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记者张泉、宋晨)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作物主效耐碱基因AT1,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结果证明,利用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有望大幅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该研究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谢旗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教授等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多家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相关成果24日在学术期刊《科学》和《国家科学评论》发表。
“世界范围内存在数亿公顷的盐碱地,优质耐盐碱作物品种的培育与推广种植,将有效提升盐碱地产能,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谢旗介绍,目前,全球在作物耐盐研究方面已取得大量成果和进展,但在作物耐碱机制方面,仍知之甚少。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开展研究的关键。据介绍,此前的研究中,由于常用的拟南芥等模式植物起源于非碱地,耐碱遗传信息可能存在缺陷,从而导致相关研究未有突破。对此,本研究采用高粱作为实验材料。“高粱起源于非洲中部贫瘠土地,土壤盐碱大跨度变化的环境促使高粱通过进化形成了高度丰富的耐碱性遗传资源。”谢旗说。
研究团队对高粱遗传资源进行了全基因组大数据关联分析,发现一个主效耐碱基因AT1,该基因与水稻的粒形调控基因GS3同源,团队揭示了作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随后的研究发现,AT1/GS3基因在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谷子中的调控机制也高度类似。
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团队利用AT1基因对相关作物进行了耐盐碱育种改良并开展大田实验。在宁夏平罗盐碱地,高粱籽粒增产20.1%,谷子增产19.5%;在吉林大安盐碱地,水稻增产22.4%至27.8%;AT1基因也能显著提高玉米在盐碱地的存活率。
《科学》杂志审稿人认为,该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前沿生物技术,在多种作物中揭示了耐碱机制的科学问题,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关知识
城市话题|继中国科学家重大发现后,变废为宝的盐碱地该如何规划?
我国科研人员找到控制水稻多粒簇生关键基因 可促进增产
[新京报] 我国科研人员找到控制水稻多粒簇生关键基因 可促进增产
保黑治酸排碱 提升耕地质量都有哪些新进展?
我国科学家揭示植物开花时间的分子调控新机制
主编评述 | 2023年中国植物科学重要研究进展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竹子成花基因
科学家在蔷薇科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研究中取得进展
新研究可大幅提升十字花科作物育种效率
助剂新品即将上市,可将病毒病防控药剂防效大幅提升
网址: 我国科学家揭示作物主效耐碱基因 可大幅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53163.html
上一篇: 花草新品种:开花200天补血药用 |
下一篇: 紫花苜蓿(Medicago sa |