色就难以挤占花卉市场,已逐渐为花卉界所共识。如主产切花的以色列,近年来,从澳
44、大利亚、南非大量引进野生花卉新品种,经驯化、选育,不断推出蜡花、一枝黄花、银莲花属等特色花卉,使老品种比重从73%降到43%,新品种由27%上升到57%19。首先是要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国特有的花卉种质资源,形成特色产品,在高科技装备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商品生产。其次是发挥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发展适合当地的花卉生产项目。第三是在重视花卉生产的基础上,对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市场的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促进花卉产业的科研、生产、市场三要素协调发展,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结构失衡等问题15。中国地域辽阔,各种气候类型并存,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的自
45、然优势和有利条件,研究国内外花卉市场的供求状况与变化趋势,确定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使花卉生产结构优化、减少风险、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质量提高、效益增加。还要提高花卉生产的设施设备,确保各地域特色花卉全年生产,把花卉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5。4.3 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手段提升花卉品质和国际竞争力4.3.1 加强花卉新品种的选育、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完善是推动花卉生产的动力因素,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中国花卉产业不断发展的源泉。花卉产业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的新兴产业,没有科技进步,就谈不上花卉产业的发展,更谈不上花卉产业的
46、可持续发展15。荷兰、美国、德国、新西兰、日本等花卉产业发达的国家几乎占有全世界90%的花卉品种专利。自主创新是发展的灵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不多,主要花卉原种依赖进口,是严重制约中国花卉业发展的瓶颈13。要想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润,必须拥有大量具有品种专利的花卉品种。要改变中国花卉市场上洋花、洋草占统治地位的被动局面,大力推进主要产品的原种进口替代,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升中国花卉育种水平,充分依靠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科技力量,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培育新品种,并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中国要重视中国传统珍贵名花和野生花卉资源开发和
47、利用,选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品种,使中国花卉品种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能丰富国际花卉市场5。在加强新品种培育的同时,要加强工厂化育苗、设施技术、栽培技术以及保鲜、贮运等配套技术等等制约花卉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向生产,使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不断持续向前,从而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花卉产业”15。为此,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13。4.3.2 提高花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中国花卉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极低。
48、2007年从业人员高达367.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仅为13.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为3.60%。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花卉生产过程中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造成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制约着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现代花卉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从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到各级经营管理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因此通过对技术人员的不断培训,培养出拥有专业技能的花卉生产、管理和营销人员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加强国际交往,引进人才,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人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15。4.4 建立完善的花卉流通网络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技术是保
49、障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因此占有信息、技术资源,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为花卉产品注入更高的科技含量,这是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15。要加大科研力度,借鉴国外先进的花卉保鲜技术,延长花卉的保鲜期,改善花卉运输工具。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利用电子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对花卉的整个采摘、包装、运输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增加、改进各环节衔接处的冷藏设备,完善整个冷链运输,加快普及冷链物流技术。如在冷链物流具体实行的过程中,借鉴国外RFID技术实现对运输/配送过程中温度发生改变时的预警13。流通网络是花卉生产和销售的纽带,完善的信息和流通体系是发展花卉业的基础条件。应借鉴国外供销系统化管理经验,彻底
50、改变目前花企供求脱节、流通不畅、封闭零散的现状,尽快建立花卉绿色通道,简化出省出口花木手续,降低规费;建立流畅的花卉市场网络体系和花卉电子交易系统,促进大型花卉,生产企业和花卉市场的电子联网,通过拍卖、网上交易、速递等现代流通形式,提高流通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速度;加强花卉产业信息服务,保证市场信息传递准确,使花农、花企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外花卉种植销售情况和价格走势,用于指导花卉生产5,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产品及品种结构,生产优质、畅销花卉,不断提升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9。4.5 科学定位、稳步发展,实现产业的调控性和法律的保障性中国花卉产业由原来的萌芽、缓
51、慢发展到恢复、调整和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花农的自我积累,但要在这个较低水平的基础上,真正形成和发展为一个现代化产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还要对花卉产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它是一种高效高风险产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适时、适度地发展,又要看到它需要相应的设施和技术。花卉产业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种植业,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群众已经表现出自发搞花卉的热潮,但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应在充分认识自我的条件下,科学定位,避免盲目发展15。要建立完善的立法和管理机制,完善花卉产业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规范花卉市场,实现国家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使花卉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能够沿着科学化的轨道健康、可持续地发展15。4.6 加强行业服务,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通过组建行业服务协会,一方面对内提供信息等服务,按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规律安排生产,减少花农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相对统一的对外交涉,稳定、提高花卉产品的国际销售价格,以保护花农的利益,做到花卉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行业协会为龙头,扩大集约化经营,把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
相关知识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
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战略
中国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doc
中国花卉产业种植现状分析 中国花卉市场发展规模如何?
湖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国花卉发展史;中国花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前瞻浅析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花卉产业物流的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2015)中国花卉产业发展报告
网址: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52702.html
上一篇: 鲜花架设幸福生活新坐标 |
下一篇: 石头花如何浇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